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化内涵 传承千年孝道
——《梅岭课子图》评析

2011-08-15李世东衡水学院美术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
关键词:梅岭孝亲题词

⊙李世东 张 帆 王 正[衡水学院美术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挖掘文化内涵 传承千年孝道
——《梅岭课子图》评析

⊙李世东 张 帆 王 正[衡水学院美术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梅岭课子图》所记录的故事可谓诸暨版的孟母三迁。《梅岭课子图》记录的就是诸暨市街亭镇新胜村傅氏祖先“课子”、“孝亲”的故事。

梅岭课子图 孟母三迁 孝亲

《梅岭课子图》是晚清诸暨籍文化名人傅晓渊,为感念父亲傅岱言传身教、谆谆教诲终使其成才,请其好友、永嘉籍画家胡琴舟画“傅岱结庐教子”图,再现当年其父授课情景,此后又陆续请得晚清七十二位文化名人题咏,并由傅晓渊业师、晚清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经学大师俞樾题书“梅岭课子图”,撰文介绍“傅岱课子”的长篇图文卷。《梅岭课子图》所记录的故事可谓诸暨版的孟母三迁。

一、《梅岭课子图》由来

梅岭是坐落于诸暨市南部的一座小山。傅姓望族大概在清初从今日义乌杜门迁居到街亭梅岭一带,傅姓祖上名人辈出。清道光、咸丰年间,傅姓望族中出了个书生傅岱(1822—1880年)(字应谷,号江峰),他从小好学,才识渊博,本来他很想求取个功名的,多次考试都不中,于是他就把科举的念头给断了,然后就想授学讲谭,结果浙东的富豪争着聘请他。傅岱有了自己的孩子,为教育孩子成材,不再外出教学。他在梅岭山下建造了一间房子,把全身精力花在对两个儿子的培育上。由于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课子极严,他的两个儿子文名籍籍,声闻乡里,成为饱学之士。傅岱的长子傅振海(1855—1926年),字晓渊,在光绪六年(1880年)考试中考中秀才。在光绪十四年,傅晓渊去杭州求学,经学大师俞樾、谭献是他的老师,而他更是老师眼中十分赏识的学生。在光绪十六年到光绪二十年,傅晓渊被聘为宣平县(今属丽水市)县署,并且在鳌江书院主讲。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被举为拔贡,任职直隶州州判、江苏太仓州州同等职。

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孝文化,梁漱溟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但也正是因为其可以说是作为封建道德的基础,在近代才受到非常猛烈的批判,然后渐渐走向衰微。家庭和睦,这是由孝道所具有的凝聚作用决定的。在传统家庭中,“孝”与“悌”通常是相连的,“悌”是孝的横向推衍。一个孝字,用以维系上下代之间的纵向血缘关系;一个悌字,用以维系同代之间的横向血缘关系。如果每个下一代人都对他上一代的父母践行孝道,奉祖祭祀,那么,人们就不会对“祖先”这一概念出现遗忘或模糊,反而会由于孝道情怀而使之越来越深刻,血缘宗法制就可以永远维系下去,社会也因“孝”而趋于纯厚、和谐。

傅晓渊在外做官时,他的父亲傅江峰早已去世。父亲没能看到儿子扬名立外,这令晓渊十分难过。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春季,傅晓渊回家探亲,因追念父亲,特意来到昔日父亲授课的地方。草庐依旧,父亲已去,睹物思人,泪湿衣襟,父亲教育他和弟弟的往事历历在目,怎能忘怀?

傅晓渊感慨万千,便向擅长丹青的永嘉好友胡琴舟作了倾吐。胡琴舟感念其父子情深,便根据他的表述,绘制了一幅傅岱结庐教子的画卷,再现了当年父亲苦心教育两个孩子的情景。绘制成功那天,傅晓渊接过画卷,如获至宝,随即命名为《梅岭课子图》,图名请自己的老师俞樾题写。在此后,傅晓渊可以说时时都将此图带在身上,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事,从不间断,并且不时地抽机会求名人根据图来题咏,以便求得题与画的内容相一致。可以说傅的老师俞樾十分赞同他的做法。《梅岭课子图》中俞樾在题词中有如下文辞:“今日者梅岭如故,堂椿已非,追念往事有非笔墨所能形容。永嘉胡琴舟先生,两浙名士,相遇宣幕,为绘此图。见此图恍如见先府君教我兄弟于梅花岭畔时也。所望诸君子阅是图者,不吝赐教,惠以珠玉,则不独梅岭有光,而先府君廿载课子心,非振海与振湘所能形容者,庶得附大雅之名,以不朽云。”

