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医教育中的“点对点” 与“点对面”

2011-08-15包海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点对点功用桂枝汤

包海燕

浅论中医教育中的“点对点” 与“点对面”

包海燕

从“点”和“面”的角度以及“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关系出发,探讨中医基础教育模式,认为中医基础教育应力求做到由点及面,既有认识的深度,又有认识的广度,才能使中医知识的效传播更加接近其本来真面目。

中医教育;点;面;点对点;点对面

1 关于点和面

关于点和面,是两个数学上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十分清楚。这两个概念常常被应用于生活当中,作为看问题的手段和习惯。而用点和面的概念去认识和看待事物,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马克思哲学中的联系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要完全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却是相当难的,因为人在认识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往往只是先从一点开始,但始终都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就算一些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由于一些习惯的作用,也经常不能全面地去看。因而如何在认识事物之初正确地处理点和面的关系,直接决定着人们对该事物的终极认识观。

2 关于中医教育中的“点对点”与“ 点对面”

下面以桂枝汤的功用为例,探讨中医教育中“点对点” 与“点对面”的问题。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1]。这是中医方剂学对桂枝汤方的描述。对于初次接触该方的人而言,很明显,桂枝汤的功用就是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挥的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因此,一般来说一提及桂枝汤,就会出现: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一系列链条。再加上“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这一链条将会在初学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那么桂枝汤的作用仅仅就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吗?当然不是。显而易见,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王虎平,吴红彦在《桂枝汤功用述评》一文中例举了桂枝汤的一些常见功用。如: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祛风透邪、调布气血、健脾和胃等等[2]。除此外,桂枝汤的临床运用还有很多。

如果把桂枝汤与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的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之为点对点,那么桂枝汤与其全部功用的关系则可称之为点对面。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三部曲的培养模式。而在基础课教育中绝大部分的知识阐述模式为“点对点”。显而易见,这样的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知识的准确传播。因此,正确处理“点对点”与“点对面”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3 正确处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关系

3.1 更新教育思想 传统的教育思想因受到市场经济,应试教育、教育规模扩张等因素的影响,封闭而固守。它具有功利主义严重,以传承为中心、以应试教育为模式等特点[3],因此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过分地强调实用性,这种状态严重地影响了中医教育的质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按照国际高等教育最新理念,遵循中医传统教育规律,独树一帜,创新发展。尤其不宜一味只追求专业,更应拓宽知识广度;不宜跟随一般潮流,更应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2 正确认识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共同聚焦的一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是知识内容呈现的载体。强调客观性,且教材的外观形态多为纸制的,这就易使人们把知识理解为静止不变的。事实上,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材反映的只是人类认识水平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点”。与此同时,教材是人编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编著者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教育者首先应能够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教材,才能成为合格的知识传递者。

3.3 明确教师定位 首先,教师除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之外,其着眼点应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即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基础的和深入的阐释,做到“点和面”的有机结合。确切地说,教师注重的应是内容理解上的深刻性,而不是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精尖性。因为教师传授的内容上越权威越精尖,学生学起来就越困难,能理解和接受的人越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相反,在内容理解上深刻的教师,越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这样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其次,融“关爱”与“授业”于一体。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知识,而学生的心理、兴趣、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则应是辅导员的辖区。这使得教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局限成了一个孤立的“点”。事实上,无论哪一个点都不应是孤立的一个“点”,而应是“面”上的与其它点密切相关联的 “点”。因此,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融“关爱”与“授业”于一体。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这个“点”活起来,动起来。

3.4 正确认识学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整体观念,医理同于事理。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要求:第一,教师要实现“书面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二,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学生。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4]。

3.5 由点及面求广博 遵循认识论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应实行“点与面的结合”。毫无疑问,在中医的入门教育中应以点对点为主。即强化知识点,增强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但决不可拘泥于此。还应作点对面的必要讲述和适当展开。换言之,在知识传授之初,就应当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观,否则即会造成认识的片面,形成诸如桂枝汤与风寒表虚证的一一对应的局面。但这并非指面面俱到,而是告之以全,讲之以基,余者则留与学生日后自我升提。要求中医的传授者做到:①在中医学方面应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广度上要求掌握古代哲学史、医学史、经典著作、诊断、中药、方剂、各家学说,以及临床各科知识;深度上要求了解中医专业最新成就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②在西医学方面要有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免疫、病解、病理、微生物学以及诊断、药理的知识和各科的治疗方法,并应对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医学(生命学、人类极限学、全息生物学、时间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自然医学、医学气象学等),对心理医学和社会医学要有充分了解,以便能全方位、多学科、综合地研究中医学。③在自然科学方面,不仅要有科技史、科学史、高等数学、统计学、理化、生物学等知识,而且还应有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知识。④在人文学方面应有唯物辨证法、自然辨证法、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心理学、伦理学、写作方法、语言表达、外语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应力求做到由点及面,既有认识的深度,又有认识的广度,才能传播更加接近本来真面目的中医知识。

[1]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22.

[2] 王虎平,吴红彦.桂枝汤功用述评[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2):77-79.

[3] 王新陆,郭伟星,米鹂,刘桂荣.高等中医教育思想理念的改革[J].中医教育,2004,23(3):1-4.

[4] 周彬.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9,(4):17-18.

10.3969/j.issn.1672-2779.2011.01.008

1672-2779(2011)-01-0015-02

2010-10-27)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博士班(210046)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450008)

猜你喜欢

点对点功用桂枝汤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基于虚拟电厂能量管理的点对点市场交易模型分析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OptiX155622H设备点对点以太网透传业务故障分析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便携式点对点可见光通信终端的实验研究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