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武学与中医经络体系

2011-08-15黄宇琨黄宇琛邱氟李江陈雅玲黄瑞华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武学经络全身

黄宇琨黄宇琛邱 氟李 江陈雅玲黄瑞华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8;2.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4.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5.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13)

中华武学与中医经络体系

黄宇琨1黄宇琛2邱 氟3李 江4陈雅玲3黄瑞华5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8;2.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4.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8;5.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13)

中华武学的理论根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它们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应加强研究中华武学与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关系,促进中华武学和中医运动学的发展,以求培养高层次人才。

中华武学与经络机制 中医运动学 高层次人才

中华武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集中医经络学说为一体,故十分讲究“内、外”的整体修炼。中华武术界两大精华派别:少林和武当太极,就非常重视经络作用。经络学说不但对中华武学起着理论基础上的作用,构筑成为武学的生理机制和武术内、外功根基,而且还贯穿于武学的攻防技击以及治损医伤等方面。但是在探讨中华武学及其强身健体的生理作用等的机制和原理时,连武学传人也只是从西医角度,如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以及肌肉、骨骼的活动去阐述武术(如太极拳、少林经易筋经等)的生理功能、机制和原理等。在中华武学的科学研究中也未见有关于中华武学与经络关系研究的报导。这些情况,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华武学与经络学说本为一体却成为相互脱钩的不正常的状况。有时,尽管想把中华武学和经络学说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道理上的阐释,但却仍然是各述各的,而呈现出“两张皮”的分离效果,因为未能在中华武学的生理功能、武术派别特色、具体套路、桩式和架子上等体现出经络体系的作用和效能来。

中华武学与经络体系之间关系未能有机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时对经络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及所提出的一些经络理论和假说还未去寻找与中华武学关系的切入点,以致未能运用中医经络去阐明中华武学的机制和原理。为了促进中华武学和经络学的发展,本文拟从对“经络体系”的认知,来探讨中华武学与中医经络之间的若干有机关系。

1 经络构造体系

经络到底是什么?根据经络二字的字義及它在中医学(按摩、推拿和针剌等)、气功学(导引和吐纳等)和中华武学等学科上所反映的共同特点:即易受到机械力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解剖学上的细胞间隙、空隙和腔等的“生物实体”,经络就是人体隙构造体系和其内充填的体内气液(成分复杂,因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可称为隙液)以及隙液的运动形迹(即为流注,或称经气流,或卫气。具体则为十二经、八奇经等)。人体隙构造十分发育,有层隙(如皮肤与肌肉之间等)、管隙(如神经轴突与肌膜之间等)、腔隙(如胸腔、腹腔等)、肌隙(分肉之间)、关节腔、皮肤孔隙等等。如果学疱丁解牛的观察,即只看人体的“隙纹”。这时就可见到人体被“隙构造”分割得十分支离破碎了。相应地,就看到了一个沟通上下、联系内外、四通八达、遍布全身、跨人体各组织机构系统的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人体隙构造体系。人体内充满着组织液,就像一个盐水的海洋,故隙构造内充满着液体(称“隙液”为好)。而人体各部位在温度、压力、组分及其浓度是不均匀的,存在着一定的“差级和梯度”,并且在部位上具有相互耦合性,以致造成头部和胸(腹)部是二个“高能”场所,相对来说,手指和脚趾则是两个“低能”场所,所以隙液就会发生对流运动(即流注)。这种对流作用遂产生了起于头部的足三阳经和起于胸部的手三阴经,以及起于手指的手三阳经和起于脚趾的足三阴经。人体背、腹的各自“中线”部位纵行上下的隙构造发育,故分布有任督冲三奇经和脾胃二经。人体腹部横向隙构造发育,腰又起枢纽作用,故出现了纬向环形的带脉。

由此可见,经络体系是一个活动性、运动性构造,或活性、易活化构造。它是使人体各组织结构系统相互隔离、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地带”,它又像一个“减震装置”,同时也是一个“液压系统”[1-4]。

2 经络构造体系是中华武学的根基

武术的一招一式,如从人体的形态来看,其实就是形变。形态变化对人体生理状况影响是很明显的,如人体从平卧状态转为直立状态15分钟内,静脉血中血浆蛋白及某些血浆蛋白结合成分的浓度可增高10~13%。而形变的发生,在人体中,反应最先最快的当然是隙构造,因为它最“脆弱”,易活动。运动最强烈的隙构造,应当首推关节部位,而关节及其附近却是腧穴最为密集的“穴域”。在关节处的软骨既无血管,又无神经,它的营养成分来源于吸收关节液中的营养成分,而这种供给是靠关节活动的张弛和紧缩以使关节液的营养成分不断进入软骨。故武术招式使关节得到充分活动和充足营养,从而使得软骨发育良好,韧性增强,意味着其弹性应变能力强,自然使得关节更为灵活。这样一来,则可使技击力量增强,同时,也可使自身受击能力增强。武术套路和招式使得全身的经络构造体系受到了力的作用,从而锤练了该体系,加强了其活性,因此有利于其与人体各组织结构系统的相互作用,达到充分地相互协调和促进。使武术力道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由于经络构造体系的“液压性”和“防震性”,因而在出击时,可以把力集中到一处一点;受击时,可以把力分散到全身的经络中去,使力道变小、且使力消散得快,从而避免受到伤害。由于经络是一个运动的、活性的、易活化的人体构造,所以中华武学产生了独特的一大武学派别:即不用意和神的却强调形体动作的武术学术派别。

3 中华武学与经络构造关系的若干认知

中华武学如少林易筋经和太极拳等十分强调气沉丹田、呼吸作用、呼吸与形体动作相配合等,这和经络又有什么样的有机联系呢?

