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武术的艺术体现

2011-08-15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艺术性套路

龚 军

(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63)

浅议武术的艺术体现

龚 军

(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63)

文章从武术的历史追溯、传统的“十二型”、现代竞技武术三方面研究武术的艺术体现。研究认为艺术性渗入了武术这一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十二型”以颇具民族特色的比拟方式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武术的传统艺术特色,并指导着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艺术精神的扩大版,更是对武术在奥运背景下的全新阐释。

武术 艺术 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认为“西方的文明是成就于科学之上,而东方则为艺术式的成就也”,以此观点为依据则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武术文化则应同样具有艺术的形式、艺术的观点和艺术的理论。

1 武术艺术性的历史追溯

“武术“一词现通用的英文翻译为“A martial art”,词面意思为“战斗的艺术”或“战争的艺术”。无论此种翻译源自东方或西方,无可否认的是武术是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竞技方式,艺术性是她区别于其他任何搏击运动的主要特性。武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学者对于武术的定义有很多,他们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的不同定义。历史上武术的称谓有很多种,如前人往往把武技比试称为“执技论力”,或将拳与勇连在一起,称为“拳勇”,以指称“武艺”。这种语境,实际正好反映出了当时人们思想意识深处对于武术的某种文化解读。对于“武”字,《说文解字》解释说“止戈为武”。而在《文选》载南朝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祭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中第一次出现了“武术”一词。在1991年版的《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中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虽然这一定义凸显了武术的技击特性,但也提出了“内外兼修”这一带有中国传统艺术价值取向的特定用语。周伟良在《中国武术史》中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他除了认为“内外兼修”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外,还确定了套路是武术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据专家考证,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取源于先秦时的“武舞”,值得注意的是武舞开始持兵器站立起舞,在经历一系列情节性的表演后,最后仍需回到原位跪下,以敬君王,这种表演程序与后来武术套路的演练程序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见,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她是起源于古代的“武”“舞”结合的。虽然“两两相当”的武技活动促使武术从“舞”的形式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崭新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但从文化的视野审视,这种摆脱却显得那么可笑与无力。“舞”(即指艺术性)从实体的艺术行为化身为虚拟的文艺之风,渗入了武术这一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更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潜在的最高伦理标准。

2 “十二型”——武术艺术性的理论体现

武术将自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招式都一一做了十分具体的量化规定,而十二型则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颇具民族特色的比拟方式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武术的传统艺术特色,并指导着武术的发展。所谓“十二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以“涛、岳、猿、鹊、鸡、松、轮、弓、叶、铁、鹰、风”十二种自然事物来比拟“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缓、快”十二种身体形态,其联系之巧妙,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远,不得不让我们为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之博大精深而叹服。

2.1 动与静

“动如涛、静如岳”就表现了武术套路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特点。动与静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在套路演练中更多的却是在突出动与静之间的相互依存。有动则有静,通过静态美才能更加凸显动态美的诱人之处。“静”要求如山岳一样坚韧、稳固,但如果只是静势而不迅速转入动势,就失去了运动之特点。“动”则如翻江倒海之势,波涛凶猛瞬息万变。静则有势,含蓄有力,待机而发。这样不断变化,双方矛盾越突出,显示出的节奏性也就越强烈,形成了长拳运动套路演练精彩的重要因素。

2.2 起与落

“起如猿,落如鹊”,这是一对互相对立相互统一的起、落艺术美。起要如猿猴般迅捷伶俐,落要如雀鸟般潇洒飘逸,即便枝头三颤也会稳如泰山。这要求习武者的下肢要有超强的爆发力,同时全身的协调性和力量的支撑也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武术以传统比拟的方式强调功力的重要性的艺术体现,仔细玩味,含义深刻。

2.3 转与折

“转如轮”指身体的旋转应如车轮般具有圆滑的弧线之美,丝毫没有僵硬与停顿。“折如弓”不仅要求身体要尽量的折叠,而且要如弓般具有反弹之势,这是一种弹性之美的具体体现。转与折之势在套路中交互出现,既表现出了车轮滚滚旋转的刚性美,又有柔韧如弓的柔性美。如此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之势,是“转如轮,折如弓”的艺术魅力。

2.4 轻与重

“轻如叶,重如铁”不仅是对武术运动中起落动作的形象描绘,更是对习武者自身功力的一种考验。谁都会跳,但武术的跳不仅要跳得起来,更要跳得高跳的飘,这才能使人产生“身轻如叶”审美快感。落不仅要落的住,更要落的稳落的快,这才能使人产生“身重似铁”感觉。这种看似违背物理常识的运动方式,正是武术对于技击的一种自然化、理想化、抽象化、夸张化的艺术描绘形式。

