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经验

2011-08-15张国飞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党章作风

张国飞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优势。近90年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执政过程中,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团结和战斗力,防止党的僵化和腐败提供了锐利的武器。认真总结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可以给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工作以重要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目的与标准的统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在党章标准的要求下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宗旨目标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本质目标是一切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其能作为区别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每个共产党员都坚持把党章和生活准则作为标准,自觉地为党和人民利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勇敢地向党内的错误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积极的批评和斗争。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出发点。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有了这个根本的立场,共产党人才有勇气和决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自己改造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要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2]而只有一个人真正的确立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奋斗目标,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不足,才敢于、善于去解剖自己,发现自己,批评自己,更能因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断的对别人的不足进行坚决的指正和批评,真正的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

团结服务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归宿。毛泽东曾提出,必须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党的矛盾,必须把对错误的严肃性和对同志的阶级感情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对待错误“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3]毛泽东还把这一宗旨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而经过正确而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后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成立一个在思想上、组织上高度团结,目标上高度一致的团体,这也就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任务之一为人民服务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组织基础。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完整地勾画了党的面貌,明确地规定的了党的目标,从而也就成为党的一切行动赖以遵循的依据和规范。党章也是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规范,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非标准。党章也明确规定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每一位党员的基本义务,要以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为是非标准。邓小平曾说过“党内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能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干部、每个党组织,都要对照党章进行检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作出达到和坚持党章规定的合格标准的努力计划,并保证其实现。”[4]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与坚持党章标准统一起来,才能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可操作性,保持其政治性原则和纪律性原则;才能真正唤起批评的勇气,也就不会出现批评难的偏向,真正坚持批评的政治性原则和组织性原则;才能达到毛泽东所说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5]

二、始终坚持民主化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批评是一种民主的方法,批评的开展并不是靠权威、命令、法律或其他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毛泽东曾指出:“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6]“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7]。只有时时发扬党内民主,才能使党听取到群众和其他党外人士的各种批评,尤其是反对意见;党内的各级组织特别是上下级组织之间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政策才能得到充分的讨论;每一个党员同志的批评意见才敢于说出口,才有提出来的途径,也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要通过整党,使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经常开展。党内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能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8]这也是要求党内的在民主的氛围中有利于开展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的,有效的,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民主下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还必须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统一。人们常说,“说话要有证据”,这个证据就是“实事”。批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应当带有随意性,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以偏概全,也不能任意夸大或把思想认识问题说成是政治问题。无论批评或是自我批评,要用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求得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反对主观武断,加强批评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以理服人,才能取得正确的、让人心悦诚服的效果,最后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毛泽东认为批评自我批评要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靠科学。他说,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他坚决反对给人乱扣帽子,批评“我们有些同志惯于拿帽子压人,一张口就是帽子满天飞,吓得人不敢讲话”。[9]毛泽东还认为,实事求是的批评还表现在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宽容和宽大政策。不要造成这样的空气,似乎犯不得错误,一犯错误就不得了,一犯错误,从此不得翻身。邓小平也曾强调“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以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重复。无论是开会发言、写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10]正因为我们党一心为人民,对于工作上的失误和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总是坦率地、实事求是地公开作自我批评,并认真改正,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如果没有民主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我们就会犯错误,坚持民主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我们将取得巨大进步。1957年,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同志的批判以及随后在全党开展的“反右倾”斗争,都是在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没有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实际的情况下,主观地做出判断和决策,错误地打击了一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和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严重地破坏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相反,在延安整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用事实求是的态度,在民主的环境中很好的拿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取得巨大的成功。因此,我们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化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三、始终坚持制度化与领导示范的统一

健全有效的制度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保障。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制度化,严格化、细致化、具体化,并且认真实施,加强检查。在党内“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经常听取群众的意见”[11]。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就郑重地指出:“必须健全党的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使党的和政府的下级组织,有充分的便利和保证,可以及时地无所顾忌地批评上级机关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了重大进展,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健康开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使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曾提议,“三个月有一次”党内生活会,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的制度有: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等。党的各级组织要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活跃民主生活会的气氛,要切实改变当前某些单位民主生活会的那种时有时无、名存实亡的现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计划,定期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使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具有稳定性、计划性和规范性。

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领导干部负有主要责任。在领导班子里,领导干部能带头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能自觉地把这个思想斗争的武器运用起来,就能把领导班子和本单位带动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个组织的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会蔚然成风,内部就能团结,工作也就能先进。实践证明,正确的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批评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1945年 2月 15日在延安中央党校讲话时,毛泽东说:“我是党校的校长,现在这个党校犯了许多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整个延安犯了错误,谁人负责?我负责,因为发号施令的是我。别的地方搞错了,谁人负责?也是我,发号施令也是我。”[13]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威信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建立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上”。领导人的主要问题在于“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没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让不让别人批评,听了正确的批评能不能接受和照办。”[14]

坚持制度化的约束性与领导示范自觉性的有机统一。各种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党内外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实行自下而上的批评监督提供了条件,也对党内那些搞“一言堂”、“家长制”甚至打击报复的违纪行为进行了有效监督,做到层层有计划、有督促、有检查,切实保证了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经常地健康地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建立,达到了党内评议和党外评议相结合,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评议结合、讲查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解剖自己,在制度规范内,以正确的姿态引导其他成员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还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督促,在大力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方面起到表率示范作用,为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作出贡献。

四、始终坚持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能在我党历史上发挥重大的能动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为使党内矛盾与缺点得到充分全面的暴露和解决,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针对性、有效性,毛泽东主张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还必须注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科学化,如毛泽东指出的或党内批评,或邀请党外人士对党进行批评;或自上而下的批评或自下而上的批评;或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或切实尖锐的批评,等等。在 1929年《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提出纠正单纯军事观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对红军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15]在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对晋察冀解放区平山县邀请党外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支部会议,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毛泽东还主张和风细雨式的批评,以启发被批评者自觉地和心悦诚服地认识和改正错误。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某些场合下,针对一些犯了错误而又固执己见或屡教不改的人,批评应该要严正尖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你不那样尖锐,不切实刺一下,他就不痛,他就不注意。”[16]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门艺术。毛泽东曾在 1937年 9月写的《反对自由主义》指出:“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以后毛泽东又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17]

因此,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要与人为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要主观武断,强加于人;要换位思考,从批评对象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出发,理解和尊重批评对象,要设身处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和心情注意批评时讲话的方式、语气等;要准确定位,分清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在分析问题时,既不要把一般问题说成是原则问题,也不能把偶然、个别的错误说成是一贯、系统的错误;要全面评价,批评要做到一分为二,既要找出其问题和不足,又要肯定其功劳和优点。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尤其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党只有继承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2][3][5][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04、827、1096.

[4][8][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38、39、47.

[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79.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11]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二○○四年一月十二日

[12][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3、309.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在延安中央党校讲话[J]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8.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9-360.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党章作风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实事求是”定乾坤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党章关于发展党员的有关规定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