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记墨西哥湾教训

2011-08-15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9期
关键词:核泄漏墨西哥湾漏油

■ 文/本刊评论员

谨记墨西哥湾教训

■ 文/本刊评论员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并没有抑制人类加快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步伐。今后,我们需要以其为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真谛。

转眼又是一年。也许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太容易使人转移注意力,争夺眼球的画面太多,刺激感官的天灾人祸过于频繁,2010年春夏之际全球媒体长时间聚焦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竟如此快速地消失在人们的脑海里,取而代之的是比漏油更可怕、更惨痛的日本核泄漏事故。

所幸找油的人没有忘,不可能忘,也不应该忘。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教训。去年此时,人间芳菲四月天,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石油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爆炸起火后沉入墨西哥湾。事件导致11名钻井平台工作人员死亡,近500万桶原油泄漏,引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透过电视画面,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人看到了漂浮在海面上的大片油污,海鸟在黑色的油水中挣扎,海滩被污油涂抹得百孔千疮,整个事件持续了138天。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石油公司饱受世人指责,在巨大的压力下显得束手无策、仓遑应对,钢筋水泥罩法、“灭顶法”、“大礼帽”法、“切管盖帽”法等,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最后总算靠打减压井才将漏油堵上。

漂浮在墨西哥湾的500万桶原油,不仅震撼了世人的眼睛,而且震颤着石油人的良心。如此重大的工业事故,可一,不可二,更不可三。亡羊补牢,不仅是英国石油公司,而且包括所有旁观的同行。

首先,漏油事故不可能抑制人类加快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正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后,世界各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需求的压力超过了所有的担忧,这就是现实。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离不开能源,离不开石油。在绿色能源技术成熟到大规模商业利用之前,人类仍然必须充分发掘传统能源的潜力。

某种意义上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还属于朝阳产业。相对容易开发的陆地油气资源正在一天天枯竭,面向海洋早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的共识,而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证实,海洋已经成为最现实、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区。近10年来,中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的增量中,海上油田的贡献超过80%。尽管墨西哥湾的漏油场面触目惊心,事故对环境的破坏后果难以估量,但人类开发海洋的决心不会动摇。

其次,教训深刻,前车可鉴。无论技术水平、资本实力,还是经验积累、管理能力,肇事的英国石油公司在全世界数一数二,足以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师表。但就是它,在墨西哥湾走了“麦城”。痛定思痛。干石油这一行是“惊天动地”的事业,更加需要敬重自然。在自然的魔力面前,人类现有的智慧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来不得半点的放纵和跋扈。过去的成就只能说明昨天,今天仍然必须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辽阔的大海,人类还有太多的认识盲点,陆上的成功不代表海上一定能成功。人知畏惧,自然就会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人的安全,设备的安全,环境的安全,深思熟虑、权衡再三之后,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从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到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有一条共同的教训值得所有企业管理者深思,那就是管理的真谛。管理就是效率,就是投入产出比,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迟早有一天会走到其反面,想要效率反倒彻底没有效率,英国石油公司如此,福岛核电站也是如此。所以,不能为管理而管理,不能为效率而效率,不能为竞争而竞争。这些都应该是手段和过程,真正的最终目的还是人,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幸福。

人类寻求美好生活的探索,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失误或事故,但无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少障碍,人类的脚步从未停下过。漏油事件这个坎儿一定会走过去,正像核泄漏的坎儿也会走过去一样,关键要能够从损失和牺牲中汲取教训。

猜你喜欢

核泄漏墨西哥湾漏油
温暖的墨西哥湾
海洋升降流动力学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探讨
立式电动机推力轴承漏油事例分析
东日本大地震文学作品的生态价值
论日本福岛核污染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
2010年宝马X1 发动机漏油
“墨西哥湾”溢油事故的环境损害责任问题研究
业内专家解读汽车漏油故障6情形
海洋星探组(六) 飓风肆虐的墨西哥湾
BP漏油赔偿金或再增2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