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2011-08-15樊艺杰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武术体育

樊艺杰

(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浅析“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樊艺杰

(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武术已逐步迈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范畴,“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来阐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重视武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因材施教,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的人文素质,健全武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等,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武术运动在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高校 武术专业 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纵观20世纪的体育,我们被西方那种“以物为本”的观念所束缚,给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当今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类开始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了反思,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觉醒提出了全新的人类发展观,而体育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焦点话题,它又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进入21世纪,我们对已往的体育发展作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体育的发展核心应该是人。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知。[1]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社会的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而武术运动能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能促进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更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长寿,它是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2]而“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同样也要运用于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去审视,这样有利于我们对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如果我们能在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追求和提倡这种理念,必将能够迅速使武术事业在我国高校中发扬光大,被众多的人所接受,从而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础,并使武术运动在我国高校中可持续性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校武术专业教学。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在公开刊物及CNKI中国期刊网和互联网上发表的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研究现状。

2.2.2 专家访谈法

运用面谈、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对50名不同类型的高校教育专家、高校武术专家、高校武术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高校教育和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的现状,为论文所需资料提供信息及依据,并共同探讨今后高校武术发展的新观点、新对策。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人群。根据全国40多所高校武术专业的分布情况,到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如:发放问卷400份到专业性体育院校,在回收的390份有效问卷中,回收率为97.5%;发放问卷600份到综合性院校,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收集了有说服力的权威性数据和理论依据。

3 分析与讨论

3.1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1 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身体、认知、行为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形成终身习武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成效。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应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引发全社会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3]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民族体育意识来引导学生们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没有这种意识,学生们就不会自觉地进行武术锻炼和学习。

3.1.2 武术教学体系不完善

中华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更加深刻地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而高校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知识和技术传播教育的重要基地。

3.1.2.1 武术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树立崇高的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4]而从全国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水平来看,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过于专业化,对文史哲知识涉及很少;人文知识贫乏,导致人文素质较差,致使武术教师的价值取向转向;缺乏高尚的人格品德,使之对工作不太认真负责。因此,改变这种现状要以高校武术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提高为突破口。

3.1.2.2 教学中尚未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师尊自卑”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造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处于被服从,被教化的地位。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相互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使之不能产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而建立起来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未来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被动、服从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精神,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不应该是高高在上,我行我素的,应该是服务好、传授好学生知识,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这才是我国高校教师应有的职责,和作为一个服务者最起码的要求。

3.1.2.3 群体性教学中缺乏因材施教

在群体性教学的前提下,教学过程应兼顾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能、性格、接受能力等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兼顾到个性差异,对于个人技术教学,教师不能盲目地对学生们施加统一尺度的训练计划,而应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取得一定的特效。目前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还看不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大部分高校由于面临学生扩招人数多的压力,而我国高校教师人员编制在逐年减少,形成了教师给人数多的大班上课的局面,同时教师工作量也在加大,为应付下达的教学任务,多数高校在上大锅饭教学,如:由于中华武术内容博大精深,拳种、器械项目种类繁多。而在课中多数教师并没有根据所教武术项目和技术动作的风格特点不同,来结合本班学生的男女性别、个人性格、身体条件、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实行针对性、分若干组地进行科学的教学。而只是教制定好统一的武术技术动作,教完了事,不求质量,使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长此以往,培养的学生质量令人担忧,对社会极不负责任。

3.1.2.4 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机会,使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得以运用。而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中,仅仅局限在向学生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自练及反馈的培养,轻视了学生的本体作用,具体方面如:没有或很少有学生承担主角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向老师、同学们展露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让学生将初步了解的教材内容以主人翁的身份向其他同学进行传授、指导;教师很少将课堂中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控制,达到锻炼和交流的目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逐渐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善于观察新事物、捕捉新事物、归纳新事物的方面做的还不够;教学时教师没有意识地遗留部分知识,技术空缺,让学生自己寻求弥补的方法,因此形成了当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没有自己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意识。所以在这些方法中,学生还没有发现现有的知识、技术远远不能圆满地解决问题,而迫使他们必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结果是与平时教师的培养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以上来看,总结归纳新的知识和技术,必须依靠理性思维和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渐拥有这种能力,实践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和不畏艰辛的品质来辅佐,教师应拥有相应的时间和能力来帮助学生形成这些品格。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是值得总结和归纳的,教师也可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和技术,学生同样可以与教师一道共同探索、总结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3.2 阐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我国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如何体现

