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夫西地酸乳膏联合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湿疹疗效分析

2011-06-05范苏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丙酸乳膏湿疹

范苏静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江苏灌云 222200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2010年6月~2011年2月应用夫西地酸乳膏(澳洛,香港澳美制药厂,HC20090034),联合0.02%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1022639)治疗湿疹12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慢性或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1]和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2~62岁,平均(40.90±11.90)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45±1.69)年;亚急性20例,慢性湿疹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8~59岁,平均(41.78±12.0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23±1.75)年;亚急性湿疹26例,慢性湿疹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皮损未累及颜面部位;治疗前2周内未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1个月内未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皮损未泛发且没有严重内脏疾病者;女性患者均未妊娠和哺乳。

1.3 排除标准

对丙酸绿倍他索或夫西地酸过敏者;2周内应用其他皮质类固醇或者全身使用类固醇及H1受体拮抗剂;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及内分泌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皮损分布于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者;合并真菌感染皮肤病。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交替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各2次,每种药物间隔2 h以上,将药物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对照组单独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每日早晚各1次,外用。连续用药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并记录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瘙痒)和皮损情况(红斑、水肿/丘疹、渗出/结痂、表皮脱落、苔藓化),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等相关指标采用4级评分[2],以积分值的减少百分数作为疗效指数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60%且<95%;好转:疗效指数≥20%且<60%;无效:疗效指数<20%。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 2003和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7,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湿疹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半个世纪以来,皮质类固醇制剂作为治疗湿疹及其他各类慢性皮炎的主要药物,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此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增加了不少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使用。除因迟发变态反应外,湿疹还有经搔抓后与皮损处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毕志刚等[3-4]研究表明皮损部位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菌率明显增高,说明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早期联用搞菌药提高疗效,夫西地酸乳膏是一种新型的局部外用抗菌药,适用于各种细菌性皮肤感染,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笔者选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作为对照组,它是市场上应用广泛的皮质类固醇的外用制剂之一,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等,具有超强效,有明显抗过敏、止痒、抗增生作用[5]。

本研究通过交替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湿疹,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5.00%,与单独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湿疹(有效率为83.33%)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降低了局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的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多毛及激素依赖性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交替使用丙酸氯倍他索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湿疹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0-113.

[2] 赵辨.湿疹面积与严重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3] 毕志刚,田美华,林麟,等.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0):595-597.

[4] 弓娟琴,林麟,郝飞,等.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与药物联合治疗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9):515-518.

[5] 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3.

猜你喜欢

丙酸乳膏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饲料中丙酸、丙酸盐的测定方法改进研究*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食醋固态发酵中丙酸含量变化及生成机理研究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