傅晓渊此举,确实得到了当时很多文人雅士的赞同和支持。据初步统计,在傅晓渊为该图求索名人题咏的十年时间里,题词者达百余人。分析名家仕子积极响应的原因,恐怕和中国人一直重视教育和推崇孝亲有密切关联。因为在中国,忠孝思想浸润国人的每一个细胞,光宗耀祖,恪尽孝道更是一种天职,故“孝亲之举”,在当时有强大的号召力。再加上晓渊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示,更引起了仕宦阶层的强烈共鸣。此外,傅晓渊之行动还得到经学大师俞樾的大力支持,响应者更是十分踊跃。

二、《梅岭课子图》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她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改变的文化背景,她支配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有了她才有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认证,失去她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历史和记忆。“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和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但是,这样一个在传统社会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化观念与首要道德,却在20世纪以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诟病,引起了世人的争论和思考。在古代社会,可以说孝的内涵非常的丰富,她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的感情,更是在社会中每一个人在世上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可以说是做人的根本。

在中国,推崇和重视“孝亲”为历代所沿袭,孔孟之道、儒家之道浸透在当时每一个士子的细胞中,光宗耀祖,恪尽孝道在当时来说就是一种天职。“孝亲”可以说在中国封建道德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号召力。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课子”和“孝亲”是两个永恒的主题。所谓“课子”是指督教子女读书,也泛指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孟母三迁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孝亲”就是指对父母老人的孝敬。能将这两个主题合二为一的,莫过于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的“课子图”了。《梅岭课子图》记录的就是诸暨市街亭镇新胜村傅氏祖先“课子”、“孝亲”的故事。而傅振海表达的方式又非常的独特,因此在当时就使仕宦阶层很快对此认同并引起强烈反响,而其老师俞樾对此大力倡导,所以《梅岭课子图》的响应者非常踊跃。俞樾评议《梅岭课子图》道:“国朝有钱氏夜纺授经图,世称母教,今梅岭课子图,父教也。二子尚无负此图哉。”

此外,诸暨素有耕读传家之风,《梅岭课子图》对此也是最好的佐证。从《梅岭课子图》的题词中可以看出其作者的成分非常广泛,而且求索的时间非常长,题跋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都是非常罕见的。据统计,傅晓渊求索题词时间前后持续十年之久,题词者也非常多,达到一百多人,在其中所题的文辞凝练,语句也非常优美,形式各具特色,有诗、词、赋、文、画,而且书法真草隶篆齐全。在当时来说在《梅岭课子图》上题词的人物都是非常有名的,从功名上来说有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大多数为举人和进士);从性别上来说有男的有女的;从民族上来说有汉族,还有满族与蒙古族;而从成分上来说有大学士、尚书、侍郎、学政、知府、知县、儒生,而题词者中籍贯江浙的比较多,但其他省份的也有。题词中比较著名的人物非常多,比如进士、川东兵备道道台陈于声以及当时尚不是很有名望,后来文名、艺名和政治地位日益显赫的吴昌硕、蒋智由、汤寿潜、陈锦文,进士、翰林院庶士杨升淮,进士翰林院编修、浙江学政徐致祥,进士、协办大学士徐烦阁,进士、刑部主事王同等。

《梅岭课子图》从形式上来观看,文与赋相对较少,题词的诗与词比较多。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梅岭课子图》价值都很高。从艺术上来看,其是书画作品的荟萃。题词的人士多数为画家、诗人、金石家、书法家以及文学家,从这些题词中可以研究他们的成长过程,对他们艺术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梅岭课子图》对于体现清末的社会习尚与生活风情也有体现。从学术上来说,题词者都对“孝亲”这一内容抒发自己内心所想,而自然就把其对人情世故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来。其实可以说《梅岭课子图》就是一幅众生心中的心灵画卷。孝道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广大士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做人应先从如何待人和修身做起,如何待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待人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子女如何对待父母;而修身的第一步便是孝悌,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倡导敬祖、忠君、孝悌之道,是清代家庭教育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传统孝道,受到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推崇,历史赋予它中国传统道德根基的地位。作为中国人的最高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传统孝道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重建家庭传统美德、化育社会道德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家庭传统和民族精神。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作 者:李世东,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助教;张 帆,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王 正,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助教。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梅岭孝亲题词
题词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首页题词
题词(一)
题词(三)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
梅岭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