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中药联合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疗效

2011-06-13潘冬青朱连雨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7期
关键词:丹参血瘀神经功能

潘冬青 朱连雨 何 纲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20)

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脑卒中的康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笔者采用低流量氧加益气活血中药雾化吸入配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初发缺血性脑梗死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表现为半身不遂,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情严重,有嗜睡以及意识障碍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既往有脑血管病史并遗留神经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发病时间超过24h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6~80岁,中位年龄6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29例。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组 别 n 性别(n) 年龄(岁)ADL评分(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分)男 女观察组 31 16 15 67.23±9.11 35.97±5.83 15.00±3.89对照组 29 15 14 66.79±8.93 36.03±5.88 15.21±3.06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控制体温、管理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脱水减轻脑水肿。观察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中药结合脑卒中常规针刺治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具体方法为黄芪注射液10mL(相当于原药材20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mL(相当于生药丹参和降香各1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置于雾化器 (Salter labs REF8900型)内,雾化器一端接入低流量氧(氧流量表上调至3~4L),另一端接入患者鼻腔雾化吸入。每日1次。雾化量以患者可以耐受、不咳嗽为宜。复方丹参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隔日交替使用。同时予针刺治疗[3],主穴为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极泉、涌泉、合谷、凤池。配穴为血压高者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者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者加肩髎、肩髃、曲池、外关;下肢瘫者加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患者取卧位,先刺双内关,直刺1~1.5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min。复刺水沟,针尖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进针1~1.5寸,提插补法。 涌泉直刺0.5~0.8寸,提插泻法,运针30s。风池针尖向下颌,进针0.8~1.2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2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配穴用常规针法。除水沟和内关外余穴均只取患侧。留针45~55min,行针2次,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d。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文献[4]评分方法评测。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评分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法[5]进行测评,包括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的程度分为0、5、10、15分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若达到100分只表明被测者不需要照顾可以自理,并不意味能完全独立生活。

1.4 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治愈例数 +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1 15.00±3.89 4.77±2.62*△对照组 29 15.21±3.06 9.38±3.21*△

2.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分,±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1 15.00±3.89 80.81±15.97*△对照组 29 36.03±5.88 63.03±16.15*△

3 讨 论

中风患者经抢救后大多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降低中风后致残率逐渐成为中风患者治疗中的焦点。临床上脑梗死病情稳定后的治疗和康复多采取改善脑循环、抗血栓配合中医针灸治疗。中医学认为,梗死后恢复期辨证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标实为血瘀,气虚不能行血故血瘀,血瘀不能载气故气滞,气滞则更加重血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中风整个发病过程中血瘀贯穿其中,因此气虚血瘀是本病关键的病理特点。《灵枢·刺节真邪》谓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从中可以看出,中风乃因正气先虚,外来风邪入于肌腠,侵入经脉,以致营卫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内犯脏腑,气机逆乱所致。气虚致气不行血而至血瘀,血瘀致新血不生,从而血不载气使气虚更重。故在梗死后恢复期的治疗中应该应重用补气活血药,所以本研究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联合黄芪注射液补气序贯治疗效果显著。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含丹参和降香,为活血化瘀良药,丹参对氧化损伤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6]。黄芪注射液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总苷和黄芪多糖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硒、铁、锌,黄酮及黄酮类似物,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7];另外还具有抗病毒、抗缺氧、抗辐射、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可以防止氧自由基引起的脑再灌注性损伤[8],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陷,可使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低流量吸氧可以改善微循环,促使病变区及周围脑组织供血改善,纠正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增强组织对氧和能量物质的利用,促进代谢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针刺亦能通经活络,活血行气,且可兴奋周围神经、肌肉。柳华等[9]研究显示针刺队缺血性闹初中恢复期的提高ADL能力有效。近年来针药氧联合使用治疗脑梗死后恢复期受到临床研究者的重视[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氧雾疗法配合体针能显著改善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所用的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实施;而氧雾疗法比较舒适,易于被患者接受,可做长周期治疗。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9-40.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7-6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恽晓平,于兑生.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2-433.

[6]侯延庆,王自能,王冬菊,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滋养细胞JEG-3氧化应激中核因子NF-κBp65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17.

[7]景昕.黄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1):70.

[8]张雅丽,高维娟,闫凤霞,等.黄芪注射液一直缺氧缺糖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7):795.

[9]柳华,王毅,任惠,等.针刺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DL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5):447.

[10]马小顺,霍永利,网霞.针药氧综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氧化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2007,14(6):450.

猜你喜欢

丹参血瘀神经功能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话说血瘀证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