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1-06-18吕鹰飞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金融业吉林省金融

吕鹰飞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系,吉林 长春 130028)

先进的金融文化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和理论基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又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努力建设先进的金融文化,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

一、对金融文化内涵的理解

金融文化,从广义上理解属于组织文化的范畴,是将文化与金融相融合,金融文化来源于金融实践,又指导着金融实践,具体包括金融企业文化、金融管理文化、金融消费和社会诚信文化、政府金融服务文化等。[1]

唐双宁、方星海、魏革军等专家学者都对金融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做过深入的探讨。唐双宁把金融文化精炼为“利”、“信”、“义”、“道”四个字,强调金融行业在自身取得“利”的同时,对他人要体现“信”,对社会要体现“义”,在经营中要体现“道”。[2]魏革军把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归纳为“信、稳、精、新、义”五个字,其中的“信”指的是诚信,“稳”是强调金融业的稳健经营,“精”强调的是集约经营引导效益的提高,“新”强调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义”强调金融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方星海则从“专业性”、“服务性”、“诚信性”三个方面理解金融文化。[3]

笔者认为,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信、义、道等基本内容,这是金融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经营理念、金融意识并外化为金融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品牌形象。

二、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和表现

(一)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

1.缺乏金融文化的历史积淀

金融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历史积淀和现实创造有机融合的结果。就中国的各个省级行政区而言,吉林省金融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很贫乏的。古代的中原地带有着很丰富的商业文化和金融文化底蕴,而那时东北地区还是游牧经济形态。在古代、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南方的徽商、西北的晋商、东南沿海的上海钱庄,都创造出了独特的金融文化,但这些文化并没有辐射到吉林。就连号称“汇通天下”的西帮票号,其分号也只开到沈阳。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对金融文化的排斥在东北地区表现得极其充分。就吉林省而言,系统的金融文化的形成比其他地区要晚很多。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伴随着清末新式银行的建立,吉林省的金融文化稍有发展,随后则被伪满洲国的殖民地金融文化所中断。抗战胜利以后的东北地区,金融业也没有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新中国建立以后,东北地区则成为高度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经济无法充分发展,因而金融文化的土壤一直是贫瘠的。

2.吉林省的经济金融发展落后

金融文化兴盛的基础是金融业的充分发展和延续,而金融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分化出专门的金融业,金融业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完全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这一逻辑出发,金融文化的繁荣兴盛首先要求经济的高度发达(是指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地区的对比结果)。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严重制约了金融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吉林省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在全国排名靠后,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导致吉林省拥有的金融资源总量以及金融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没有确立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吉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呈现出下降态势(见图1)。二是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中,长春、吉林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够突出,金融商务区域规划建设滞后,金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聚集力不够。[4]正是由于上述因素,近年来,吉林省金融业的增长速度和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图1 吉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和GDP之比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金融发展水平之下,吉林省金融文化的落后有其必然性。

3.吉林省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

前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吉林省金融文化落后的原因,已经说明了新中国建立以前吉林省金融文化的基本情况。在建国后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吉林省以及整个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其经济的国有化以及高度的计划性都超过了国内其他地区。高度的计划经济,导致吉林省的商业和金融业彻底失去了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沿海诸省得风气之先,率先打破旧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些地区既享受了政策的优惠,又拥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丰厚土壤,其金融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北地区受计划体制影响至深,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加之内陆地区因循守旧、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导致吉林省金融业和金融文化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二)吉林省金融文化落后的主要表现

金融文化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创造相融合的结果。吉林省金融文化的落后既表现为历史积淀的贫乏,也表现为现实创造的贫乏。历史原因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吉林省金融文化的创造力不强,没有创造独特金融文化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落后、观念陈旧导致的。

1.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不科学

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是金融文化的核心。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风险大、收益高的特点,在金融业的经营理念中,有必要吸收古代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中的精华,结合现代金融的特点创造出新的内容。应该坚持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有机统一,科学地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的关系。目前吉林省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扩大规模、盲目争夺市场、轻视文化建设、轻视服务质量等问题,其根源在于金融文化中科学的经营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表现为制度,没有落实到行动。[5]自古以来金融业都极为重视稳健经营,这应该是传统金融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欧美发生的金融危机已经从反面教育我们稳健经营的重要性,但是吉林省的金融业似乎并没有从中反思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

