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预防

2011-08-15

种业导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全蚀土传锈病

李 南

(遂平县农业局,河南 遂平 463100)

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及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生产力水平等发生变化,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产生了明显变化,由过去以蚜虫、白粉病、锈病重点发生,演化为蚜虫、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等混合发生的趋势,危害程度上以纹枯病、全蚀病、赤霉病较重。因此摸清麦田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进一步提高驻马店市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 麦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1.1 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

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纹状褐色病斑,重病株侵染茎秆,导致植株枯死倒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麦纹枯病日益成为危害小麦生产的一个重要病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品种更换加快造成抗病性下降,一方面农民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氮素化学肥料,而忽视了磷、钾、硅、锌等肥料的合理施用,造成小麦生长群体过大,抗病性下降,增加了感病几率,加上连年秸秆还田,麦田菌源积累量逐年加大,导致小麦纹枯病常年偏重发生。

1.2 小麦全蚀病传播面积扩大

小麦全蚀病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幼苗期感病,根茎变为黑褐色,重者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轻病株生长不良,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状或点片出现干枯白穗。由于病菌组织均通过病残体和土壤传播,近年来,农机跨区作业、麦种调换频繁及秸秆大量直接还田,均增加了小麦全蚀病传播蔓延机会,以致在部分地块发生严重,使小麦提前枯死,形成大面积白穗现象,造成小麦减产。

1.3 地下害虫发生数量回升

驻马店市小麦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三大类。20世纪90年代驻马店市麦田蛴螬发生量曾有所减轻,近几年,随着大量农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变得稀松、透气性良好,害虫食源丰富,极有利于蛴螬生长发育。据2008-2010年调查,秋苗期小麦地下害虫造成麦田缺苗断垄现象,多以金针虫危害为主。

1.4 赤霉病个别年份局部发生较重

小麦赤霉病为驻马店市麦田偶发性病害,其发生流行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关键是小麦开花期是否遇阴雨天气。另外与栽培管理和种植方式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玉米小麦轮作地,翻耕不深、玉米秸秆还田量大和带菌残渣都可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的流行提供大量菌源,一旦花期遇雨就会造成流行发生,导致小麦减产。

1.5 土传花叶病面积逐年扩大

近年来,驻马店市部分县区小麦土传花叶病的发生呈上升之势,小麦土传花叶病主要危害冬小麦。感病小麦秋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春节后小麦返青期才显症。发病初期,心叶上出现长短不等的褪绿条状斑,随着病情扩展,多个条斑联合形成不规则的淡黄色条状斑块或斑纹。感病小麦植株矮化,穗小粒少,籽粒秕瘦。小麦土传花叶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流水的扩散自然传播。春季长期阴雨、低温也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1.6 麦田中后期常发性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小麦白粉病、锈病、麦蚜、麦蜘蛛等是驻马店市麦田中后期常发性主要病虫害,随着麦田中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普及推广,上述病虫害虽常年发生,但均能得到有效地防治。麦田粘虫、麦叶峰等咀嚼式食叶害虫近几年发生均较轻。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措施

2.1.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麦田灌排能力田间持续干旱及积水渍害不仅会造成小麦生理病害,还会明显降低麦株抗病力,容易引发纹枯病和根茎部病害的发生。要做到麦田遇旱能及时浇水,涝时及时排水,使田间水分保持在小麦的适宜生长范围内。

2.1.2 深耕细耙,改善土壤环境 深耕土地,使秸秆深翻入土,不仅可减少表层病原菌量,还能疏松土壤,促进麦根下扎,可减轻土传病害和后期生理病害的发生。对小麦根腐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可与油菜、大蒜、豌豆、甘薯、棉花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1.3 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培育健壮个体,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防止因氮素过多造成小麦旺长或贪青,导致植株抗逆力下降。增施磷肥还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繁殖,从而减轻纹枯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2.1.4 合理密植,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密植、精量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有利于个体健壮发育,可有效地防止田间郁蔽、植株旺长和倒伏,减轻病害发生。此外,适当晚播可缩短冬前病菌对小麦的侵染期,减少纹枯病、全蚀病的发生,并且能减轻地下害虫的危害。

2.2 药剂防治

2.2.1 土壤处理 在整地前进行土壤处理,每667 m2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 kg,或50%辛硫磷乳油250ml,拌干细土20kg配置成毒土,在犁地前均匀撒施于地表,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2.2.2 药剂拌种 每667 m2可用2.5%适乐时50g+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g+水8~12 kg,拌麦种100kg,拌匀后堆闷24 h,稍晾干播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纹枯病、全蚀病、锈病、白粉病等。

2.2.3 早春施药防治 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每667 m2施12.5%禾果利20~30g,或20%三唑酮50~70ml,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减少侵茎率,同时可减轻全蚀病、根腐病的发生。对春季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小麦返青期,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ml结合灌水进行防治,或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细土20kg配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可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2.2.4 搞好中后期“一喷三防” 3月下旬至4月中旬要做好纹枯病、麦蜘蛛的防治和白粉病、锈病、麦穗蚜早控工作。每667 m2可用0.9%虫螨克15 ml+12.5%禾果利20~30g+10%吡虫啉30~40ml+水30kg喷雾。

4月下旬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雨3 d以上,应在雨前每667 m2及时喷施20%多菌灵悬浮剂100ml,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0g,对水50kg喷雾,重发地块间隔5~7 d再喷一次。吸浆虫发生期,在蛹盛期用6%林丹粉2 kg拌毒土撒施,在成虫盛期用2.5%辉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4月下旬至5月上旬,要做好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穗蚜为主的多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每667 m2可用12.5%禾果利20~30g+10%吡虫啉30~40ml+磷酸二氢钾150g+水50kg喷雾;防治吸浆虫、黏虫可用3%啶虫脒2500~3000倍液,或2.5%辉丰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1]季书勤,张德奇,李向东.2010年河南省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意见[J].种业导刊,2010(3):12.

[2]宋玉立.2009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09(3):13-14.

猜你喜欢

全蚀土传锈病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与园林树木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控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土传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