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研究

2011-07-24张晓芳刘晓平熊朝阳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职业高职

张晓芳 刘晓平 叶 珍 熊朝阳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编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按照高职课程标准编制的要求,对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标准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从其内涵和特点,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其中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直接支持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它是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技术课程。其课程定位就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质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的设计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有机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等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的专业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让学生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来源、特点及形成的规律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的形成过程,了解其本源,以便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注意让学生关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方法、过程和途径等,即掌握学习的策略,以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文化内涵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求学态度;通过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来领悟群体智慧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对相关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政治素质、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来设计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境,引入实际的工作环境,设计明确的工作任务,因为教学过程即是任务实施过程,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地运用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才能达到学习和工作和谐一致的目的。

2.学习情境设计

要以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目标引领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配置计算机硬件、安装计算机软件、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连接互联网、收发邮件等工作任务为载体,可设置6个学习情境,18个工作任务。

?

3.教学模式与方法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就是进行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过程。采取“教学六步曲”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关键环节,依此顺序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师行动、学生行动以及教学资源配置方案。

(1)咨询。教师下达工作任务,介绍相关知识点,并对任务作出要求,学生接受任务。

(2)决策。以学生独立,或分小组讨论,或由教师讲授等形式获取相关知识,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并作出决策。教师讲授指导、示范相关知识点,并予以答疑。

(3)计划。学生根据决策,做出计划实施的方法步骤。教师了解学生决策和计划的情况,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出改进的指导性意见。

(4)实施。以每个任务组为单位实施计划。教师监测学生任务实施情况、学生的态度及能力表现,并给出相应分值。

(5)检查。学生分组互查、自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6)评价。分学生自评、小组互价、教师评价等三个部分,结合任务要求对每位学生打分。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结合“教学六步曲”,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网上冲浪、演讲示范、实训操作等,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使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向“学生自觉的学”过程转化。

4.考核评价设计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在考核上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结束时,对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考核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以任务载体为依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以配置计算机硬件、安装计算机软件、文本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信息处理等6个学习情境的组织实施情况及完成结果来进行考核的。每个学习情境的任务都具有一定的分值。在评价上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成果展示的模式来进行。这样既可评价学生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也能营造各抒己见、互助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实施上,每个小组都要展示他们的任务成果,首先,由任务小组组长对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及结果做全面的总结及评价;其次,由其他学生对该小组提出问题或看法;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各组的成果做出综合评价,给予改进的建议;最后,对于优秀成果以成果展的方式进行鼓励。

[1] 课程标准[EB].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472304.htm,2011-05-31.

[2] 职业核心能力[EB].中国职业核心能力网,http://www.hxnl.cn/ArticleDetail.asp? ID=383,2011-07-09.

[3] 李家瑞.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制定要素[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职业高职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