2.信用观念淡薄

诚信是金融文化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很容易发现,经济的发达程度和信用的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信用越发达,经济就越发达。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是高风险高负债率的行业。金融业的这种特殊性尤其要求业务经营中坚持诚信原则。吉林省金融业的发展缺乏诚信观念,突出表现在金融活动主体为了经济效益而轻视信誉、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择手段。[6]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金融主体,都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尤其是受信人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记录不良、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等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3.轻视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

社会责任是金融文化的最高境界。在讨论金融文化内涵时,权威人士总会强调一个“义”字。这里的“义”指的是金融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金融企业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公众所承担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应该是中国金融业价值体现的最高标准。反观金融文化落后的吉林省,社会责任并没有很好地融入金融业的企业文化当中,并以此引导金融业的发展战略和结构治理。另外,遵纪守法、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也是金融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金融文化越发达,其金融活动就越规范。吉林省金融文化的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外在表现就是不能够坚持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以及金融业务的规范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活动中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4.缺乏创新精神

创新是金融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古代金融到现代金融,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是经过创新推动的。金融业不仅是高风险行业,也是具有复杂技术性的产业。就现代金融而言,为了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当前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才能生存,创新才能发展。吉林省的金融文化中,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这一点不仅和国际金融业存在巨大差距,就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是十分落后的。具体表现为吉林省的金融业从经营理念到经营方法以及管理手段和金融产品都缺乏新的思维与新的举措。

三、推进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吉林省金融文化严重落后的局面,推进吉林省金融文化建设需要金融业进行整体的反思与重构。要抓住我国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赶超国内国际金融文化的先进水平。从金融文化核心内容到外化表现,都应该进行革命性的飞跃和提升。

(一)培育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

金融业的企业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应该具备企业文化的一般属性,同时金融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我国主体金融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的组织形式是分支行制,其金融企业文化的构建往往是行业和地方共同完成的。在共建的过程中,地方应该为这些金融机构的文化建设提供合理的空间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共同建设金融文化所需要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建立健全信用保障体系,为金融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实施品牌战略提供必要的条件等。

吉林省所属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吉林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地方特点比较鲜明,企业文化建设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直接。目前这些金融机构正经历着组织结构和产权关系的重大变革,这是吉林省发挥后发优势,弥补金融文化先天不足的重大机遇。在这些金融企业的建立、改革、重组过程中,应该用先进的金融文化和科学的经营理念进行指导,结合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自身条件,打造出具有吉林特色的金融企业品牌,形成吉林省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先进的金融文化环境

摆脱金融文化落后的局面,文化环境的培育和营造是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吉林省金融文化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丰厚的文化积淀,但吉林省具备营造先进金融文化环境的现实条件。吉林省拥有数量较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家高等院校设有金融专业,培育出了大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金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外埠金融机构不断涌入;信息产业和媒体也比较发达。这些因素经过有效整合,可以成为营造先进金融文化环境的强大力量。应该充分发挥这些现实条件的优势,在全社会进行金融文化的弘扬,形成学习金融理论、重视诚实信用、强化金融意识的浓厚氛围,系统深入地推进金融文化建设。[7]

(三)培育金融创新文化

现代意义的金融文化应该是既积极鼓励创新又严格规避风险的文化。吉林省金融文化的特色之一应该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是由吉林的具体条件决定的。首先,吉林省具备金融创新的技术条件。吉林省并不缺乏金融业的专门人才,甚至包括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也具备雄厚的金融研究能力。如果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整合这些技术力量,其创新能力将获得极大提高。其次,改变吉林省金融发展状况需要金融创新。落后的吉林省金融业需要从管理制度、组织形式、金融理念、业务品种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1]魏波,程旺,江吴亮.关于金融文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武汉金融,2005,(8).

[2]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在2010年中国金融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金融家,2011,(2).

[3]方星海.良好的金融文化须具备三个概念[N].上海证券报,2007-11-17.

[4]黄志伟,詹青青.建先进金融文化 促粤金融强省[N].亚太经济时报,2007-02-01.

[5]朱忠明.如何构建我国金融文化的“着力点”[EB/OL].http://www.zgjrw.com2006.

[6]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J].中国金融,2011,(12).

[7]唐双宁.中国金融文化:利信义道[N].金融时报,2007-11-09.

猜你喜欢

金融业吉林省金融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PYRAMID PAINS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