3.2.1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传统武术精神的培养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根本观念,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武术注重以整体的理念来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形态、机能、意念诸多方面的活动,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宁静、冥想中悟道,所以古代习武者注重在练习过程中使人体与气候、地理、环境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与传统武术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应在武术教学中把这种思想理念加以倡导和运用。

3.2.2 教学中要融入诸多功能理念

3.2.2.1 强身健体功能

武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为人类特殊的体能、技能的物化表现形式,武术运动适合于全人类的健身、强身和防身需要。武术的健身作用可以对各种人群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一种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能、性格、接受能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在不同人群、不同阶段施教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武术熔和谐、阴柔、阳刚、形神、技击等具体美要素于一炉,不同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呈现出武术项目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使学生们在百家争鸣的拳种、刀光剑影的器械中享受武术教学所带来的美感,品味醇厚的中华武术文化,通过教师教授高超娴熟的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和扣人心弦的搏斗技法来体会中华民族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掌握丰富的武术技术和文化知识。教师只有掌握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通过针对性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2.2.2 娱乐身心功能

武术是建立在经络学说思辨基础上,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术不能孤立的锻炼身体,而是从整体着眼,将强身健体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必须在教学中通过调身、调息意念来控制,使他们心情舒畅,不让他们平时的不良心理积累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诸多问题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健康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学概念,而是将它扩大到人的精神和社会维度。随着健康概念的发展,对健身手段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人们希望健身方法具有综合作用,不但能作用于人,而且能作用于精神人和社会人,真正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武术正具备这种特点而备受人们喜爱。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在性质上,应多数表现为娱乐和较少进行激烈竞争,在学生中人际互动更为和谐融洽,使他们不良情绪的宣泄随着汗水和疲劳排出体外,达到娱乐身心和强身健体的双层效果。

3.2.2.3 和谐发展功能

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应使学生们对我国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淡漠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达到促进民族交流的作用。民族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校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很多学生还不清楚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经常在教学中给学生们灌输此思想,让他们了解武术文化知识、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观、世界和谐观、世界文化交流观,如: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中华武术各拳种流派的技术发展史、中华武术在世界传播发展中的地位和现状、中华武术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并建立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观、世界和谐观、世界文化交流观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培养可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而奠定全球化的思想意识打好坚实的基础。

3.2.2.4 终身教育功能

武术项目繁多,很少受年龄、性别的限制,适宜人类不同人群终身从事锻练,而它对人体竞技能力的开发也是有限的,它注重人体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人们在参与武术活动时有较强的随意性。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运动技术加以较大程度地调整,来适宜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畅,参与性更加积极,身体技能更加符合实际。

武术运动适合于我国高校武术专业各种学生人群的健身,具有随意性,在技术上要求不高。高校武术教学与人的终身习武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只要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培养,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思想上灌输练武术是:“进功如同春蚕吐丝,退功如同流水即逝,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艺成才,苦练成功”、“鼓越敲越响,拳越练越精”、“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冬天练增力,夏天练增气”,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武生活好习惯,将武术纳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就能与终身习武有机衔接起来。武术是终身进行民族文化规范教育的最好载体,对人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能够终身得到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当学生离开高校步入社会后,只要他们依然从事武术活动,这种社会规范作用就不会消失,一直伴随他们终生,使它永远能发挥效能。

3.2.2.5 文化交流功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掌握文化的内涵,起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如:武术教师应力求在平时平和的武术教学氛围中,向学生们灌输和传授武术文化知识和技术,这些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时这种文化又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因素,无论是课堂武术教学,还是课余武术活动,均有从学校这一主体向学生这一客体单向流动的倾向,教师要继续保持这种倾向以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及身心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教师也必须在适度的强迫环境下进行才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传授好学生武术知识和技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3.2.3 教学中如何体现形式多样的特点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性格、年龄、兴趣和技术等特点,以形式多样的传授方式呈现出所教的武术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如:就某一拳术项目而言,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该项目的知识、技术和风格特点。

在教法手段上,对同一拳种或器械技术也要以多种教学形式来实施,通过不同的教法传授给学生,使之有效达到准确掌握技术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是学生对技能型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关注,绝不能放任自流,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不应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方式,还可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武术项目加以传播,来产生更好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专业软件将武术单个技术动作分解进行演播并加以详细讲解;或将武术套路动作制成3D虚拟动作教学软件进行播放,使武术动作生动起来;或将武术动作名称编成形象的歌谣加以传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4 教学中如何体现兼收并取的特点

