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地理种源四翅滨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2011-07-07王海鹰贾艳梅王艳玲

陕西林业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源地冠幅种源

王海鹰 ,杨 涛 ,贾艳梅 ,王艳玲

(1.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陕西榆林 719000;2.榆阳区林业种子站,陕西榆林 719000)

滨藜是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1-,2]。四翅滨藜(Atrip lex Canescens)又称灰毛滨藜,属藜科滨藜属,具有耐寒、耐旱、高产、营养含量丰富等特性,是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优良饲草灌木,广泛用于牧场改良、防风固沙、盐碱地改造和水土保持之中[3-5]。

我国引进的四翅滨藜是从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等单位选育的优良灌木改良品种[6-8]。自1989年引入我国后,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对育苗、造林的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多年的试验,它在三北地区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己引起广泛重视,有“奇迹树”、“生物脱盐器”的美称[6,8-10]。陕西省治沙研究所从青海西宁市郊、宁夏盐池青山乡两地引进四翅滨藜进行育苗试验研究,利用5 a时间从成活率、株高、地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及对比分析。本文着重从不同地理种源引种表现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为榆林地区四翅滨藜的栽培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 育苗地自然概况

试验育苗地布设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榆林红石峡苗木繁育基地。该地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 756.7~2 914.2 h,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夏热冬寒,年平均气温在8.1℃,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32.7℃;年平均降水量40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4~8倍,3~5月西北风达到5~7级。土壤为沙壤土,土地平整,透气性好,灌溉条件方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选用青海西宁市郊、宁夏盐池青山乡两个地区的四翅滨藜优良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苗圃地的选择与整地 选择有灌溉条件,土壤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每667 m2施入有机肥2 000~2 300 kg,过磷酸钙 50 kg,磷酸二铵8 kg,并用硫酸亚铁8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做成3 m×10m长方形的苗床,深翻土地,使畦内土壤疏松平整。

2.2.2 种子处理方法 对青海西宁市郊、宁夏盐池青山乡两地区所采集的种子,均采用以下3种方法进行处理。(1)沙藏处理,在播种前将种子与半潮湿沙子(沙子的湿度以手握不散为宜)按1∶3的比例搅拌均匀,然后用湿麻片包裹放置于通风向阳处,用塑料布覆盖,促进种子萌发。(2)温水浸种,用40℃左右的温水浸种12 h,待20%~30%种子裂口吐白时进行播种。(3)对照处理,不经任何处理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播种。

2.2.3 播种方式 2004年10月中旬进行苗床整理,苗床规格为3 m×10 m。2005年4月上中旬进行播种,采用条播方式,用开沟器轻拉土壤播种,深度为2~3 cm,播后覆土1~2 cm,太浅种子容易因地表干结而造成芽干;过深种芽破土困难,影响出苗。而露地育苗,播种前期必须遮荫或覆膜,以利提高地温、保湿,防止日灼。种子大量出苗后,必须及时撤去覆盖物。同时进行小水灌溉。种子出苗前保持地面湿润。

2.2.4 抚育管理 播种后一般8 d左右开始出苗,20 d左右出苗结束。为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待苗高长到4 cm左右时进行间苗,每667 m2留苗1.2~1.5万株。5月追化肥 1次,每667 m2施5 kg尿素。并及时除草松土,保证苗木的健壮生长。

3 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源在榆林地区的适应性,对两种不同种源地种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物候期、成活率与保存率的观测以及株高、地径和冠幅等生物量调查与对比。

3.1 物候期观测

2005年4月3号种子播种后,对两个品种的物候期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四翅滨藜种子在传统处理的情况下基本不影响种子出苗,仅仅是晚2 d出苗。用温水与沙藏处理的种子反而萌芽期与展叶期提前2~3 d。

3.2 成活率、保存率观测

2006年6月进行苗木成活率(成活数/调查数)调查、2006年10月进行苗木保存率(保存数/调查数)的调查,详见表2。

表1 不同处理方法对不同地理种源四翅滨藜物候期的影响

表2 不同地理种源四翅滨藜成活率、保存率观测统计

从表2可以看到,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差异不大,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3.3 生物量调查

通过2006~2010年5年对宁夏、青海两种源地引进的四翅滨藜进行的跟踪调查,分析两个种源地品种的生长量。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选取一定数量的苗木进行生长情况跟踪调查(株高、地径和冠幅),然后定期对其形态特征、物候期等进行系统观测记载(见图1-3)。

图1 不同种源地四翅滨藜株高生长量比较

图2 不同种源地四翅滨藜地径生长量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种源的四翅滨藜,株高生长量的在两年内差异不是太大,但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高生长出现略微的变化。宁夏的四翅滨藜高生长趋势优于青海。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宁夏种源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更接近榆林的自然条件。所以,宁夏引进的四翅滨藜高生长优于青海引进的四翅滨藜。

从图2得知,不同地理种源的地径生长量区别不明显,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地径生长也出现略微的变化,宁夏种源地径生长优于青海。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宁夏种源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比青海种源地的自然条件更接近榆林。所以,宁夏物种地径的生长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图3 不同种源地四翅滨藜冠幅生长量比较

从图3可看出,不同地理种源的冠幅生长量有一定的区别,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冠幅出现不同的变化,宁夏引进的四翅滨藜冠幅生长优于青海。其原因主要在于宁夏种源地的降水、土壤、年均气温等自然条件比青海种源地更趋近于榆林。所以,宁夏引进种的冠幅生长更优于青海种。

4 结论

(1)四翅滨藜不同种源间物候期与生长量有一定的差异性。从2006~2010年观测资料来看,不同种源物候期略有差异。

(2)青海四翅滨藜2年平均株高为89 cm,2年生冠幅平均为75 cm,宁夏四翅滨藜平均株高为94 cm,平均冠幅为76 cm,由图1~3看出,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不同种源其株高、地径、冠幅生长均有差异,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宁夏引进的四翅滨藜无论株高、地径还是冠幅都明显优于青海引进的四翅滨藜。榆林与宁夏的海拔高度、经纬度、年平均气温等条件基本相近,更有利于引进苗木种的生长。

(3)四翅滨藜不同种源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高生长、冠幅和地径生长,通过几年的育苗栽培试验,四翅滨藜完全能够适应榆林地区的自然条件,抗寒性强,生长良好,而且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宁夏四翅滨藜生物量明显优于青海,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1] 王宇超.三种木本滨藜植物抗逆生理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王芳玲,石 磊.滨藜属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0(2):8-12,15.

[3] 彭少兵,王得祥.用正交设计优化四翅滨藜的育苗方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2):85-87.

[4] 李跃进,崔素英,郝朝晖,等.常绿饲料灌木树种-四翅滨藜[J].中国林副特产,2002(4):30-31.

[5] 郑淑霞,王占林.四翅滨藜的表现性状及其在青海省的发展潜力[J].陕西林业科技,1999(3):10-13.

[6] 徐秀梅,张新华,王汉杰.四翅滨藜抗旱生理特性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5):54-58.

[7] 张新华,郭胜安,徐秀梅.四翅滨藜在宁夏地区的适应性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3(4):4-5.

[8] 孔东升.四翅滨藜在国内的引种表现及应用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4):125-129.

[9] 徐秀梅,董锋.三种生长调节剂在四翅滨藜扦播育苗上的试验[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4):79-81.

[10] 甑伟玲,占玉芳,丁丽萍,等.四翅滨藜播种育苗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8(1):4-5.

猜你喜欢

源地冠幅种源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峨眉含笑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与树高反演
闽楠幼林不同地理种源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发源地
气候变化对渭河源地水文环境影响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