3.1 舒松自然

例如太极拳论要求“全身松开”,即要腰松,要周身骨节均需松开自然,这是由于人生之经络犹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卫气通。隙构造的松弛有助于流注畅通,使人体的生理活性大大增强。

3.2 气沉丹田的深刻含义

中华武学中为什么要着重指出“意守丹田”?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人体在安静舒适站立时,全身的重心位于骶管内平齐第二骶椎处,约在两髋关节中心线上方4cm的地方,从腹面投影来看,则位于丹田附近。故意守丹田,有保持全身平衡作用,以使桩式和动作平稳有力。(2)意守丹田正是在腹部区,而腹部区是全身经络的必经身域,十二正经、八奇经等均通过该域,带脉又只位于该域,所以意守丹田意味着牵动全身经络,使全身有机地活动起来。所以太极拳指出“腰为主宰”是有其深刻道理的。(3)气沉丹田意味着强调腹部的作用。全身能发生最大形变作用的身域当属腹部,它柔韧性最佳,无骨腔限制。因此通过它的机械变形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影响全身的生理活动,因此要“松腹和实腹”。

3.3 中华武学为什么特别强调呼吸作用

中华武学十分强调呼吸作用,乍看起来,如从人体组织结构系统来看,这只是呼吸系统和膈肌活动的问题,只是一个呼吸量或肺活量和氧供给量的问题。再涉及深一点,即还有内脏摩擦作用等。但是,如再深入仔细分析,其实还有胸腔隙和腹腔隙等隙构造的受压、减压和蠕动剪切作用,即经络体系的紧弛活动作用。内脏相互摩擦作用也存在着经络体系的活动作用,因为内脏之间存在着隙构造和隙液。太极拳的呼吸作用研究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如何解释某些问题为好?因为从肺活量和膈肌运动去解释存在着不足。本文认为如从经络去解释,则可迎刃而解。因为腹式顺呼吸时,腹腔变形大、活动强,影响足经显著,所以从气功治病角度来看,更有利于治疗肠胃病等;而腹式逆呼吸,相对来说,,胸腔的变形和活动应有所增大,其影响手阳明经较显著,所以从气功角度来看,更有利于治疗神经衰弱和身体虚弱等。可见,中华武学强调和讲究呼吸作用,目的在于调动经络活动、强化人体生理功能、加强全身协调能力、提高人体反应能力和力量等。

3.4 武术形体动作和经络体系

中华武学具有不同的流派,其练功的形体动作变化万千,但以少林和武当太极最为典型。少林易筋经是紧松相间和静止性用力(暗劲)练功,具有“静中求动”的特点;而太极拳则是全身放松不用力和动作走环形、弧形和螺旋形的练功,具有“动中求静”的特点。若从经络角度去看,其实易筋经的练功是以强烈的压挤力和放松的张力交替地作用于经络构造体系;而太极拳的套路是以强烈的张剪(旋扭)力作用于经络构造体系,因此形成了我国两个最精华的锤练经络的武学派别。锤练经络,让隙构造通顺,使关节灵活、润滑和柔韧,使“经气“流注洪畅有力,使隙液组分活化性能好、活性增大,使经络的功能反应灵敏度提高,这一些就充分说明了中华武学与经络构造体系的亲密关系。形体动作(如易筋经的式、太极拳的虚实开合和弧形动作等)与呼吸作用相结合,则更能激发经络构造的生理活性功能,因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练武和健身治病的作用。

4 展望

中华武学中多项武术已列入到运动项目中,对运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以及增强运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柔韧性和协调度的研究,本文认为可以从中医学的经络学角度去进行研究。经络构造体系可以对运动学的动力学机制给予合理的认知。培养运动员应发挥中华武学与经络关系的优势,因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使运动员修身养性、心态平和及去骄去燥。在培养人才上,这种优势不仅可以造就运动健将和影视明星,而且还可以造就“以武会友、相互切磋、点到为止、精益求精”的武学平人(即大师),以及集武学、内功和医学为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因此,今后应加强中华武学与经络学、腧穴学、气功学等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提高我国各项体育运动以及中医运动医学而努力。

[1]黄宇琨,黄宇琛,邱 氟,等.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J].中医研究,2010(8):3-5.

[2]黄宇琨,黄宇琛,邱 氟,等.中医的医学模式探讨[J].河南中医,2011(11):1236-1238.

[3]黄宇琨,黄宇琛,邱 氟,等.关于“针剌”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2004(6):1-5.

[4]黄宇琨,黄宇琛,邱 氟,等.经络的几点思考与浅识[J].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2004(1):13-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and Chinese Meridian System

Huang Yukun1Huang Yucheng2Qiu Fu3Li Jiang4Chen Yaling3Huang Ruihua5
(1.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08;2.Hunan Cancer Hospital,Changsha Hunan 410006;3.The Third Hospital of Xiangy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3;4.Xiangya Medicine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08;5.Chang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Changsha Hunan 410013)

One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Wushu is the medicine meridian theory,they can play mutually reinforcing effect.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level personnel,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Chinese medicine kinematics.

The meridian system of wushu Chinese kinematics high-level personnel

G852

A

1004—5643(2011)12—0024—02

1.黄宇琨(1974~),女,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中医理论。

猜你喜欢

武学经络全身
石榴全身都是宝
老鳖全身都是宝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