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源于“武”考证

2011-08-15王万林王俊法马平静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角抵百戏杂技

王万林 王俊法 马平静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技”源于“武”考证

王万林 王俊法 马平静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杂技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考证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杂技的起源做出了历史学的考证,文章从“概念流变、形由武衍、器由武衍、艺由武衍”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梳理出了杂技源于武术的历史脉络。得出结论:武术是杂技的母体,杂技是在武术的滋养下产生发展而形成的,提出了杂技起源的全新视角。

杂技 武术 渊源 考证

杂技孕育于中华原始文化,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讲是没有任何异议的。正像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作用》中提到的那样,劳动技能会“魔力似的”产生艺术技能。杂技也是这种技能的发展。然而,要回答杂技起源问题的具体情状,却非易事。“多因素论作用说”成为当今诸多艺术起源的主流理论。我国学术界对杂技起源的推测甚多,诸如杂技源于秦汉的百戏,百戏源于战国角抵,或言杂技源于巫觋,源于战争,均有理由。杂技与武术、歌舞、戏剧、曲艺等姐妹艺术有一个共生的过程,然而就其基本形态而言,它是更接近于武术。

1 技源于武的思考依据

杂技与武术都属于形体艺术的范畴,都需要高度的身体技巧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他们都是经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的积累,在一些劳动者身上产生的某些超乎寻常的技能。杂技孕育于中华原始文化,早期的杂技应萌芽于一切表演艺术并与之相融合在一起,原始的杂技就与百戏散乐、庙堂乐舞、军旅武技、民间游戏、宗教仪式混同一体。探讨起源问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去把握。但是由于历史自身的模糊性和难以穷尽性,以及逻辑是要求建立在足够详实和有意义的历史基础上,这样我们很难仅仅根据历史或逻辑片面的下结论了。[1]然而新的艺术形式都是从旧的艺术发展来的,杂技艺术亦无例外。从原始杂技本身的特征上寻觅,其形态、技术、器具、功力等诸多方面与武术的关系更为亲密,杂技是从更古老的武艺活动中孕育、滋育的,杂技的母体是武术的说法更为准确。

2 “技”源于“武”的考证

2.1 杂技概念的流变

“由于现在关于史前时代的考古资料相当少,再加上历史的发展不会刻意为我们留下什么证据”,[2]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研究起源类问题的难度。我国古籍中关于杂技的记载材料是相当贫乏的,有关“杂技”一词的最早记载是东汉文颖所著《汉书》,谓“角抵,盖杂技乐也”,明确提出了“杂技”这一名称。这时的杂技经过长期的自身发育和广泛吸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形成一批技巧性强,极富惊险性、艺术性的节目类型。但后来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仍与角抵、百戏、伎戏、俳优、散乐等艺术混为一谈。

与现在的杂技属同一概念的“杂技”一词最初是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提出来的。第一位获国际杂技大奖的中国杂技团老演员金业勤回忆:他们在北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示了他们的精彩技艺后,周恩来首次将“杂耍”、“玩把式”等说法统称为杂技,[3]从此杂技成为中国传统技艺、绝活的代称。

先秦至汉初,杂技与武术、舞蹈统称为“角抵”。《汉书·刑法志》说:“春秋之后,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这里的角抵应属于“武术”的范畴。《洛阳伽蓝记》说:“禅虚寺在大夏门御道西。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有羽林马僧相善角觝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青张主渠掷刀出楼一丈。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这里说得十分清楚,抛刀、掷戟之杂技,称为“角抵”。汉代前期,又与武术、乐舞统称为百戏。《通典·乐六》所说“如是杂变,统称百戏”,也就是这个意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已将杂技称为“奇戏”。一个“奇”字概括了杂技的本质,标志着杂技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不再是包括杂技在内的多种艺术的混称。郭茂倩《乐府诗集》说:“秦汉已来,又有杂伎,其变非一,名为百戏,亦总谓之散乐。自是历代相承有之。”他认为“百戏”为杂乐杂技的总称,又用“百戏”去指称散乐。南北朝时期,杂技节目统称为伎,《思玄赋》载“杂伎,艺以为珩”,泛指歌舞表演。明朝《雍熙乐府》卷十一《灯词七兄弟》记载“一壁厢舞着,唱着共弹着,惊人百戏其实妙,动人的傀儡怎生学,笑人的院本其实俏……”[4]“惊人百戏其实妙”应该指的就是杂技表演,与歌舞、傀儡戏有所区别开来。

