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方志中国》观后感

2011-08-15贾英红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8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方志

贾英红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

近日,一部有关地方志的专题文献记录片《方志中国》在电视和网络上广为流传。该片以中国方志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中国方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采用独特的视角、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翰墨华章的解说词,唱响了中华民族方志事业起源发展的主旋律。

一、加深了解,增强自豪感

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在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资治、教化、存史的三大功能,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独特地位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从事方志工作已经二十年的我对地方志的独特地位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从未深入地学习和探究过。《方志中国》鲜活生动的画面和语言以及播音员浑厚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我,一口气看完,而且精彩部分看了又看,这的确是一部令方志人振奋的片子。

片中对于地方志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有着比较详细的解说。通过该片的学习,对地方志的历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东汉时期《广陵郡图经》和《巴郡图经》等形成了最早的地方志。其以简洁、洗炼的文字叙述了疆域、建置、户数、人口,是方志语言最浅显的特征。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为官修志书制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事业的同时,也予修志、用志以极大的重视。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科学春天的到来,全国地方志书的编修获得新的契机,1986年12月24日,北京全国第一次地方志会议上,胡乔木对新中国方志的编纂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同时明确了二十一世纪初基本完成首轮修志工作的目标,举国上下逐步形成地方志编修热潮。

十年后,全国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的李铁映提出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为地方志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打下了基础。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地方志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它的颁布标志着地方志工作从此纳入法制化轨道。

综观地方志从古至今漫长的嬗变过程,无论是民间文人的情感寄托,还是府州官吏的施政依据,或是国家管理的咨情问政。无论是山川风物描述,还是疆域管辖记载,都寄托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千秋家国梦。志书帮助人们串连起家国情怀的永恒记忆。

走进《方志中国》,心情豁然开朗。一宗一件的史实,无不令人惊叹地方志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杨浦区国歌广场及记录国歌诞生过程的展馆的修建都是参考《杨浦区志》的史料,正因为《杨浦区志》提供的与国歌相关的细节和瞬间资料,才使每一位参观者多少年后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热血沸腾、壮怀激扬的年代。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这细节就依靠地方志书,地方志书是帮助历史补充细节的最好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方志作为连续而详实的信息记载,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地质勘探、资源普查、地震监测、气象预报、工程选址等方面,古老的地方志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依然焕发出无尽的生命活力。

1986 年,泰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然而,申报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三次递交的申遗文本都未获得通过。参与申遗的人都是搞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对泰山的自然遗产研究得很少。《山东省志·泰山志》成为研究泰山最权威的资料。主编李继生在申遗前的最后二十天撰写了五万字的泰山申遗的第四稿文本,泰山申遗得以成功,在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了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身份。今天,中国已有四十多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三。几乎在所有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的背后,地方志书中记载有关的地理变迁和历史人文资料都成为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不可或缺的文献保障。这使我们地方志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方志中国》不仅演绎了地方志的起源及发展,还讲诉了各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修志传统,发挥志书作用,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资治、教化、存史的方法。在福建泉州街头的书报销售点,很容易看到一本名为《泉州日记》的刊物。这本2006年出版的地方特色刊物有着别样的吸引力,翻开它,人们总能找到那些并不久远的熟悉瞬间和身边故事。这是泉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泉州日记》的资料内容都来源于地方志,相对于二十年为一个编纂出版周期的志书,《泉州日记》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的资料,而不在书的形式,泉州地方志办公室以这种最时新的资料,来服务日新月异的发展。

上海这座城市以时尚、动感、现代著称,在这里,人们总能体验到新的潮流和事物。上海地方志工作者也有他们自己的创意,科技就是其中的关键词。一套《上海通志》包括四十六卷、一千多万字、十册规格。要想随身携带、随时查阅是不可能的。为此,他们运用高科技手段,一个小小的电子阅读器便容纳了所有的通志内容,将科技和历史完美结合在一起。

南京市石头城社区方志馆尽管规模不大,但由社区居民捐出的展品从照片到实物,丰富多彩,每一件都和他们的生活相关。把方志里面记载的一些资料挖掘出来呈现在老百姓面前,尤其是呈现在当事人和当事人的后代面前,让百姓看到历史的痕迹,同时这些实物也丰富了志书的资料。一个小小的社区竟能办起这么像样的方志馆,反映出南京有着无比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市民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前瞻意识,也有当地对《地方志工作条例》贯彻落实和地方志工作人员默默无闻的努力。以上只是举了几个事例,还有更多更好的做法值得方志界学习和借鉴。

三、勇于担当,增强责任意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浙富豪刘承干刻印了大量的地方志,不计工本,免费赠送给喜好读书之人,用刘承干的话说,天灾人祸不可避免,若把善本孤本赶快刻印出来,到社会上一本成了百本千本,再遇天灾人祸就不怕失传了。

山西《交城县志》的主编燕居谦从1982年开始编纂县志。期间不幸身患绝症,仍坚持修志,最后倒在了已被浓缩为一百三十多万字的志书书稿上。

他们不正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典范吗?如此高尚的情怀和修志境界为我们新一辈修志人做出了榜样。现实工作中我们无需一掷千金,无需在病榻撰写,无需轰轰烈烈,只要脚踏实地,只要牢记使命,只要肩负责任,那就是一个地方志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无论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还是其他方方面面,都需要基础性的资料,需要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传统的修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侨是福建的特色,2008奥运会是北京的特色,冰雪是哈尔滨的特色,我们就是要挖掘地方特色,保存大量资料,记录历史瞬间。哈洽会、哈尔滨冰灯、哈尔滨雪雕、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是哈尔滨人再熟悉不过的事,在全国也是尽人皆知的,都是哈尔滨的名片。既然是名片,就需要详细记录和完好保存,我们要记好每一个细节,在适当的时机编写出《哈洽会志》、《哈尔滨冰灯志》、《哈尔滨雪雕志》、《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志》,保留哈尔滨的重要史料。

目前,哈尔滨市首届修志已经完成的36卷71部志书和正在编纂的第二轮志书(1991-2005)以及2006年以后的年度地情信息资料都将为哈尔滨历史保留、文化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再接再厉,地方志工作任重而道远,地方志事业辉煌而灿烂!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