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托深而措辞婉——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2011-08-15花妮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名作欣赏 2011年29期
关键词:锦瑟李商隐典故

⊙花妮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作 者:花妮娜,文学硕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耀眼的诗歌要算无题诗了,其诗含蓄婉转、寄托遥深、声韵和美、寓意朦胧、耐人寻味。李商隐的无题诗虽然数量并不多,却最能体现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即朦胧美。因此历来受人关注,并成为读者专家品评争论的焦点。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朦胧美。他们在诗歌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朦胧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李商隐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实际,对诗歌的朦胧美做了一定的探索,其取得的成就是无人可比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求:

一、隐藏情思,埋没意绪,是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一个体现

李商隐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可见其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意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了其无题诗的朦胧美。而具体表现在诗歌中,即在于其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首先,李商隐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李商隐诗中的“比”,简单说来就是比方,即所谓咏物托志。而他诗中的“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即所谓触景生情。但李商隐并不仅仅继承前人的做法,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请看《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后的伤感以及别后悠长、执著的思念。我们可以从诗人凄美的诗句中看到一对恋人凄凄离别的场景。一支垂泪的红烛,一对饮泣的恋人,情切切,意绵绵。正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抑或“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全篇运用比兴手法,力求寄意,表达了“伤春复伤别”的感情,其中可能寄寓着诗人政治上屡遭挫折后,既深感抱负难以实现,又执著地有所追求的矛盾感情和精神苦闷。但是一定要指实“蓬山”为秘省、为珠崖,指实所思者为统治集团某一人物,就有可能离开诗的本意。这正是李商隐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借形象的整体来寄寓某种情绪和感慨。

其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意蕴。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典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讽喻和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手法。因其内容与外形之间关系密切,使读者“玩之者无经,味之者无厌”。比如《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应断肠。

这首抒情短章,初看平淡,实则寓意深刻。首句点秋夜景况,虫鸣霜降;次句写处所;三句刻画秋月形象,用兔、蟾、桂三个象征性名词暗示月,又连用寒、冷、白三个形容词烘托秋夜肃杀之气;结句用推测预期虚写娥“断肠”,敏感的读者马上会理解到,诗人是借传说中的仙女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少女,从而体会到次句的“朱栏”不是空泛地写处所,而是象征着“断肠”的少女。然而,这也只是表面上的意思,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却是悲秋之士在月夜的百感交集,大有老杜“万里悲秋常做客”的感慨。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的,除此之外的其他理解也不无道理。诗中的“朱栏”到底象征什么,谁也不敢确定。由此造成了李诗的朦胧意蕴。

第三,典故的运用。李商隐在他的无题诗中,通过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典故本身就是一层幕布,作者借用典故来象征什么,又必须仔细地考究和探索。因此诗的意旨是极不容易弄明白的,这也就更增强了其诗的朦胧意蕴。譬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四句诗用了四个典故,但四个典故象征什么?作者借用这四个典故想说明什么?谁也不能肯定。因此,就有了“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慨,也有了“再拖一千年,也不可能有定谳”的叹息!实际上,诗人在诗中大量运用典故,不是出于单纯的习惯和癖好,而是出于内容的需要。诗人生活在晚唐那样一个黑暗腐败的时代,对现实的不满与怨恨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哀既不能不言,又不能明言,只能在诗中借用典故曲折地反映出来。因而,让人读起来晦涩难懂,但却增强了诗的朦胧美。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旨以及读者的不同见解增添了其诗的朦胧美,这是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二个体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他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这里,孟子讲明了读书诵诗必须对作家所处时代以及他的生活、思想等要做必要了解的道理。因为这是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也提出了读书、诵诗的原则方法:不能因个别文字来曲解词句,也不能仅就词句的表面解释而曲解原意,而应该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求作者的原意,从而领悟作品真实的思想内容。解读李商隐的诗歌更是如此,不仅应考察其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同时要通过其诗提供给我们的文本本身加以理解。这样,因为加入了读者再创造的因素,诗歌的含义就变得不确定了,但其带来的却是更丰富的解释和对美的感受,作为文学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譬如《锦瑟》,有人认为是主悼亡,或客中思家,或切实咏瑟者,主锦瑟为令狐楚家中丫环的名字,等等,仔细研究,恐怕解说就太多了。这类诗尽管露出的感情端倪不好把握,却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所谓“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指的就是这样。你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了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破。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又有不同的体味,甚至有时会截然相反。《锦瑟》这首诗,尽管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它写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举出《锦瑟》,深慨义山诗的难懂。后来的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倒是梁启超先生高明,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没有读懂,但却得到了深切的美的感受。只要有鱼,何必问荃?而这也恰恰是这首诗之所以传诵的原因。

