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语言符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1-08-15汤跃明

中小学电教 2011年9期
关键词:体态符号语言

☆汤跃明 龙 虎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河南新乡 453007)

引言

非语言符号是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这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把关人的作用,决定了学生能够获取、加工和处理哪些信息。教师的体语以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的视频、音频等非语言符号是教师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的载体,由于它具有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合理地利用非语言符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认为人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0%以上,听觉大约接受10%左右的信息,[1]可见视觉与听觉在接收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据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的研究,在一个教育传播环境中大约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来传递的。研究非语言符号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言(7%)+语调(38%)+表情(55%),该公式也表明了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2]本文就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使用体语、视觉性、听觉性和其他非语言符号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非语言符号的概念

非语言符号是一种动作、表情、姿态、音响、物件、图形、图解、图像以及传播的环境等等。[3]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非常丰富,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且伴随教学整个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很强大的力量。教师一个比较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力量。非语言符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体语符号、图像符号和其他非语言符号。

1.体语符号

体语符号又称身势语(body language或称kinesics)包括表情、服饰、手势、姿势、距离、化妆以及发型等等。体语符号是对口头语言符号的一种补充,通常对口头语言符号起着强调、重复、补充、否认、调节和替代的作用。体语符号是以人体为基础,没有人体的参与就不存在体语符号。教师应当将丰富的体语符号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多通道传递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

2.图像符号

画出来的图画,拍摄出来的图像,包括通过幻灯机放映出来的静止图像和电影、电视放出来的活动图像都是一种图像符号,这类符号仍具有原来人或物的形态,但它已不再是原物,只是一种代表的符号了,它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4]

3.目视符号

这类符号已没有原来事物的形态,但象征性地代表了特定的意义。如:地图中的圆圈代表了城市,一些线条代表了铁路、公路,一些线条却表示河流、省界,等等。

(二)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是以人的表情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不仅弥补了语言符号的不足,而且在传播中还可以代替语言符号。

2.形象性

所谓形象性,是指非语言符号在语义表达上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它的运用能帮助人们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3.可信性

非语言符号所表现的内容或意义通常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它比语言传播形式更能表现出真实的感情或含义。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不符或发生冲突时,我们宁愿接受非语言信息。在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身份的差异,学生或许会本能地传递一些言不由衷或模棱两可的信息,但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会从学生所释放出的非语言符号中读出他们内心的秘密。另外,人们接收非语言符号时的思维机制,也有别于语言传播,即信息往往在无形、无意中被感知。[5]

二、非语言符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非语言符号能传递丰富的知识信息,增加了小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密度

从心理学上说,将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能够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能使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以非语言符号为主的伴随言语行为,可使学生既能够接受到言语信息,又能得到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师得当的体语对有声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起着象征、说明、强调和补充作用。

要扩大学生对教师所发出的有用信息的接收量,就必须增加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在保持教师有声语言传递的同时,恰当地使用教师的体态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较之单一地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系统,不仅扩大了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尤其扩大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他们信息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非语言符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组织、优化教学调控

教学过程仅靠有意注意支撑学习会使学生感到疲劳,难以持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各种非言语交流手段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往往比语言提示更为有效。教学过程是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运用、共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如:讲课过程中富于变化的表情、变换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以指引性手势、加强性手势,自觉地变换位置、视线、身体朝向及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可以悄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教学能否顺利地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调节与控制。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及时准确地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学习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是否理解、接受程度如何、情感体验怎样,学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势等都会随时给教师发出真实可靠的反馈信号。如:教学难度、密度或进度超过学生的承受力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发生皱眉、挠头等体态信号;当教师讲授的内容正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时,学生又会发生点头微笑、两眼有神、身体前倾等信号;而当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时,学生即会发出身体后仰、打哈欠或左顾右盼等信号。针对不同反应,教师便可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进度,使一切问题在不声不响中顺利有效地解决。

(三)非语言符号能够辅助口语教学,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丰富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情况下,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是同时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务的,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人际间的交流,都不可能由单一的语言形式进行,它总是以灵活多样的非语言符号来辅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通过抑扬顿挫和行云流水般的有声语言和各种体态语言的有机结合,将教授的内容和知识传授于学生的。在讲课过程中,有声语言的暂停,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和师生间的交流中断,而此时教师和学生的体态语言,如:学生的眼神、表情,教师的动作、手势等仍在继续进行。这时体态语言弥补了有声语言的局限与间隙,部分甚至全部替代了有声语言的功能。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使教学内容得到完整的反映。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各自的体态语言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以期达到心灵的契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非语言符号能沟通教与学的双向情感交流,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播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体态行为的制约,即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学生内心的好恶、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积极的体态信号会引起学生正向的情绪反应,激活和促进其智力活动。当一位教师容光焕发、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那种热情愉快的情绪就会立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境,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授、加工和储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谐有度的教态、清晰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会增加教师的个性魅力,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并能保持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无疑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非语言信息符号能直接独立传输信息

非语言符号具有客观性、规定性和释义性,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能通过形体动作把抽象的语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与有声语言相比,它更加直观形象,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将生动逼真的动作表情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像有声语言是在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之后,还必须通过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思维、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后才能转换为脑海中的实体意义的形象。因此,非语言符号特别是体态语言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三、结束语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知识传递的重要手段,具有语言符号无法替代的功能。将教师的动作、表情以及视频、音频等非语言符号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对于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无法替代的优势。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为新一轮课改贡献微薄之力。

[1]宋广文.心理学导论[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98.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5.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5.

[4]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5]吉丹霞.非语言符号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导刊,2009,(11):57-58.

猜你喜欢

体态符号语言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学符号,比多少
语言是刀
“+”“-”符号的由来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我有我语言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