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颈部美容按摩的解剖学基础

2011-08-15索利娅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额部鼻唇鼻翼

索利娅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基础学院解剖教研室,内蒙古包头014040)

截止到2005年,我国的美容机构已逾百万,其中美容院的从业者多为短期培训或师傅带徒方式,不必通过执业考试,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操作效果。美容院的基本项目是面颈部皮肤护理,要达到更有效的预期效果,需要了解面颈部皮肤护理的理论知识。

1 皮肤

皮肤自浅向深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表皮的最浅层有角质层,表面的细胞状脱落即皮屑。角质层保持一定厚度,可以阻挡外物入侵并使皮肤更耐摩擦。角质层脱落更新周期为3~4周。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织成网,使皮肤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韧性。皮下组织以脂肪组织为主。

面颈部皮肤是全身皮肤最薄的区域,平均厚度为0.5mm[1],其中眼睑部的皮肤最薄(没有真皮层),近乎透明,因此容易产生皱纹。面颈部皮肤的色泽可反映人体健康和精神状况,所以是医生“望诊”的对象,也是容貌美的标志之一。面颈部皮肤富含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皮脂腺的正常分泌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类薄膜,保持了皮肤的润滑和饱满,但是也容易在腺管阻塞、细菌繁殖时,发生痤疮或皮脂腺囊肿。随年龄增长,面颈部皮肤会出现皱纹,而皱纹的方向与表情肌纤维的方向有关。

面颈部的表情肌起于面部骨骼,终止于皮肤,收缩时牵拉面部皮肤产生表情。额肌:位于额部皮下,薄而宽阔,前方止于眉部皮肤。此肌收缩时,使额部皮肤产生横纹,也可产生扬眉动作。外耳肌:耳廓周围,在人类已退化。眼轮匝肌:睑裂周围的椭圆形扁肌,肌纤维呈环排列,收缩时关闭睑裂。皱眉肌:两侧眉弓之间深面,收缩时牵眉向内下,使鼻根部皮肤产生纵沟。降眉肌:又称鼻根肌,起自鼻背,向上止于眉间皮肤,收缩时牵拉眉间皮肤向下,使鼻根部产生横纹。鼻肌:均位于鼻部中线两侧,主要牵引鼻翼的改变。口周围肌:高度分化,其中口轮匝肌为环形,其余肌皆呈放射状排列,包括提上唇肌、降下唇肌、颧大肌、颧小肌、笑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等。颈阔肌:位于颈部皮下,薄而宽阔。肌纤维收缩时,牵拉口角向下,同时会使颈部皮肤出现斜行皱纹[2]。

面颈部皮肤淋巴管及淋巴结较丰富。面部淋巴结位于眼、鼻、口周,一般分为4组:沿面动静脉排列的面淋巴结、耳前下的腮腺淋巴结、下颏深面的颏下淋巴结、下颌角内下的下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位于两侧,称颈外侧淋巴结。淋巴液的回流方向是:从面淋巴结输入两侧的腮腺淋巴结,再向下注入颈外侧淋巴结;从颏下淋巴结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再向下注入颈外侧淋巴结,最终回流入静脉[1]。

2 皮下脂肪

面颈部各区皮下脂肪量有较大差异,可分为多脂肪区、少脂肪区和无脂肪区[2]。

2.1 多脂肪区

鼻唇沟外2cm,口角外上2cm处,是皮下脂肪最厚的部位,均厚0.8cm。多脂肪区和无脂肪区的分界线的表面标志是鼻唇沟。鼻唇沟连结于鼻翼和口角外侧之间,一般在25岁之后出现,30岁之后明显加深,易使面部显现较明显的老态,因此美容界称其为“法令纹”。

2.2 少脂肪区

颞区及耳垂下及乳突以下区域。

2.3 无脂肪区

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表面几乎无皮下脂肪分布,真皮和轮匝肌纤维直接连结,因此这两个部位易产生短小细密的皱纹。

3 面颈部的按摩手法

进行面颈部美容按摩时应以面颈部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为基础,按照正确的手法、方向提拉皮肤、脂肪,松弛表情肌。遵循科学的手法及走行方向,不仅对皮肤的牵拉最小,能预防皱纹的出现,而且有助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增加皮肤弹性。

无论是洁面、涂抹美容品,还是美容按摩,均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边,以打圈方式进行。在眼周、面颊部及以下部位,应注意向外上方按摩牵拉皮肤,以对抗由于皮肤松弛地心引力等造成的下垂。

额部:用二三四指由额头正中向两侧走行,在太阳穴部位轻度按压,继续向下沿面侧部走行,经过颈侧,到达锁骨,可以延展额部皮肤,促进额部淋巴液的回流。若额部有横行的“抬头纹”,则可纵向按摩额部皮肤。

眼周:用无名指按压太阳穴,从此处开始沿下睑缘到达内眼角,点按,再沿上睑缘行向外眼角,再次沿下睑缘到达内眼角,之后原路返回到外眼角并延续到太阳穴,轻度按压之后向下走行,经过颈侧到达锁骨,可以将下睑的向外下发散的细纹反向推回;抚平上睑细纹;促进下睑淋巴回流,减轻眼袋及“熊猫眼”症状。

鼻周:用无名指在鼻翼周围划圈;在鼻背两侧纵向来回按摩。可以放松鼻肌,减轻鼻周细纹,并使鼻梁更挺拔。

口周:用中指和无名指在唇下正中按压,之后沿下唇下缘走行至口角,继续沿上唇上缘走行至人中,按压,可以放松口周围肌,减轻口周细纹,同时可以上提口角,出现自然微笑唇形。

鼻唇沟:第一步,将中指和无名指放于口角外下方下颌缘的中点处,向鼻翼方向缓推,到达鼻翼外侧,按压,再平行向两边推开,到达耳前,按压,再向下沿颈侧走行到锁骨,可以上推脂肪,并促进口鼻周围淋巴回流。第二步,同样此二指,放于下颌角,向鼻翼推,之后同第一步。此手法可以将鼻唇沟外上方多脂肪区的脂肪推向后上,再伴随向上提拉皮肤的过程,可有效地使鼻唇沟变浅甚至消失。

颈部:将手掌放于颈前皮肤,自上向下按摩至锁骨,两手交替若干次,减轻由于颈阔肌收缩导致的颈纹,同时促进面颈部淋巴回流。

[1]王向义.美容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55.

[2]王向义.人体美学解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64-375.

猜你喜欢

额部鼻唇鼻翼
改良发际内切口在额部脂肪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鼻翼肥大的分类及临床治疗进展
鼻翼过宽整形的研究进展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自体脂肪填充额部术后是否间断冰敷对术后效果的影响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A型肉毒毒素联合Lux1540-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额部皱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额部扩张皮瓣法半鼻再造术修复部分鼻缺损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
侧向进针注射填充改善鼻唇沟过深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