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竟被众多读者乃至专家学者认为含蓄朦胧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标题所致。2.丰富而不确定的意象所致。3.恋情外衣所致。诗人的无题诗,或幽思、或积怨、或企望、或悔恨,都披着一身绚丽的恋情外衣,而且表达上自然和谐,恰到好处。但在晚唐那样一个时代,这位事业心极强的杰出诗人虽然仕途艰险,翩翩才华不被赏识,却也不至于沉沦到大量去表现卿卿我我的恋情中去。读其诗歌,在其深沉忧伤的爱情中,我们似乎总感到有弦外之音在撞击着我们的灵魂。

三、李商隐所面对的客观现实给予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正是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的原因所在,也是他无题诗隐晦风格特征形成的客观因素

生活于晚唐,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当时,唐帝国的命运正处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阶段,李唐政权摇摇欲坠,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的本质彻底暴露。中央出现宦官专权,跋扈恣肆的局面。朝臣面对阉竖淫威,噤若寒蝉,皇帝有时也成了宦官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牛李党争”。这场斗争从唐穆宗时开始,到唐宣宗时结束,前后达四十年之久,恰巧和李商隐的一生活动同始同终。中央政权的腐朽又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动荡,各地藩镇割据,经常拥兵作乱,或互相攻占残杀,掠夺兼并。统治阶级本身的腐朽又招致边远民族的侵扰,回鹘、吐蕃和南诏等民族,趁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掳掠,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这就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晚唐社会的缩影,它非但影响到李商隐的生活道路,而且也影响到李商隐的艺术实践。诗人热情敏感,秉性正直,爱憎分明。他对黑暗现实不能沉默,但客观环境又不允许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词,因此他就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作,或写景抒情,即事咏怀;或借古讽今,咏史寓慨;或“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运用比兴、象征、讽喻、双关等手法,曲传不遇之恨,达到褒贬人物、臧否朝政的目的。

除了客观社会现实,诗人独特的生活道路也影响到诗人的创作风格。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小官员家庭,九岁丧父,更无依恃。凭着他的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十六岁时古文写作崭露头角,十七岁时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招聘入幕。在令狐氏的引荐下,文宗开成二年,二十五岁的李商隐登进士第。但同年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从此无事可做。不久,他又受聘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且不久娶王茂元小女为妻。诗人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他一生坎坷的焦点。原来令狐父子系牛党骨干,王茂元则亲近李党,加之“德裕与李宗敏、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故“商隐为茂元从事,宗敏党大薄之”。李商隐进士及第的第二年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除名,便是牛党暗中用劲。经疏通,再一年才授秘书省校书郎职。但孰知在秘阁尚未站稳脚跟,便被调补弘农县尉了。怕又是牛党从中作梗。对久怀报国济世大望的李商隐来说,这着实是一个更大的打击。仕途上一再受挫,使他百感交集,朝中无得力助益,光凭自身有才华是难以晋升的。可是,旧交已与己交恶,表面应酬,实际拆台;岳父王茂元不主动帮助,做女婿的亦难启口。这种难堪的处境与他才高志大、不甘寂寞的理想相撞击,便构筑了他无题诗的思想基础;而他的博学多才,对屈原、宋玉、李白、杜甫、李贺及六朝民歌、齐梁诗人的积极继承和发挥,则在艺术上构筑了他比兴寄托、婉曲见意、用典奇妙、精严顿挫、缠绵悱恻、艳丽多姿的诗的风格基础。二者有机结合,又有切身的生活感受,便产生了他的代表诗“无题诗”。

以上所说的是形成李商隐无题诗风格朦胧美的客观原因。当然主观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爱好和美学观点。李商隐写诗喜欢寄托、含蓄、用典,他自己毫不讳言这个事实,在所写诗文中经常有所吐露。诗人喜欢任、范云、徐陵、庾信的作品,任“博物,动辄用事”,范云诗“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徐陵绮丽,庾信好用典故。这些特征,都在李商隐诗中糅合交融在一起。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他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境。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造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的意义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找。”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含蓄的秘诀在于繁复情景中精选少数最富个性与暗示性的节目,把它们融化成一完整形象,让读者凭这少数节目做想象的踏脚石,低回玩索,举一反三。着墨愈少,读者想象的范围愈大,意味也就愈隽永。”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否也留下了许多东西让我们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呢?我们在欣赏他的无题诗时,是否真正找到了那些“最富于个性与暗示性的节目”作为跨进他瑰丽而迷离的艺术世界的“踏脚石”呢?难道不正值得我们问问自己吗?

[1](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乐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

[3](宋)苏轼著.陈允吉校注.东坡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清)王士祯著.渔洋精华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

[5](金)元好问著.(清)施国祁笺注.元遗山诗集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怒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孟子著.王天恨编注.孟子读本[M].台南:文国书局,1984.

[8]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梁启超.饮水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刘煦等著.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朱光潜.谈文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锦瑟李商隐典故
石榴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史识与史胆——李商隐《梦泽》
锦瑟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