APP下载

中医整体观指导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探讨

2011-08-15谢永亮刘小卫周国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整体观水湿经脉

谢永亮 刘小卫 周国平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的辨证、诊断、防治等各个方面,普遍指导中医各科临床实践。单纯性肥胖病是一种全身性、多方面代谢异常疾病。针灸治疗是一种符合WHO肥胖治疗原则的理想的“绿色”疗法之一。

目前,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方兴未艾,大多是哪里肥胖,就针刺哪里,缺乏整体观指导,致使临床疗效得不到巩固,本研究就运用中医整体观指导针灸减肥进行探讨,以指导临床。

1 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两大基本特点之一,是一种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整体,人和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即人是一个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所有组织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第二,人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即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所谓的“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中医学通过这种整体观念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全面指导针灸等各科临床实践。可以说,在中医学中,不管理论,还是实践,处处离不开整体观的指导,因此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同样也离不开整体观的指导。

2 运用中医整体观分析单纯性肥胖病的病因病机

根据现代医学分类,肥胖按病因分成单纯性(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单纯性肥胖是一种以无内分泌、代谢病因可寻为特点的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总数的95%[1]。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早期除形体发胖、体重超常外无其他疾病症状。

2.1 单纯性肥胖病的基本病因—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学认为单纯性肥胖病是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经络不畅,引起膏脂、痰浊、水湿、瘀滞不能及时运化,积聚体内,而使体重超常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形成原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涉及五脏六腑,并非某一脏一腑。脏腑功能失调具体表现为虚、实、虚实夹杂3个方面,导致肥胖可归纳为因虚致肥、因实致肥和虚实夹杂3种。

因虚致肥实际是脏腑气血虚弱,经络运化无力,如李东垣《脾胃论》中:“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说明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四肢不举,且积聚而化为膏脂痰浊,聚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若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水湿运化无权,加重体内湿浊,泛溢肌肤而致肥胖。

因实致肥则为水湿、膏脂生成增多,超越了经络运化之力。如李东垣《脾胃论》中:“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肥贵人者多膏粱之疾也。”脾胃俱旺,多饮多食,恣食肥甘厚味,蕴生湿热,则胃纳更旺,而脾土湿困,水谷精微转运不及时,水湿运化亦不完全,则膏脂、痰浊、水湿越聚越多,形成肥胖。

虚实夹杂导致肥胖则以心、脾、肾等脏腑功能虚弱,肝、胃等脏腑功能亢盛为多,症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怒气所至,为胸满胀痛,食则气逆不下,……为肥气”指出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而太过,中犯脾胃,形成肝郁脾虚之症,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影响水液运化能力,引发肥胖。

总之,单纯性肥胖病的形成与五脏六腑功能及其相应经脉运化能力有关,并非某一脏一腑所能形成。

2.2 单纯性肥胖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脂、痰、湿、滞

病理主要是指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发生的改变及其规律。单纯性肥胖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改变普遍共识的观点是脂、痰、湿、滞,也即膏脂、痰浊、水湿、瘀滞,聚集体内,形成肥胖。如《丹溪心法》指出:“肥人多痰湿”。《医门法律》云“肥人湿多”。即肥胖之人多有痰湿阻滞。《内经》中记载肥胖之人皆由“膏、脂、肉”阻塞经络所致。《灵枢·卫气失常》中将肥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等体型。《灵枢·逆顺肥瘦》云:“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认为肥胖人往往既有痰湿内停,又有血浊瘀滞。刘河间认为肥人“腠理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因此脂、痰、湿、滞是肥胖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3 单纯性肥胖病的基本病机—经络不畅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纵览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普遍共识的观点是与经络不畅有关。如张景岳指出:“肥人多湿多滞,故气道多有不利。”汪昂认为“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并且痰湿等病理产物容易相互转化加重经络不畅[2],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加重经络不畅。形成机制过程为:痰湿阻滞经络→影响脾脏、脾脏功能下降→气血阻滞经络→气郁发热、出现湿热、实热→影响肾等脏腑功能→导致水饮、血瘀阻滞→出现以(肾)阳虚、胃热、肺气虚等为主的多种脏腑问题,并表现出形体肥胖体重超常的病症。

因此,单纯性肥胖病形成的机制与痰湿、膏脂、水湿、瘀滞等物阻塞经络密切相关,且涉及十二经脉,并非某一经脉。简而言之,单纯性肥胖病形成的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因虚致经络运化无力,因实致超越了经络运化之力)→经络不畅→膏脂、痰浊、水湿、瘀滞内停→肥胖;反过来,肥胖→膏脂、痰浊、水湿、瘀滞内停→经络不畅,互为因果,关键是经络不畅,涉及十二经脉。

3 运用中医整体观指导单纯性肥胖病的针灸治疗

根据病因、病机的分析,单纯性肥胖病的治疗原则为:补虚:用于因虚致肥;泻实,用于因实致肥;补虚泻实,用于虚实夹杂所致肥胖;疏通经脉,用于治疗经络不畅。以上均可通过针灸经络腧穴来实现。

针灸治病的作用机制是刺激机体穴位,疏通经络,通过经络系统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经络阻滞和脏腑功能失调症状。其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系统完成。经络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经为路径,络为网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正经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肤,络脉则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其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系统使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针对因虚致肥的单纯性肥胖,可按一定原则从全身所有经脉着手,采用补虚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全面的经络刺激,补足机体气血,加强膏脂水湿代谢能力以达到减肥目的。针对因实致肥的肥胖,可从全身经脉入手,采用泻实的针灸方法,改善脏腑亢盛、经络盈实症状,加速膏脂水湿的代谢以减肥。针对虚实夹杂所致的肥胖,可从全身经脉入手,虚证经脉用补虚的针灸方法,实证经脉用泻实的针灸方法治疗。针对经络不畅,通过针灸,疏通全身经络。

总之,针对单纯性肥胖形成的病因病机和经络系统整体统一性的特点,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关键在于整体治疗。注重从整体上疏通所有经脉,不仅仅是疏通一条或几条经脉,通过经络调节全身脏腑功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4 整体经络针刺法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方法

整体经络针刺法[3]由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周国平教授所创,是一种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1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其立论依据是中医的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和经络的整体性,用于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病变疾病的治疗。从整体经络针刺法的立论依据和适应症来看,完全适合单纯性肥胖病的治疗原则。

在临床上,我们采用整体经络针刺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治疗时从肺经开始,依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依次选取十二经脉上的相关穴位(均双侧)作为主穴。如第1次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如列缺、尺泽、中府等;第2次取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谷、曲池、肩髃等,依次取完十二经脉为一疗程。并根据不同的病证,配以相关腧穴,以加强疏通经络的效果,如上腹部肥胖加中脘、建里等;脐部肥胖加水分、气海等;下腹部肥胖加水道、关元等。操作时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长度毫针,根据虚实,针刺或补或泻,得气后留针30min。

整体经络针刺法突出了中医整体治疗观的作用,同时注意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整体,兼顾局部。并避免长期、反复刺激某几个穴位,产生“穴位疲劳”[4]而影响疗效。目前经初步临床观察,疗效十分显著,与以往针灸方法相比更具优势,是一种理想有效的针灸减肥方法。

总之,运用整体观念指导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十分重要,整体观指导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是中医整体观念在针灸治疗学上的具体应用,是今后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一大趋势。

[1]张晓梅.美体减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30.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61.

[3]唐曦,周国平.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0,2(3):82-84.

[4]邹蕾.针灸减肥过频易产生穴位疲劳[J].自我保健,2008,(3):34.

猜你喜欢

整体观水湿经脉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