2.5 站与立

“立如鸡,站如松”是用比拟手法形容武术动作中静止性动作形象的一种艺术处理方式。这里首先分析一下立与站的区别。在武术动作中,立通常是指单腿支撑身体,上体保持不动的一种静止性动作,如:金鸡独立、提膝独立等;站则是指双腿支撑身体,上体或静止或运动的一种支撑动作,如:站立亮掌、摆掌等。“立”在单腿之上,全身要像公鸡睡觉一样纹丝不动、宛若石雕;“站”在双腿之间,下肢要像树根一样根埋数尺,上肢要像树枝一样随风飘摆、灵活多变,或许“风欲静而树不止”这句话更能代表这种形象的描述。

2.6 缓与快

在武术动作中“缓如鹰,快如风”是运动节奏美生动形象的比喻。快与慢的概念是指时间而言。在武术动作中是单个动作速度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时间体现了快慢节奏。只有快才能充分表现攻防意识和武术运动特有的气势和风韵,才能做到勇猛、刚健。在武术谚语中还有“拳似流星”、“动若脱兔”等对快形象的比喻。但只有快没有缓或慢的调节,就不能突出快的魅力。如鹰在高空滑翔一样舒缓平稳的动作,既增加了柔和之美,又避免了因一味求快而导致毛糙,而快也能避免因缓致懈的弊病,使动作更加准确、优美,运动节奏更加鲜明,动作节奏更加紧凑。

十二型以十二种自然景象和动物活动的形象“以形喻势”,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武术动作中的刚柔相间,虚实结合,快慢有致,高低起伏等艺术韵律美。“武术十二型”是武术在长期发展和创新中产生的动作的造型美、速度美和节奏美等艺术的源泉,更是武术特有的神韵和美感的艺术写照。

3 现代竞技武术——武术艺术性的当代发展

现代竞技武术是建国后为推广武术使其与国际接轨、与奥运接轨,在不断满足人们新时代背景下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对传统武术进行收集、整理、创新并不断改进的产物。现代竞技武术最终的目的是参与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她继承了传统武术的动作精髓,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的提倡下,不断实现了套路创新、难度创新与审美的创新。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现代竞技武术艺术性之由来:中国传统武术并非没有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人文的与哲学的统一又是现实主义的与理想主义的统一——“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她也并非没有现代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她是用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肯定并不断接近一个习武者的人生终极追求。无疑这是一种被动的、自我的肯定。

现代竞技武术承自传统武术,但竞技武术是以参与竞赛并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通过成绩来达到对自我的肯定,传统武术相比与这是一种自我的、外在的肯定。在“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竞技原则的指导下,为获得大众认可,运动员不断将传统武术中的攻防含义艺术化,将难度动作夸张化,将演练风格“武蹈化”。因此便形成了现代竞技武术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精神虽有一定的创新,但主要仍源自传统武术,她不仅是传统武术艺术精神的扩大版,更是对武术在奥运背景下的全新阐释。

4 结语

历来关于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献多是从武术的价值和作用入手的,将武术分为: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社区武术等等若干层面,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虽有益于分析的逻辑合理与对策的制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似乎破坏了武术的整体性,使我们可能会忽略武术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重点从武术的历史追溯、传统十二型及现代竞技武术三个方面去研究武术中的艺术精神。

[1]中国武术教程.上册: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释永信、阿德著.少林功夫[M].北京:少林书局,1998.

[4]意拳拳学.王芗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5]胡小明.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J].体育科学,1990(5).

[6]张江华,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审美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4(1):49-51.

[7]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9]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39-43.

[10]陈春娣,乔凤杰.作为艺术的武术[J].体育科学,2007(6):77-81.

[11]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47.

On the Art Embody of Wushu

Gong J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gy College of Athletics Martial Arts Department,Zhengzhou Henan 450006)

This article from the Wushu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does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quot;twelve typequot;,modern Wushu three aspects of art expression.The paper argues that art penetrated into the Wushu ideology in every aspect.quot;Twelve typequot;reveals the traditional Wushu artistic features from the way with the other side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Competitive Wushu is an enlarged edi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but also an new interpretationin the background of Olympic.

Wushu p t tle=quot;pagen

G85

A

1004—5643(2011)12—0026—02

龚 军(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艺术性套路
传统武术怎么了?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眼下有套路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