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伸-屈肌交替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重建中的临床观察

2011-06-04王岩王东岩

中医药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屈肌肌电电信号

王岩,王东岩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卒中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实验采用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的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兼顾屈肌与伸肌的同时刺激,避免了单纯屈肌刺激增加痉挛的可能性。同时,低频脉冲电刺激又可利用电流刺激治疗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进而产生即刻的功能性活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来自于2009年11月~2010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三病房住院患者。4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0例,男 12例,女 8例;年龄 42~65岁,平均(51.52±8.34)岁;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9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3例。治疗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0~63岁,平均(54.32±7.38)岁;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8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入选病例均经过MRI或CT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3)无认知障碍;4)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5)病程在1周~3个月;6)年龄在35~65岁之间。

1.3 治疗方法

入院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开展低频电治疗。两组均采用低频脉冲电疗仪,选用波形为断续波,频率为50Hz。采用Ф28自粘导电膜连接阴阳极。各组治疗时间均为30min/次,2次/日,20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均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前臂中立位,使患者看到并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1.3.1 对照组

给予伸肌运动点刺激,将导电膜分别放置于指伸肌、拇长展肌运动点,给予低频电刺激引出腕背伸、手指伸展的动作趋势。

1.3.2 治疗组

给予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该组治疗采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研制的交替治疗仪,该仪器在KWD-808Ⅱ多功能脉冲电疗仪基础上研发,具备与多功能脉冲电疗仪相同的波形、频率、强度调节。将导电膜分别放置于指伸肌、拇长展肌、掌长肌和拇内收肌运动点。通过仪器精确的控制达到腕背伸、手指伸展6s-休息2s-腕掌屈、手指屈曲6s-休息2s的循环往复伸屈交替治疗。

1.4 评定方法

1.4.1 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评定

采用多通道肌电信号测试分析装置获取sEMG信号特征值。峰值MAX反映肌肉电信号的最大强度;积分肌电值IEMG反映肌电信号随时间进行的强弱变化,代表做功。

1.4.2 量表评定

选用Barthel AD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Fugl-Meyer功能评定的上肢部分(评价中枢性瘫痪的运动功能)。

1.4 统计分析 选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对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以及Barthel ADL指数、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的影响,结果见表1、2。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比较(±s)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 20 8.52 ±3.19 13.05 ±1.81 6.56 ±1.16 84 512.21 ±14 593.83 143 685.92 ±27 605.25 59 173.77 ±17 434.83治疗组 20 6.49 ±3.26 22.06 ±1.23 13.5 ±1.57* 76 145.13 ±21 115.61 208 950.28 ±37 602.61 132 943.63 ±19 639.86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Barthel ADL、Fugl-Meyer比较(±s)

表2 对照组与治疗组Barthel ADL、Fugl-Meyer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对照组 20 31.79 ±23.70 54.26 ±27.41 22.47 ±3.71 16.12 ±12.55 23.26 ±16.09 7.14 ±3.54治疗组 20 32.26 ±19.32 69.34 ±20.38 37.08 ±1.06* 17.15 ±3.26 32.48 ±8.32 15.33 ±5.06*

经统计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可使上肢表面肌电特征值MAX、IEMG、Barthel ADL分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上肢部分)提高较显著。

3 讨论

脑卒中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休克期”,出现患侧肢体的软瘫。软瘫期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情况成正相关,时间越长预后越差[1]。所以临床康复治疗的开展应以尽快使中枢神经系统苏醒,诱发肌张力为主要康复目标[2]。本研究根据患者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结合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原理,提出早期对患侧主动肌进行康复治疗[3]。

[1]邓伦杰.不同针法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黄丽琴.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4):93-94.

[3]王东岩,董旭,冯丽媛.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的对比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2):83-85.

猜你喜欢

屈肌肌电电信号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基于联合聚类分析的单通道腹部心电信号的胎心率提取
针刀干预对中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伸肌-屈肌萎缩 状态及肌肉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
基于Code Composer Studio3.3完成对心电信号的去噪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基于随机森林的航天器电信号多分类识别方法
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拇长屈肌毗邻解剖结构的高频超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