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山区城镇滨水环境景观模式分析*

2011-07-07罗贵斌

陕西林业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环境景观驳岸滨水

罗贵斌,肖 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山区城镇的滨水环境景观由于受山区城镇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的影响,加之山区城镇社会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山区城镇的滨水环境景观建设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山区城镇及城镇滨水环境景观丧失了地方特色,在建设中不仅缺少科学的规划设计,而且缺乏一种适于当地景观建设的景观建设模式作为理论指导,从而导致了在山区城镇滨水环境景观建设中的许多建设性破坏。因此研究分析山区城镇滨水环境景观模式,不仅是山区城镇景观建设的需要,更是解决山区城镇建设中诸多问题的现实需求。

1 汉中山区城镇滨水景观现状模式

山区城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其以水而筑的布局形式一直得以保持和延续,即使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这种布局的基本形式也仍然未变。在汉中的山区城镇,其滨水环境的景观布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驳岸+单边建筑+道路的景观模式(图1)

图1 驳岸+单边建筑+道路断面图

1.2 驳岸+双边建筑+道路的景观模式(图2)

图2 驳岸+双边建筑+道路断面图

1.3 驳岸+广场+建筑+植物的景观模式(图3)

图3 驳岸+广场+建筑+植物断面图

2 现有滨水景观模式分析

2.1 驳岸+单边建筑+道路的景观模式分析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城镇,景观构成中主要有建筑、驳岸、道路及零星点缀的植物,这些元素构成的景观以山体和山体植被为背景共同组成一幅多姿的山乡图卷。在这种滨水景观布局中城镇往往是单面临水,水体驳岸主要是以防洪为目的的块石砌体驳岸,建筑密度较大,而且建筑的单体造型形式单调,建筑虽然紧邻水体,但没有可达水体的台阶设施,使水体无法和其滨水环境真正融合,城镇居民近水而不能亲水。

2.2 驳岸+双边建筑+道路的景观模式分析

这种布局形式主要是在一些较大规模的城镇,其景观构成元素主要有水体驳岸、建筑、道路以及零星点缀的植物。在这种布局中城镇建筑也多沿河流两侧并紧邻水体而建,滨水区中的建筑密度较大,河流两侧的岸体一般为块石砂浆砌体驳岸,驳岸功能主要为护堤防洪,以交通为主的城镇道路多以水泥铺装,滨水区域中植被稀少,主要有零星分布的垂柳、枫杨及少量水生草本植物。河床多为人工干扰河床,河流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驳岸上少有台阶设施连接堤岸与水体,亲水效果差。

2.3 驳岸+广场+建筑+植物的滨水景观模式分析

这种城镇滨水景观的新模式,在汉中的山区城镇中主要在一些规模较大,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城镇。这种景观新模式的出现是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对原有滨水环境面貌进行改造的一种布局模式。这种布局形式充分考虑了城镇居民对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在位置适宜的城镇滨水地段,将原有建筑或其他用地改造成休闲广场,并在广场中设置部分游戏娱乐及健身设施,再配以坐凳、花架等小品设施,有的还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并通过雕塑、堤岸栏杆雕刻等形式加以展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广场的文化内涵。

这种布局模式显著的特点是对河流水体的改造利用,在几个改造利用较好的滨水城镇,多数都是因地制宜的对城镇段河流分段截流,使河流成为几个不同高差的连续小湖面,在湖面交汇处形成跌水,使原来的自然河流变成了动静结合的组合水体,这一变化使原来一河两岸的城镇布局变成了以湖面水体为中心的新形式。在这种滨水景观中还充分运用植物造景,以营造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空间。块石砌体驳岸有的还增设了台阶,为居民亲水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3 对现有山区城镇滨水景观布局模式的建设意见

综合分析现有的几种景观模式,除一些规模较大城镇的滨水环境重视规划设计,注重景观效果,其它一些较小规模的城镇滨水环境都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景观状态,整体景观效果差,对河流水体没有合理改造利用,滨水环境中的驳岸、建筑及道路等人工构成元素特色不明显,没有和整体城镇环境有机融合。

3.1 树立规划先行的城镇建设思想,把山区城镇滨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镇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山区城镇长期的建设中,多数城镇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更谈不上对城镇滨水景观面貌进行设计打造,因此,导致整个山区城镇建设的无序化,城镇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河流、山林植被等自然元素已经不是居民的生活环境中的组成因子,有的甚至出现明显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现象,人为改变河流流向,挤占河流空间。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城镇建设理念,把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切实注重滨水景观的设计建设,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山区城镇滨水景观模式。

3.2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建设具有个性特色的山区城镇滨水景观

个性就是一个城镇的特色,失去个性就失去特色,在山区城镇及城镇滨水景观建设中,很容易出现照抄照搬的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思想必然导致城镇滨水景观千人一面之感,因此,加强特色化、艺术化设计,创造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滨水景观是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地域文化是一个城镇独有的宝贵财富,是城镇特色化和艺术化设计的源泉,充分挖掘并展示地域文化,就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山区城镇滨水景观。

3.3 合理利用水体,拓展滨水空间

山区城镇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滨水空间多数较为狭窄,加之驳岸、建筑及道路等景观构成要素主要注重了其功能性,其单体及组合景观效果一般较差,在传统的景观模式构成中,滨水空间视域有限,而且与水体、植被等自然元素构成的自然空间不能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怎样合理利用水体,并让水体与人工构成元素有机衔接,就成为山区城镇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点,科学合理的利用水体,设计尺度宜人的亲水驳岸,就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延伸景观视线,达到拓展滨水景观空间的目的。

[1] 朱燕兰.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08(5):24-25.

[2] 黄 蕾.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00,16(3):44-47.

[3] 黄 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划,2002,26(10):68-72

[4] 郑 瑜.西南山地城市滨水地带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及方法探讨[D].重庆大学,2004.

[5] 王 萌.结合自然景观的小城镇滨水堤岸设计—以法国小镇安纳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5(3):100-101.

[6] 李 敏,李建伟.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2):86-90.

[7] 丁金华.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初探[J].江苏建筑,2007(3):5-7.

[8] 吴先忠.浅析村镇景观建设[J].中国林业,2008(10):38.

猜你喜欢

环境景观驳岸滨水
项目教学法在环境景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城乡结合部环境景观规划与建设问题初探
浅谈竹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运用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内蒙古高原传统聚落环境景观的当代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