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江浙行省乡试对明初科举的意义

2011-08-15尹芳芳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7期
关键词:会试乡试科举制度

尹芳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生 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前言

元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用的是武力和实用的技术,并不重视科举取士。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提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形式。在隋朝时创立,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在清朝末代时期终止,而在元朝却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此蒙古族统治者觉得武力和实用的技术才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因素。其中元代是一个特殊时期,后来很多文人不能通过科举实现一些理想和抱负。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儒臣上谏科举制度,才重新建立了科举制度[1](P78-p85)。而元代的科举考试在传承传统的内容、规则、程序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又有新颖的地方,元代及明前期社会“走上一变型”的根源所在,形成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本文简要探讨元代科举的内容以及江浙行省乡试、元代科举对以后明初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的影响。

二、元代乡试对明初科举的意义

元代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一种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元代对明初科举考试的态度是元代的一项积极的建树,创立了行省分寄式中央集权,虽然元代科举时断时续开放、录取人数较少,但是对元代的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元代的科举制度形式和内容都被后来的明初所采用。明初的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也相当严密,并利用科举考试这种形式提倡明白易知、直陈直述的文风,反对词藻华丽等等给明初科举带来了重要的意义。元代及明初科举文化社会变动,明初的科举文化格局中。元代的科举考试中,家传统文学和不同民族间文化相融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元代科考试的标准和内容方面,采用程朱理学取得了科举考试的正统地位,致使他们开始向区域社会发展。元代末期科举重开,乡试逐渐正规,客观上又增加了儒生士大夫对区域社会的亲近。元代科举的基本体制既是对唐宋金科举的沿袭,又结合元帝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改造,对仁宗朝以降的历次科举乃至明清科举产生了较深刻影响。朱熹《贡举私议》全篇七百余言,祖述古制,激烈抨击唐宋以来科举之“教”与“艺”“不本于德行之实”,“皆无用之空言”,“诗赋又空言之尤者”,[2](P58-p59)元代的科举考试是中原汉族儒士学习和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是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学习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三、元代乡试对明初科举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提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元代乡试作为科举的组成部分。元代科举范围涉及到诸多的地区,元代科举是蒙古人建元朝半个世纪之后才恢复举行的,由元帝国政治、文化的蒙汉二元构造,后期又结合元帝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改造,对宋、明两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元代除了经济方面、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相互影响,多层面的互动,不仅优势方面的主动,在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与文学结下过不解之缘,应当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多元一体的视野,加强元代乡试对明初科举时代的文风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元代乡试及明前期的社会变动,人们却一直未予充分重视。因此,在元代乡试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元代乡试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与作用,应当重新审视元代乡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元代给予中国古代后期社会的总体影响,把元代乡试及明初科举连在一起,认真做一番长时段的考察。

四、元代科举考试的管理

元代科举作为明代时期制度就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元代科举是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个步骤。这是沿袭了宋代科举制度,但是又结合社会需要有所改变,士子只有都通过了这三项考试,才能出任官职。

(一)乡试

元代乡试,每隔三年举办一次,“八月二十日、八月二十三日、八月二十六日,分别在三场进行考试,其中第三场仅为汉人和南人开的考场,共有17个单位举办。”[3](P75)如果有地方官员因为个人原因和其他原因耽误或延迟考试时间,肃政廉访司监和察御史也要给予相同的治罪。乡试从仁宗延佑元年开始举行约有16次。都是以行省为单位举行的。元代乡试是科举制度在省区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试的科目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是有别的,元代乡镇规定,乡试考试合格或符合条件者300人参加会试,其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录取各占75人。

(二)会试

元代会试设定在乡试后第二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和初五,分别举办三次考试”[3](P75)。会试仍分两类进行,蒙古人和色目人为一类,汉人和南人为一类。分别以“四书”、[3](P95)以务实、以经史为题目进行三场考试,会试的科目和乡试的科目大致一样,但是文化程度和具体要求比乡试更有深度和更加严格。考试要求也十分严格,设有专职官员负责搜查和监督,设有单独的考试院落,并且有兵丁守卫考试要求十分森严,考试期间如有考生喧哗,将请出考场并给予治罪。考官聚集一处相对而坐,进行批阅试卷,参加殿试考试名额只有100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录取25人。

(三)殿试

元代殿试是考试中最高的一段,也叫廷试、廷对,是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殿试考试,殿试设于会试结束后,次月(三月)七日在翰林国史院举行。在参见会试合格100人和各地录取25人中进行三甲赛选。[4](P89-P94)原则上由皇帝主持,其中大多数监督考官,地位较高、学识渊博进行评判,然后递给皇上,由皇上审查无误后,宣布三甲。在殿试合格者,然后分两榜公布,殿试分为一、二、三甲,前三人赐进士及第、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分别为六品、七品、八品官员,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关于殿试的程序方面内容,可以参照《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53](P45-P56)里面中有详细的记载。

五、结语

综观上述的变动,元代乡试对明初科举均发生了比较深重的作用和影响。在文化领域中,元代乡试对明初科举社会层级、文化的多元复合建构与儒学的边缘化有多方面影响。元代乡试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汇的一个重要契机,使其元代的科举考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出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刘额尔敦吐.蒋极峰.时断时续.元代科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1)78-85.

[2]李治安:元代乡试新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53-59.

[3]欧阳玄.圭斋集?许文正公神道碑[M].上海籍出版社.四库全书 1210册.1987(75).

[4]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5)89-94.

[5]龚贤.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45-56.

猜你喜欢

会试乡试科举制度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说“进士”(中)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