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德沃夏克钢琴作品《诗意音画》:以《黄昏小路》为例

2011-06-27田智会

飞天 2011年16期
关键词:织体图例声部

何 姣 田智会

德沃夏克是著名的捷克民族音乐派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富于戏剧性,为捷克和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德沃夏克的音乐丰富、动人,既充满了民族性特征,和世界性因素,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作。

德沃夏克的作品涉足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钢琴作品、交响乐、交响诗、弦乐等,其中钢琴作品繁多,如《田园诗》《诗意音画》《斯拉夫舞曲》《杜姆卡》,钢琴三重奏和四重奏等,都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代表作品。他的钢琴作品大多带有舞曲特性,旋律优美,富有波西米亚风格,其中最流行的作品便是《幽默曲》的第七首(降G大调)作品,乐曲节奏欢快、幽默,在沙龙音乐中常被演奏。本文所分析的是他的一部著名的钢琴组曲《诗意音画》。

《诗意音画》是作曲家在钢琴创作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完成于1889年,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创作素材方面,作曲家使用了捷克民间的音乐语言;在创作手法上,作曲家运用了舒曼式的标题,并且在整部组曲的每首小品中,作曲家都使用了依托于不同曲式形式不断的重复呈现主题的结构,这是德沃夏克创作中特有的写作手法。

这首组曲包含13首音乐小品,每首小曲都带自己的标题,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曲家“标题”的理解,为听众展现那一幅幅运用德沃夏克典型的、唯美的音乐语句描绘的美丽风景的画卷。《诗意音画》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用音乐语言来描绘文字主题,抒情唯美的钢琴作品集。

《诗意音画》是德沃夏克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是作曲家在钢琴作品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乐曲《黄昏小路》是我在这套钢琴组曲里最喜欢的一首作品,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用多变的节奏和夸张的力度对比,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条黄昏的小路上,在小路的两边有醉人的景色,质朴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沿着这条美丽的小路,踏上回家的行程……这种情景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家乡的门前小路,在路上,总有父亲慈祥的身影,为我守护着回家的道路。

乐曲《黄昏小路》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作为回旋曲式,乐曲结构一般划分为叠部和插部两个部分来分析。所谓叠部,顾名思义就是在音乐作品进行过程之中,重复出现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叠部所包容的内容通常就是音乐作品的主题。此曲中,有一次主题的首次呈示以及两次变化重复。第一次呈现过程中,在36小节长度下,主题进行了三次呈示,以凸显其重要性。主题的第一次呈示之前,包含6小节的B大调主和弦持续,且主和弦的呈现过程出现于不同高度,按照开放排列的模式,进行了六声部排列,每次持续四拍。这一部分的主题乐句可以分为两个截断,即四加四结构。由于此曲速度为Allegro moderato(快板、中板),因而这里的四小节可以定义为乐节。

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所使用的织体是典型的四部和声化织体,四声部的排列均按照我们在传统和声学中所接触的四声部排列方式来叙写(如图例1)。

图例1

主题的第二次呈现,采用了和声音型化织体的叙写方式,其间在最高声部包含了主题旋律,且这一主题旋律的运行方式类似于隐伏旋律,由于处于最高声部,因而极易被听众所听到。

主题的第三次呈现之前,加入了6小节连接,这6小节的连接材料直接来源于主题首次呈现之前所使用的引子。这一次主题呈现的方式与前面两次截然不同,它使用了“旋律加伴奏”的普遍方式,且旋律声部使用了开放与密集排列的和弦,低音声部则为和声音型化织体。

A’段中,主题仅呈现了一次,虽然加入前面所提及的引子,但主题的呈现过程并没有像首次呈现那样结构分明。这一乐段中,使用了旋律的扩充技术,使原本只有8小节的主题,呈现出12小节的格局,并开放终止于G大调属七和弦上,实现了向下一插部的转调。

A’’段虽作为全曲的最后一次主题呈现而存在,但就其结构功能来说,应当界定为全曲的尾声。这一乐段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此次主题呈现所使用的织体材料来源于A部分第二次主题呈现,且在主题充分再现之后,加入了5小节扩充,这样的五小节扩充建立于B大调主和弦之上,以强调B大调作为全曲主调的重要地位;2、这一乐段所使用的尾声材料为全曲最开始使用的引子,并最终结束于主调的主和弦。此曲的插部均为对比式发展,即采用完全不同于主题的材料来完成插部的写作。

B段作为全曲的第一个插部,运用了隐伏声部音阶式的旋律进行作为段落发展的材料,低音声部也持续使用了和声音型化织体,并特别需要提及段落发展过程中在次中音声部填充的副声部与右手的音型化织体、左手低声部的低音形成了三个声部的对位关系,以凸显声部层次的多变性(如图例2)。

图例2

C段为全曲的第二个插部(87—159小节),这一插部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包含四个声部的,建立于G大调之上的对比材料,这一对比首先是调式调性的对比,而后材料的旋律、和声、结构材料的对比(如图例3)。

图例3

第二个层面则是对B段所出现若干材料的回顾。所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对B段材料进行回顾的过程中,此前出现的和声音型化织体转化为更为急促的音高进行,虽然织体上包含了一系列的不同之处,但其句法结构、旋律构架却与B段几乎相同,是为带有再现意义的插部层次(如图例4)。

图例4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在这首钢琴小品《黄昏小路》创作上的特点:第一,在乐曲的写作手法上,德沃夏克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时期较先进的创作手法,在音乐中,他运用了大量带有捷克语言特点的旋律,表现出作曲家真挚、深切的爱国情怀。第二,在乐曲的音乐情绪上,朴素、优美、流畅、上口的旋律是德沃夏克最大的特点。第三,在乐曲的演奏上,作曲家将钢琴的演奏技巧与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充分的结合,演奏者需要在全面的了解作品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演奏出乐曲的精髓。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极富异域风格的作品,在音乐中,充分表现出作曲家对自己祖国的眷念和人民的热爱,德沃夏克以朴实、清新的民族音乐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捷克民间生活的画卷,使之成为他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织体图例声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找拼图
找照片
如何让学生巧用图例解决数学问题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