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例儿童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2011-06-06王益畅王文珊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病毒感染中性

王益畅 王文珊

广东省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儿科,广东揭西515438

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而出现的一种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病等多种因素相关,最常见为病毒感染。为加深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搜集笔者所在医院80例病毒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儿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岁18例(22.5%),~3岁36例(45.0%),~7岁21例(26.3%),~14岁15例(18.8%)。原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例,毛细支气管炎13例,支气管肺炎9例,轮状病毒肠炎15例,手足口病6例,幼儿急疹10例,疱疹性咽峡炎7例,麻疹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除原发病表现外,尚伴有发热,部分患儿伴寒战、乏力、精神萎靡、皮疹,主要表现为红色小丘疹或小疱疹、口腔溃疡、贫血,部分患儿可有拒食、呕吐、腹泻。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1],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足月新生儿<8×109/L;生后l~2个月<2.5×109/L;3个月~1岁<1.0×109/L;<10岁儿童<1.5×109/L;≥10岁儿童<1.8×109/L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纳入标准:①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的第一诊断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且满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的患儿;②患儿年龄在1月~14岁;③入选病例发病前都没有使用任何药物,也没射线接触史;④患儿既往病历没有发现粒细胞减少既往史;⑤患儿经综合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排除此次中性粒细胞减少确实继发于病毒性感染,而不是导致病毒性感染。

1.3 方法

1.3.1 明确病毒感染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大便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血沉、肺炎支原体培养、咽拭子细菌培养、病毒血清学检测等相关实验室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符合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条件。

1.3.2 治疗方法 明确为病毒感染后,均采用治疗原发病、抗病毒、对症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稳定内环境等综合治疗措施。抗生素治疗无效,避免使用可能使粒细胞降低的药物。在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糖腺苷、三氮唑核苷。中草药对减轻一些病毒疾病的症状、缩短病程可有一定的疗效。对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儿加用胸腺肽静脉滴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少数病例在治疗过程中,粒细胞回升不理想,加用利血生、复合维生素等药物促进白细胞再生,症状严重者静滴丙种球蛋白。注意患儿饮食居住卫生清洁,避免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密切接触。

1.3.3 预后分类 患儿就诊后24 h内取外周血行血常规分类检查,包括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入院后每2~3 d复查1次,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预后分类:①好转:出院时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标准下限。②治愈:出院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回复到正常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及发病率 (表1~2)

表1 临床表现

表2 不同年龄组发病率

2.2 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

80例患儿预后均良好,多数在7 d内血常规恢复正常。见表3。

表4 病原学检查结果

表3 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2.3 病原学检查结果 (表4)

2.4 疾病转归

患儿80例治愈,其中35例好转。经过综合治疗,治愈组及好转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治疗有效率达到100%。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 s,×109/L)

表5 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 s,×109/L)

治疗前 治疗后 P治愈组 1.15±0.38 3.03±1.76 <0.05好转组 1.08±0.42 3.18±1.66 <0.05

3 讨论

多种病毒感染后可导致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而且粒细胞减少的时间与病毒感染急性期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异常免疫反应[2],产生作用于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粒细胞减少。也有可能是粒细胞迁移到机体的其他部位[1],导致其血液循环中数量的减少。当然,病毒感染后在人体内产的毒素可损伤骨髓造血组织,抑制新生粒细胞生成;同时外周血粒细胞破坏消耗增加。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病毒感染后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

病毒感染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起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本研究中,主要有发热、乏力与精神萎靡、皮疹、贫血、口腔溃疡等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其他病因所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之间的鉴别诊断困难。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发病季节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各临床症候群应与相应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根据病史、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尤以后者价值更大[3]。基于患儿的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大便培养、咽拭子培养、轮状病毒检测等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4]。

本研究也表明,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在各个年龄组中3岁以下幼儿所占比例最大。该年龄组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不能产生足够的病毒抗体,也缺少母乳哺养所带来的抗体,故容易受到病毒侵犯。另外,该年龄组幼儿血循环粒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也可能与之相关[5]。经病毒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B病毒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这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对于病毒感染后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无特效疗法,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应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避免各种粒细胞减少药物的使用。干扰素和其它抗病毒药物可以试用,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要重视对患儿的支持对症治疗,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特别是重症病毒感染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要注意隔离,避免引起细菌感染,同时可应用大剂量人丙种球蛋白[6]。经过综合治疗,80例患儿均治愈或好转,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在治疗后都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升高。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85-1789.

[2] 林果为,王小钦.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7):487-489.

[3] 田殿玺.小儿急性粒细胞减少症1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134.

[4] 王和民.102例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分析[J].九江医学,2008,(2):29-30.

[5] 于洁,徐酉华.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5,(2):176-178.

[6] 刘宝华.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7):810-811.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病毒感染中性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