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

2011-08-15李光祥

绿色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李光祥,赵 静

(1.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林业站,贵州 桐梓 563200;2.贵州省桐梓县新站镇林业站,贵州 桐梓 563200)

1 引言

生态化新农村是指发挥农村特有的生态优势,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把生态和谐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农村生态和谐是基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农村,在生态平衡和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2 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1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生态环境的基础仍很脆弱,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2 生态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生态农业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益和不造成破坏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成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所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 生态农业环境建设的现状

3.1 农业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仍较差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近年来的治理成效只是减缓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速度,整体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局部仍在继续恶化。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每年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 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5%。

3.2 农业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

我国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重新恢复的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生态调节功能低。目前我国2/3以上地区的农业生态处于脆弱状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

3.3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农村诸多小企业和个体小作坊,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粗放和分布分散,监控难度大,导致污染严重。新的污染还在不断地产生,已治理污染源遗留在水土中的“欠账”问题较多。农村的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还突出。据调查,我国沿海某省农产品中平均Pb含量超过30.5%,某污染严重地区稻谷中Cr含量超国家粮食卫生指标100%,Cd超60%。

3.4 生态农业推广进展缓慢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进行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尝试,开展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工作,但推广很慢,还停留在“点”上,并难以持久。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良性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对今后较长时期内缓解资源约束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4.1 抓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强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动态管理。加快改造中低产田,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的威胁。

4.2 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

以废弃物资源利用为重点,适宜地区发展能源作物种植,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作物秸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开展农作物秸杆固体成型燃料和秸杆气化。

4.3 抓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积极发展“一镇一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促进农民增收,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生态农业经济结构,有利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4.4 加强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当前的农业存在着许多弊端,仅从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内部来看,存在着农业污染,林木的乱砍滥伐,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自然生态破坏等,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土壤贫瘠沙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这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对土地不正当的经营和缺乏保护利用意识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如森林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大于15°的坡地要退耕还林,禁止林地开发为耕地;对耕地实行用养结合,建立耕地培肥制度,如秸秆粉碎还田、积造粪肥、绿肥种植、以深松整地为主的土壤免耕制度等,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地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农田保护制度,如防风林建设、坡地治理、冲积沟治理、蓄水池建设、农田灌溉制度等措施,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治理,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江河泛滥的水利工程等措施都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措施。这就要求在建设生态农业之初,就要摸清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才能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4.5 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1)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逐步减少政府对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入,增加对畜牧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以适应畜牧科技成果推广的要求。

(2)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门路集资,不断加强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改善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安定畜牧技术推广队伍特别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信心。

(3)畜牧技术支撑体系作为政府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主体,因此在职能定位、经费保障等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职能,坚持“机构、编制、经费”三落实,以稳定畜牧技术支撑体系队伍。

4.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通过电视、报刊、标语以及课堂教学等形式宣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广阔前景,让群众了解破坏植被、滥用化肥农药等粗放式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的长期性和严重性,提高全民建设生态农业的意识。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摒弃封闭保守心理,树立开放创新观念,大力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着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形成建设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氛围,把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1]刘彦村,高淑芬,于金华,等.浅谈如何促进农技推广工作[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9):161~162.

[2]吴向勤.探析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新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97~98.

[3]郭邦惠,王 华,郭九林.关于加强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5(5):17~18.

[4]王光全,张孝锋.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05(3):52~53.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