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协同论视角探讨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

2011-08-15

中小学电教 2011年9期
关键词:参量子系统城乡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推动力,突出强调了合理分配城乡教育信息资源,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性。笔者以复杂性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为研究平台阐释和探讨信息资源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

一、协同论

协同论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联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逐步发展成了一门学科,成为了复杂系统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协同学理论在探究系统进化,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系统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身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演变成为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哈恩把协同论归于三个特性:不确定性原理、支配原理和序参量原理。这三个原理的层次依次提升,也就是系统协同过程中三个阶段的重要依据,即研究稳定性的丧失,导出支配原理,建立和求解序参量方程,这三个步骤构成了协同论处理问题的程序主线。[2]P654

在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发展过程的一段时期中,国家在制定政策、资金投入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做出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决策,这就导致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伴随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系统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直到中央政府关注“三农”问题,对农村的现状进行评估并且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然而,由于慢变量支配着整个系统,新的措施不能与系统要素进行充分的融合重组,因此,系统的不确定性,即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依旧存在。

二、以协同学理论探究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配失衡的原因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操作或改变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元素,其结果都会牵一发而动其身,导致系统的整体客观形态的变化。在整个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竞争与协同。[2]P654两者的作用是同时存在的,竞争使系统进化、优胜劣汰;协同使得整个系统的内外协同工作“各尽其职,安守本分”,服从统一的原则。

系统在受到外部因素刺激时,会达到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进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身的竞争与协同不断的完善,使自身能够达到新的平衡点。在整个过程中,竞争获胜的一方会依靠“慢变量”的优势控制其他的参量,进而操控整个系统的发展,从而形成为序参量。序参量在系统走向平衡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1.不稳定性原理

协同论认为临界点上的自发组织的破坏将最终导致系统的不平衡。在原来平衡状态下,系统由于受到外部的作用和涨落的诱导,会使得一些子系统“临界慢化”,相对时间变长,从而形成慢变量,这导致了系统的对称性破坏,最终使得系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非平衡状态。[2]P655不平衡状态将导致新旧模式的演替,推动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

城乡信息技术资源的分配,应考虑其所属的更大的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操控,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城乡教学资源的分配。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教育系统从文革时的混乱逐步走向了繁荣;国家信息化进程不断的加速,至今经历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组合和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之初,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城市的发展,这在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教育系统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这些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公平性。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有资金投放,硬件和软件资源的配置失衡,由于长期以来受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重设备轻应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机构和骨干教师分布不均等,这些问题都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国家制定的教育发展政策倾向于发展城市教育,例如: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进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在经济方面将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到了城市,建设设备优良的示范学校,这样会牺牲其他大量的学校的建设资金;在文化方面人们的“择校观”和长辈的职业层次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影响。[6]P95这些就使得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流入了城市,而农村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还缺失许多必备的教学基本设施,这样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些问题寄予不同的子系统当中,虽然尚不能覆盖这个系统结构,但是已经推动处于稳定状态的“信息技术教育系统”走向不稳定状态。近几年来,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和“三农”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这个系统,出现了宏观上的排斥、竞争现象。

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分配不稳定性的出现,将使得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向更为优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发展。

2.“慢变量”对“快变量”的支配原理

协同论指出子系统的“临界慢化”,使得部分子系统的相对时间变长,成为慢变量。在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之后,导致系统内部进一步相干预竞争,而他们又使得原来的线性相干转变成为非线性相干,其结果是少量的子系统运动模式(由慢变量代表)支配和控制了其他大量子系统的运动。[2]P655快变量只是昙花一现,而慢变量却是长驱直入掌控着系统的发展,从而使得旧的系统的瓦解和新的系统的诞生。

在整个教育信息资源分配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人都切身感觉到教育资源的优劣对自身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就有了“择校”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学校的发展,于是当地政府会花费大力气,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具有优质硬件、软件的示范学校,对特有的几所学校配备最新型的信息技术设备。这就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以城市为中心”、“远离农村”的局面,[4]这些促使了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走进城市远离农村,更加大了城乡教育信息资源之间的差距。

