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驱动模式探究

2011-06-11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农村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

目前,我国西部农村面临着人力资源总量过剩和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矛盾。如何驱动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使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最大化,应该成为研究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着力点。

一、开发模式

1.教育内化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教育内化模式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该模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正规教育),二是对那些潜能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人力资源开展继续教育。该模式以全民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逐级分化形成升学与就业(或创业)两条轨道,并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来帮助个人提升综合素质、工作技能及实现自我价值(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中,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是驱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力量。首先,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的事实,促使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目前,西部农村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一些人选择了直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外出打工;一些人依靠父母自己创业,而大部分人则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或者职业中专的教育,待高中(中专)毕业后,其中的一部分人参加就业或者创业,而另一部分人则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待高等教育结束后,全部人都进入了从业状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所分流出来从业人员,都须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继续教育,而且越早被分流出来的从业人员,其就业的层次就越低越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如图 1(1)所示)。其次,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促使农村教育投资逐渐成为劳动者个体的自觉行为。这是因为:一是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当地获得就业的机会就越大(戎建,2008);二是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创业时容易获得政策支持,这让家庭加大孩子的教育投资意愿增强;三是通过培训掌握了专业技术的农村从业人员,致富愿望更容易实现,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自觉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四是社会组织为提高社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优化配置。

该模式体现了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以创业或充分就业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宗旨,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条主线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由于西部农村正规教育投入不足,现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必然要求发展非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从而形成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如图1(2)所示),也最终推动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循环开发。

2.创业驱动模式

目前,创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农村人力资源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并且学习和培训也逐步成为了个人获取创业成功的自觉行为。

该模式以创业为主线,以创业培训和技能提高为手段,把创业动机转变成创业行为以获取创业效益,从而促使创业者扩大创业规模、获取更大收益,产生人力资源开发的自觉需求,并最终达到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双向驱动目的(如图2所示)。

该模式的特点是:1.创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村劳动者在国家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创业动机并通过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等方式,使创业动机转变成创业行为。在此过程中,创业者自觉学习的动机和行为,使个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获得创业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创业者会吸引劳动力就业并对其培训,从而实现经营效益增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2.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政府构建好创业环境,待创业者取得一定成效后,创业技能培训就成为了个人和组织的自觉行为。

3.“注入—带动”模式

国家人才政策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注入—带动”模式是指在国家人才政策推动下,直接向西部农村注入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对改变当地农村改变就业观念和方式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如图3所示)。这种人才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干部基层挂职锻炼、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选派选调生、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服务、三支一扶志愿者等。

据统计,2000年以来国家共组织20余次专家服务团赴甘肃、陕西、新疆及西藏等地区,以现场指导、技术咨询、技术交流等形式开展服务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宁夏依托专家西部行活动,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当地开展难题攻关、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了一批科研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培训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西部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等方式,每年招募约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开展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三支一扶”通过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起连续5年,人事部等8部委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服务。

4.资源吸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吸引了各类资本投资,从而带动了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创业,并通过优质人力资源的直接注入的方式,推动了当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其运作结构如图4所示: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优势资源为载体,并以此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这是社会组织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的典型模式,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完全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该模式兼容了模式2和3的特点和功能。

二、建立长效机制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制约因素,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多主体投资的长效机制。

首先,教育是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动力,教育投资的预期收入将促使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扩大教育投资的自觉性。但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还未完全显现。因此,在国家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投资的同时,必须拓宽教育投资的渠道,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多主体投资模式,并建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

其次,高素质人才直接注入西部农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以及工作方法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没有长效的就业政策作为保障,很难确保该政策的长效性。国家须进一步完善人才保障制度,把人才援助工程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注入式”人才带动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部挖掘,才能最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再次,西部地区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各种特色资源,只有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减,造成了对资源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和各种创业活动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1.俞文钊主编:《人力资源的管理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戎建:《中国农村青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还是迁移》,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3.沈鸿赵、永乐:《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价值》,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4.朱翊敏、钟庆才:《广东省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5.万一:《韩日农村教育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载《科技和产业》,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