2.2 形由武衍

杂技史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杂技的原始形态是“角抵”。登上舞台表演的“蚩尤戏”是杂技最早的雏形,然而角抵的本质是武术的雏形。武术表演本身就是古代杂技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杂技“象人之戏”中最著名的要属“东海黄公”。它集乔装动物戏、人物戏和幻术表演于一体,并有人、虎相斗的“角抵”表演。晋人曾在《西京杂记》中作了记述:“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卉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其中扮演“黄公”者,“少时为术”中的“术”应该为当时的武术,“佩赤金刀”可以推测书黄公所用之器为刀。

商初的乐舞《大濩》中亦有武术、杂技迹象,《左传·襄公十年》道: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面还。”这里面的“舞大旗”以及唐宋之后“扑旗子”的杂技节目,即是以舞大旗结合翻跃腾挪的武术表演的。

古代《目连戏》亦是武术与杂技相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根据明代张岱《陶庵梦忆·目连戏》条记载:“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5]从这段记载来看,演出过程中所穿插的各种表演多为武术杂技的综合体。

在沂南石刻百戏图中,更有三幅精彩的单人马术表演图像,其中两幅刻在戏车上方,两匹马相向奔驰,其中一女演员站立在马鞍上,一手执戟,一手舞弄幢翳;另一演员双手执戟,双足腾空,作马上起顶的技巧,此即马戏中的“立骑”技艺。在马山表演的“立骑”形式应该是源于古老的弓马之术。弓马之术是中国传统的武艺活动中最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作战途径。手持兵器,可以推断出此类杂技节目是对古代骑射武艺的模仿。

驯兽和乔装动物戏应源于汉代的斗兽。斗兽是汉代练武之士一种独特的练力方式。《汉书》中说:“广陵王胥,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三国志》中说:任城王彰,“膂力过人,手格猛兽”。这是彰显自己武力的一种形式。汉画像石中有近百幅斗兽图像,反映了汉代的斗兽活动,图中有斗狮、斗虎、斗熊、斗野猪、斗牛。而且当时已经出现了娱乐性斗兽表演。《竹林七贤论》中记载:“魏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搏,纵百姓观之。”这应该表明斗兽已经成为一种杂技表演形式了,只有在万无一失的安全性下才能“百姓观之”。在驯兽杂技中,斗兽也有持兵器的,所持器械有矛、戟、剑、钺等武术器械。南阳县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中有驯兽场景:一虎亦项上系绳,为一执钺人所牵。从虎项系绳,且与建鼓、戏象等图像排列在一起的情况看,可以推测出这是驯虎演出。

2.3 器由武衍

我国自古战争频仍,兵器是不可或缺的作战工具。加之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促进了兵器的快速发展,为百般兵器类技艺节目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将武术中具有杀伤力的兵器搬上戏剧舞台后,在表演艺术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下,从形状、重量、质地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观赏表演价值逐渐加强,武术器械向着艺术性、多样性的方向演变。

武术器械在杂技表演中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从蚩尤这个形象上即可验证这个结论: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中有蚩尤头戴弓,一手持剑,一手持戈,一足蹑矛,一足登弩,战斗形象甚为凶猛。因此使兵器类杂技包含在蚩尤戏中毋庸置疑。

古代杂技中舞流星的节目与古代武术流星锤无论从形制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极为相似,它们的雏形都是古代先民们狩猎中的投掷技术“流星索”。从逻辑上推想,应该是先有技后有艺,也就是说先有了在“弱肉强食”中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才能有艺术的欣赏,所以说舞流星应该是在流星锤的基础上的熟练化。

明代王季重撰《米太仆万钟传》中记载:“出优童娱座客,戏无术,刀械悉真具,一错不可知。而公喜以此惊座客。”“刀械悉真具”指出了所用器具都是真正的武术器械,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演员所表演的都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的真功夫表演。

古代杂技“都卢寻幢”中的“寻幢”最初也是使用的矛戟。“都卢”是一个国名,在交趾以南,据说其国之人体轻善于攀缘。“寻檀”即指长竿,即今天杂技中的长竿技艺。《匡语·晋语》中有所谓“侏儒扶卢”之技,“扶”即“缘也”,“卢”指“矛戟之秘”。[6]