武术教法中的悟性教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深入领会技术的目的。尤其是练习拳术、器械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动手,还要动脑,合理利用自身多种感知途径感受武术技术要领,如:学生初学弓步时总是不得要领,这时教师用“前腿弓,后腿蹬,挺胸塌腰莫晃动”、“弓步不拔根,力量蓄其中,弓步不偏料,千人难牵动”等武术谚语来说明弓步的要领;学生练习踢腿时,教师可以用“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等武术谚语来说明踢腿的要领;学生练习拳术时,教师可以用“拳如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齐到,招招有效”、“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等武术谚语来讲明拳术的演练要领;学生练习刀、枪、剑、棍器械时,教师可以用“刀如猛虎,剑似飞凤,枪如游龙,棍似旋风”、“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等武术谚语来讲明刀、枪、剑、棍器械的技术风格特点;教师给学生讲解武术拳术技击动作时,可以用“开拳一动如脱兔,闪展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等武术谚语来讲明拳术技击的实战要领。这样学生们按照武术谚语的要求去做,很容易就能领会到动作的要领。

人体对技能知识掌握有一定规律,对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法,可有效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时也要借助于现代体育成功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武术教学中,可借其他学科的成功教学经验,比如:学导式教法形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某些技术的自学实践,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形成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将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2.5 建立多元化的武术教学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武术专业应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地借鉴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理论和目前社会上对高层次综合性武术人才能力强的需求,来不断健全武术理论知识,形成有民族文化独立性和武术项目特色性的课程框架,同时将武术技术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以建立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科学体系,用来针对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如:针对当前传统武术少林拳和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快速传播发展,及社会上对这些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高校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一是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针对学生人群的自身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武术的综合功能和作用,为今后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学历、强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武术人才而准备,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彻始终。

3.2.6 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武术走向世界的时代特点和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武术教学要发挥现代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优势,以直观、生动的教学来做好教学内容的普及,并围绕“以人为本”的准则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研究武术的运动特点,运用现代国际教育理念与方法来学习、探讨武术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前景,如:在武术教学中,技术动作练习前后的人体生理机制与心理效应的个体对应比较;传统武术静功与动功、竞技武术规定动作演练、风格特点不同的拳种练习后个体肌电、心电、脑电的相互对应比较;武术不同拳种、器械的打练结合教学实验;武术双语教学方式的探讨应用;不同文化背景习武者最佳教学方式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现代网络教育和传统口传身授方式的比较与互补性在教学中的运用;现代生活节奏与武术速成教育方法的采用;总结出武术教学中最佳的成功教学模式的再运用和倡导;引进符合武术项目特征的世界其它搏击项目的先进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等。

4 结语

我国高校武术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把人文素质更好地运用于全民健身中,才能把武术更好地推向全世界。中华武术要想全面走向世界,不久的将来能真正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就必须把那些伪科学的“面纱”撕掉,糟粕的东西会影响武术的普及与推广,而这些都需要辩证地对待每一个环节,离开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将寸步难行。[5]我们在进行高校武术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武术的发展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将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与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与他们的日常思维、普通行为结合起来。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武术传播过程中的多元化发展,让高校武术教学为促进武术未来发展和全民普及而服务。

虽然武术在学校体育中起步较晚,时间也不够长,但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断加深,武术的价值和作用会引其自身更加切合“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要求,会使武术在我国高校体育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武术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1]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张凤霞.“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曲宗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张翠萍,张宏伟.我国竞技体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2).

[5]姜 艺,王丽娟.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

The Thought ofquot;People-orientedquot;Concept in Chinese College Wushu Specialty Teaching

Fan Yijie
(Institute of Wushu Cul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

Wushu has gradually enter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tegory,quot;people-orientedquot;concept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The paper according to Chinese college Wushu professional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Wushu ta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ir aptitude,to improve college Wushu humanism quality of teachers,improve Wushu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etc,for establishing the firm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areer,make Wush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of China.

quot;People-orientedquot; college Wuahu specialty teaching

G85

A

1004—5643(2011)12—0067—04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580ss03089。

樊艺杰(1973~),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2016体育年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