快变量数量多,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基本单元,即每一个个人的身上,具体是人们对现实教育的不断需求,对现实的不满,通过自己的言行、思维、行动试图改变自己甚至是改变社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了合理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设想与愿望。比如:向当地政府上访,改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建设;向人大代表提议或向国家的五年规划起草委员会建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能使农村更加美好。相比之下,慢变量则表现在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和理论、技术的支持,而这些的产生是由于快变量集体行动的结果。当大多数或国家的行政和决策部门觉察到了这些问题之后,专家会大量地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以及要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会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决策方案。教育信息化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途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被提上了日程。在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慢变量对快变量起到了支配和控制作用,进而影响到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和谐”。

快变量(个人的公平意向)的作用不会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像一个士兵不可能决定一场战役一样:“欲要强军,必先择将”,真正起作用的是慢变量(国家的决策、政策与法规);然而,一名将军也是从士兵发展而来的,同理慢变量的产生是在系统不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竞争协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有志之士多年的呼吁之下,政府法规决策逐步倾向于推动社会“和谐”的建设,使得人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

3.“类聚”和役使的升级——序参量原理

慢变量对快变量的役使为系统的创生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子系统将以慢变量为核心。在城乡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中,先是以个别发达的地区的政策法规促进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或认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优秀的教师对信息资源匮乏的地方的支教,散播自己的主张,但这些都没有得到整个国家政策的支持,改变国家的教育信息资源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所以,慢变量将会进一步产生类聚,开始出现了有核集团或无核的“元胞”。[2]P656集团和元胞又会出现更加激烈和更大规模的竞争,直到整个系统由极少数的集团和元胞主宰而达到新的平衡。这些极少数的“主宰者”掌握着系统发展的方向,即为序参量。

序参量作为宏观参量,[5]体现整体意志,支配着一切元素或子系统的行为,是主宰系统演化过程的力量。子系统竞争协同产生序参量,序参量依据“公约”命令子系统,至此系统内部“重新洗牌”的过程结束,系统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从全国范围看,关于城乡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各地区的情况还不径相同,在那些经济比较发达,观念比较积极的地区,已经在政策和法规中明确提出合理配置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分阶段的对各级地区重点发放资金,优秀的师资力量下到农村以促进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加大了软件硬件资源的同步建设,建立了强大的区域性教育的局域网,以使得教育资源共享。[4]这些慢变量并没有形成合力,形成具有颠覆性结构力量的序参量,占主导支配地位的依然是原始观念的序参量,所以,整个社会显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

慢变量不断地协同与竞争,使得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不断合理。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才,怀揣着对公平的向往走向了社会,到了农村支教,在工作中使信仰扎根于广大人们的心中。从而,快变量变成慢变量,再使得慢变量之间的竞争协同加剧,最终国家决策层和决策专家了解群众的意愿,开始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从全国的层面推动教育资源城乡分配的均衡发展,自然慢变量就变成了支配系统发展的序参量。

为此,国家制定政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多条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同样吸收民间的力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是改变状况的关键,使得每一名公民都了解到教育的公平性,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等的思想;国家政府的决策左右着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合理分配,具有强制性。序参量只是整体意志的体现,而整体中的子系统合理产生序参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对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配失衡的思考

一个系统的稳定性在于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发展,发挥出大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的整体功能。整个教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合作搭配共同发展,促进教育系统的进步完善。

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城乡分配的系统中,优质的管理,强有力的政策会促进城乡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城乡共享信息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样,合理的教育活动会正反馈于教育管理,使得教育管理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和教育信息资源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教育系统和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并隶属于社会系统。政治、经济和文化又会对教育系统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教育系统完善、影响着教育信息资源城乡的配置。国家通过政治决策、政策和法规对教育资源进行强制分配;凭借经济实力对区域以及全国的教育信息化进行大量的投入,以促进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一般是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分配失衡的根源,这不但体现在普通民众的“城市中心观”和“择校观”,还有信息技术人员的“重硬轻软”和教育行政人员的“重点学校观”,[4]然而,这些又都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可见重点发展经济,大量投资到教育系统中,制定强健的政策,消除人的思想误区,各部门、各系统协同发展,才能使城乡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终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

[1]周玉萍,武杰,李润珍.从协同学看中国近代社会系统的演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4).

[2]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李向宇,王超科,蒲章.我国城市环保参与缺失原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

[4]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周爱香,彭兰香.序参量在企业演化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6] 金一明.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参量子系统城乡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太阳黑子自动识别与特征参量自动提取
含参量瑕积分的相关性质
基于含时分步积分算法反演单体MgO:APLN多光参量振荡能量场*
基于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识别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