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胖症的病因与危害

2011-08-15吴丽明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肥胖者肥胖症脂肪

吴丽明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518055)

据WHO统计,现全球肥胖症患者已经超过3亿人,11亿人体重过重,因“吃”致病乃至死亡的人数已高于因饥饿死亡的人数。中国的肥胖症患者已超过七千万人,列在全球肥胖病发病率排行榜第10位。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的肥胖人群可能超过两亿。

1 肥胖症的定义

1.1 肥胖症的定义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英文名称为“obesity”。肥胖症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是一种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重要特征、多病因、能并发多种疾病的慢性病。

1.2 肥胖的诊断标准

体脂肪含量(F%):按体内脂肪的百分含量计算,一般体重正常男性F=15%,女性F=22%。如果男F>25%,女F>30%,则可诊断为肥胖病。以此诊断肥胖病最为准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kg/M2),BMI= 体重 /身高2。按 WHO 建议:BMI=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症。腰围(WC)腰臀比(WHR):有一种肥胖是体脂分布在内脏和腹壁,表现为大腹便便,被称为向心性肥胖。腰围男>94cm,女>80cm,为肥胖的标准;腰臀比>0.9(男),>0.8(女)可视为向心性肥胖。

2 肥胖症的分类

根据肥胖症的形成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过食性肥胖两种。体质性肥胖也称为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过食性肥胖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续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药物性肥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还有导致身体肥胖的副作用。

3 肥胖症的病因

3.1 各种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遗传因素:人类的肥胖70%为遗传因素所致。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则上升至80%[1]。人类肥胖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神经精神因素:人类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如果饱中枢受损,引起摄食过量,容易发生肥胖。此外,食饥中枢的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2]。内分泌因素:研究发现肥胖症病人胰岛素受体数量及亲和力均降低,存在胰岛素不敏感性和抵抗性。为满足糖代谢需要,胰岛素必须维持在高水平,而高胰岛素血症会使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减少,促进肥胖症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3]。脂联素能够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使血糖水平下降,从而减少脂肪的产生。如果体内含量不足,则会促进肥胖症的发生[4]。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性质的蛋白质[5],它与下丘脑等部位特异的受体结合,能够降低食物摄入、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参与体内能量平衡的调节[6]。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素,其中前列腺素E1是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分解的主要激素[7]。

3.2 外因以饮食过多、活动过少为主

饮食因素:肥胖者均有饮食增多史,喜食甜食或每餐中间加食引起能量过剩。在同等热量情况下,有睡前进食及晚餐多食的习惯。同样饮食情况下合成代谢较正常人亢进;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造成能量消耗较少,引起肥胖。调查发现,在同一地区,在一天总食量相似的情况下,每天进食两餐的比每天进食三餐的发生肥胖的比例高。运动不足:运动减少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运动不足不仅使能量消耗减少,促使肥胖的发生。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加上家务劳动机械化与电器化的不断普及以及城市化进展,人们的体力活动日益减少。城市化导致每日能量支出减少300-400kcal,而以车代步则使能量支出减少又增加200kcal[8]。社交活动增加,锻炼时间减少和在家用餐时间减少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和其他行为因素:地理环境对肥胖的发生有影响,处于亚热带地区的人们,四季都要做工,还要受炎热气候的煎熬,食欲受抑制,肥胖的人就少。在发达国家,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价廉,低收入阶层摄入量大,所以出现经济地位越低,肥胖的患病率越高的现象。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则不同,在一部分先富裕的人群中,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食品,以为这就是增加营养,以至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家庭教育与儿童肥胖有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容易肥胖。主要原因是错误认为婴儿喂养越胖越好,小孩从哺乳期就营养过度;过分溺爱,养成不良习惯;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引起儿童营养过度是造成儿童及成年后肥胖的主要原因。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据调查,男性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体重指数低,吸烟和食物摄入两者联合增加静态能量的消耗。饮酒过多,就会使人发胖。因为1mL的酒精能产生29kcal的热量,加上饮酒的同时要吃大量的菜,所以饮酒可以是发胖的因素。有调查表明,每天看电视4h以上的妇女较之每天看1h以下的妇女其肥胖的倾向大两倍。

4 肥胖症对健康的影响

致死性: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症的致死率随BMI而异,当BMI>30时,肥胖程度与病死率的增高几乎呈线性相关,当BMI>35时,病死率增高约30%-40%[9]。美国每年因肥胖症而增加的死亡人数达30万,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严重肥胖症(BMI>40)使男性预期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肥胖可以增加患高血压的概率,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40~50岁的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机会要在比正常体重者多50%。增加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患者容易发生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糖尿病风险,肥胖是发生糖尿病(2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而2型糖尿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肥胖患者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失调,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内,结果形成了脂肪肝、胆石症和胆囊炎,在肥胖患者中,男性肥胖者的胆石症发生率较正常体重者增高2倍,女性则增高3倍。引起骨关节疾病,肥胖可能引起的骨关节疾病主要有三种:骨性关节炎、糖尿病性骨关节炎和痛风性骨关节炎。肥胖者易患癌症,肥胖与某些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男性主要是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高,女性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和胆囊癌的发病率增加[10]。肥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主要威胁,是人类长寿的主要障碍之一。

[1]Stunkard AJ,Harris JR,Pendersen NL,et al.The body-mass index of twins who have been reared apart[J].N Engl J Med,1990,2(332):1483-1496.

[2]许榕仙.肥胖的病因与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5):31-33.

[3]闫巧珍.肥胖成因的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2009,(9):29.

[4]Diea J J,Iglesias P.The role of the novel adipocyte-derivedhormone adiponectin in human disease[J].Eru Endocrino1,2003,148:343.

[5]Zhang Y,Proeca R,Maff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Nature,1994,372:425-432.

[6]Tartaglia LA,Dembski M,Weng X,et al.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clone of aleptin receptor OB-R[J].Cell,1995,83:1263-1271.

[7]吴静,高小亚.肥胖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11):693-695.

[8]Jame WP.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J].Obes Rev March,2008,9 Suppl 1:6-13.

[9]Manson JE,Willett WC,Stampfer MJ,et al.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among women[J].N Engl J Med,1995,333(11):677–685.

[10]Calle EE,RodriguezC,Walker-Thurmond K,etal.Overweight,obesity,and mortality from cancer in a prospectively studied cohort of U.S.adults[J].N Engl J Med,2003,348(17):1625–1638.

猜你喜欢

肥胖者肥胖症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阴阳互引”隔姜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反派脂肪要逆袭
中年肥胖者应常食红豆
心情嗨起来,脂肪也一起嗨
胃食管反流病与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肥胖者保持健康的秘密
减肥能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