《列子·说符篇》云:“宋有兰子者……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叠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弄剑”是以短剑为道具的杂耍,以多支短剑双手抛接,机捷灵巧,花样迭出,令人眼花缭乱。

2.4 技由武衍

杂技是以技为核心的表演艺术,杂技中的技术是武术技能的延伸和异化。杂技的基本技术于腰、腿、筋斗和顶。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是一项基本功“拿大顶”。汉代的倒立技艺是百戏杂技节目中最经典的表演,这不仅要求艺人要有更强的臂力,而且要求艺人能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最常见的莫过于一种叠案伎,这种技艺类似今日的“迭椅倒立”,演员在案上倒立,案数甚多,足见其险巧。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是在樽或壶的沿上表演,这种技艺要求伎人有较高的胆量和平衡能力。高垣(走索)和寻幢技中,也糅合倒立的动作。

“跟斗”源于武术动作,也是中国杂技艺术中形体动作的基础。至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跟斗”及其与跟斗相关的技艺已成为杂技形体动作中的主要内容。《毂城山房笔麈》一书在解释“翻金斗”一词的词义和考“金斗戏”的真正起源时说:“齐梁以来,散乐有‘倒掷’伎,疑即翻金斗也。”[8]以头点地而腾身翻过,乃跟斗之一种,后世名之为“加官”。

古代杂技中的“跳剑”、“飞刀”是古代杂技中的主流节目,探其渊源,它们应源自于武技中的“击剑”。古时的击剑技术分为两类,除了人们所熟悉的“斩刺”之外,还有一种专门“以剑遥击而中之”的掷剑技术。《汉书·东方朔传》载,司马相如“小时好读书,学击剑”,唐颜师古的注解:“击剑者,以剑遥击而中之,非斩刺也。”[7]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七载:“王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显然就是将剑投掷出去以进攻对方,并非舞剑,而且技术精湛。随着舞台化和观赏性的需求,这项实用的技术就逐渐演变成注重虚花效果的表演艺术。

古代杂技中的“乌获扛鼎”也是有武术演变而来的。“鼎”是古代的炊具,由于其重达千斤,被古人选作举重的器具。“扛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古人好武力,尚武之风盛行,尤其注重臂力,“扛鼎”作为举重练习之法,也用于后来武举的选拔。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刺激性、娱乐性很强的杂技项目。

柔术技巧与武术功法中的软功也有相似之处。武术中的软功是用来达到在进攻和防守时的灵活机动,而杂技中的柔术是最大发挥人体的极限,增加欣赏性。汉代百戏杂技艺术中的柔术表演有“倒挈面戏”和“反弓”。西汉时期的彩绘陶乐舞杂技俑中,二人作“拿大顶”,一人翻筋斗,一人作“倒挈面戏”。

3 结语

杂技是在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武术起了主要作用。杂技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其观赏性和表演性的难度,或饰以假面、或戏在马上或高空表演,但其基本动作都是武术的雏形,其概念、其形态、其技术、其器具、其功力都与武术又一定的渊源关系,其原始形态只是武术动作、技术的纯熟化和异化。杂技是在与其他艺术并存的情况下,依托于武术而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艺术。

[1]宋丽丹,姜雪婷.传统武术套路起源问题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76.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3]海 天.杂技的由来[J].读写百草园,2007(5):55.

[4][明]郭勋辑.雍熙乐府·四部丛刊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

[5][明]张 岱.陶庵梦忆(卷六)[M].杭州:西湖出版社,1982.

[6]朱杰勤.中国杂技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224.

[7]《汉书》卷65,《东方朔传》册九:2842.

[8]崔乐泉.图说中国古代百戏杂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29.

Textual Research On"Acrobatics From Martial arts"

Wang WanlinWang JunfaMa Pingjing
(Sports Science College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165)

Acrobatics is one of China's most ancient art.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 analysis are adopted in the paper to do the history research"the origin of acrobatics".This paper holds that martial arts is the maternal of acrobatics,acrobatics is dependent on martial arts produced under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from the"the concept,form,apparatus and technology"the four aspects demonstrations that martial arts is the maternal of acrobatics.The study Combs acrobatics from the historical trace of the martial arts,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angle of"the origin of acrobatics".

Acrobatics Martial arts origin textual research

G85

A

1004—5643(2011)12—0032—03

1.王万林(1985~),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角抵百戏杂技
角抵在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开展状况解析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看杂技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老鼠演杂技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