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7-24李艳玲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专业传统

李艳玲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引 言

我国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至此该机构在全球已呈遍地开花之势。然而与国际上轰轰烈烈的中国文化热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几乎花费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在汉语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学甚微。中国文化这种“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思想、艺术、民俗和文学的鉴赏水平,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广大。

教育部2000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而“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中科院工科院士杨叔子认为,在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则会不打自垮。如果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却不知孔孟之道、长城黄河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国文化必将消逝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中。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我国软实力的源泉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因而一些高校相继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河北农业大学也积极响应《大纲》提出的英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要求,早于2004年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增加了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当时乃属省内首创。多年来,我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笔者对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的教学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旨在找出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改革对策。

二、《中国文化》课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的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行课中,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浓厚。但由于受学时限制,教学计划难以按部就班完成,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易把控,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也较少,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更好地了解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我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86%。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1.教学内容不规范

“在我国,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刘润清,戴曼纯,2003)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保证。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英语书籍虽不断面世,但几乎没有什么合适的教材,不是语言难度过大,就是偏简单。目前该课几乎是“因人授课”,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老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本人哪方面擅长就多讲一些,不懂的就少讲或不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博大精深。囿于学时,中国文化课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可能面面俱到。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前景,该课到底应该讲什么,怎么讲才能做到难度适中,让他们感觉收获颇丰,是任课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那么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看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什么呢?问卷中列出十七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第十八项为其它,要求学生选出他们感兴趣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内容(最多可选五项)。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专业学生关注的中国文化重要内容调查表

中国文学和哲学分别以101票和87票高居榜首。中国国画、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科学与发明竟意外地遥遥落后。这项调查结果与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历时近半年在全国大学生中做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在一些选项上不谋而合,学生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字和语言、哲学、建筑、书法、中医等。此结果对新学期《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的良性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教学方法和手段亟待完善

在有关该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查中,22.32%的学生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应认真听教师传授知识;57.14%的学生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多组织讨论;其他同学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课程要求采用目的语参照的教学策略,即以英文讲授。但大多数学生没接触过也听不懂各个主题涉及到的专业词汇,导致全英授课的理解障碍,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国外语言学家Duff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它可以激发构思,引发讨论,促进精确明晰的理解,增加适应性,帮助学习者解决令其头疼的外语问题。”(王笃勤,2002)参考图2的调查结果,权衡中英两种语言在授课时间所占比例,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以目的语参照为主,适当地使用母语对要点、难点加以解释,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消化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论和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

图2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教学策略调查表

3.师资力量需要整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杨连瑞,张德禄等,2007)为更好地了解该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笔者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表达及他们对所授内容的熟知度作了调查。21名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表达好;57名学生认为较好;28名学生认为一般;6名学生认为差。教师的课堂表达欠佳致使1/4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分析,造成教师课堂表达欠佳的主要原因:(1)本身业务素质有待提高;(2)教师对所授内容掌握的不够娴熟;(3)教师课业负担过重,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因而课堂缺乏灵活性,引起部分学生不满。

图3是对任课教师是否熟悉全部授课内容的调查。只有15.19%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精通所有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一位教师承担《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计划中所有内容的讲授,对于一个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精、透、融。

图3 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熟知度调查表

三、教学改革措施

问卷调查中凸显的教材、教法和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呢?通过对问卷调查的认真梳理和详细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1.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外语专业的学生所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跨文化交流。纯知识性地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汉语学习即可,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则需要学生查阅相关主题内容的英语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用英语在课堂上给予阐述和讨论。如果课前不做预习,不查阅相关资料,借阅相关书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只能流于口号。

2.教材建设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可根据教学实践遴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及中国文化最具代表的主题编写实用性强的配套教材。教材从方向上相对固定,在内容上体现不断充实、更新,使其具有时代感和开放性。

3.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模式上要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个人或组为单位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找材料,以双语讨论课的方法来根据内容组织讨论课,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共同学习、认识、整合、消化教材的群言堂,从根本上解决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问题。

(2)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该课程要求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中国文化》课在大学阶段不应停留在记住“四书五经”如何翻译,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以专题为切入点,围绕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评判现代文化现象,引入积极思辨和批评性思考,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3)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消化吸收。除课堂讨论外,偶尔组织一些跟课程相关的比赛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资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发展文化素质学科建设尤其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肯钻研上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以能传播此文化为荣的师资队伍。

首先建议学校建立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策略,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到校对师资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或者派任课教师到国内其他开设此课程的知名院校进行考察和学习,取长补短。

其次进行群体式教学改革。《中国文化》课的教师都是学英语出身,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才能真正讲的透。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规范,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的精彩讲授都有赖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每个老师选择最擅长的专题做充分、全面的教学准备,才能“群体互补”,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实践水平和效果,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和第二习得语的融会贯通。

四、结 论

教学是双向、复杂的活动。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国文化英语课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有赖于教师的知识广博和精彩的课堂讲授,更需要学生明晰教学目标。只有加强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忱,勤学苦练,逐渐消除跨文化交际中令人尴尬的“母语文化贫血”现象。

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没有继承的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走向辉煌。(申作青,2006)虽然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扩展和更新,跟上时代步伐,胸怀强烈的爱国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即便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其他文化开放的同时,也会保持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得以延续、发展和传播。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 苗丽霞,范宜.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6,(6).

[7] 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 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英语专业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