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参素联合甘草酸苷对湿疹患者辅助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1-05-28孙丽梅刘静刘会彬

关键词:苦参素甘草酸湿疹

孙丽梅,刘静,刘会彬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01)

湿疹临床发病率极高,其发病原因复杂,有文献表明Th细胞分化紊乱是湿疹发生的重要原因,Th细胞包括Th1和Th2两个亚型,可分泌产生多种白介素(IL)家族细胞分子,诱导和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使组织释放IgE和嗜酸粒细胞增多,促进变态反应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观察苦参素辅助甘草酸苷注射液对湿疹患者Th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门诊湿疹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5版《皮肤性病学》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皮肤无明显感染症状,患者治疗前3个月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并排除原发免疫缺陷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合并症。120例患者通过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皮损程度及瘙痒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治疗组35/25 35.7±8.5 8.2±3.7 5.4±1.6 2.7±0.5对照组33/27 33.4±9.7 9.4±3.9 5.2±1.3 2.8±0.4 χ2或 t 0.652 1.003 0.892 0.529 0.558项目性别(男/女,例数)年龄(岁)病程(月)EASI评分瘙痒评分P>0.05>0.05>0.05>0.05>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注射液100mL。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药物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连续用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Th1和Th2细胞采用FAC-Starplu流式细胞仪检测,由美国BD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IL-2、IL-5、IL-10测定采用双抗夹心法。血清Ig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嗜酸粒细胞(EOS)采用直接计数法,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计数10个大方格内细胞计数,10个大方格内EOS数×20×106=EOS计数/L。

1.4 疗效评价标准 评分标准按EASI评分法,即按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评分记录,治疗前后分别评价1次。瘙痒评分则由患者自行判断,在10 cm线段上,0 分为 0~1cm,1 分为 1.1~4.0 cm,2 分为4.1~7.0 cm,3 分为 7.1~10 cm。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下降≥95%,瘙痒消失;显效为疗效指数及瘙痒评分70%~94%;好转为疗效指数及瘙痒评分下降25%~69%;无效为疗效指数<25%,瘙痒无变化或加重。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EASI评分和瘙痒评分都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s)

EASI评分 瘙痒评分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1.4±0.4 2.2±0.6治疗前2.7±0.5 2.8±0.4治疗后0.5±0.2 0.8±0.3治疗前5.4±1.6 5.2±1.3

2.2 临床疗效 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Th细胞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Th1、Th2明显下降,Th1/Th2明显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h细胞变化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h细胞变化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17.4±3.5 18.1±3.7治疗后11.6±2.2 14.1±2.9治疗前28.1±5.5 29.7±5.7治疗后13.1±3.0 19.2±4.3治疗后0.89±0.11 0.73±0.13治疗前0.62±0.15 0.61±0.17 Th1(%) Th2(%) Th1/Th2

2.4 IL因子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IL-2明显上升,IL-5和IL-10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IL因子变化(±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IL因子变化(±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IL-2(pg/L) IL-5(pg/L) IL-10(pg/L)治疗前12.2±2.5 12.7±2.7治疗前26.4±5.1 27.6±5.3治疗后11.4±2.1 17.6±2.6治疗后18.3±1.8 15.1±1.9治疗后15.9±3.1 27.3±6.3治疗前41.2±10.6 43.0±11.4

2.5 IgE和EOS变化 治疗后两组的IgE和EOS计数都有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IgE和EOS变化(±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IgE和EOS变化(±s)

IgE(IU/dL) EOS(×106/L)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954.5±122.3 939.3±118.2治疗前667.5±184.2 684.2±193.2治疗后258.2±65.2 388.6±93.8治疗后723.7±89.6 833.8±96.5

3 讨论

免疫功能异常是湿疹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异常。T淋巴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和细胞毒性T细胞(Tc)亚群。按照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不同,Th细胞可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可分泌免疫调节因子IL-2,IL-2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促进T细胞杀伤作用及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等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IL-2水平下降。Th2细胞主要产生IL-5和IL-10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可以抑制Th1细胞释放IL-2,并拮抗IL-2的生物作用,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1,2]。Th2细胞类因子还可以刺激释放IgE和嗜酸粒细胞,促进变态反应的发生。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在湿疹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文献表明血清IgE的水平高低与皮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而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多,导致其释放的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增多,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加重对细胞的破坏。

本研究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湿疹,总体疗效令人满意。EASI评分和瘙痒评分降低,显示了该用药方案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的皮损和瘙痒程度,从而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Th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其能明显降低Th1细胞和Th2细胞,调节Th1/Th2,表明其可以改善Th1和Th2细胞的分化失衡,进而提示其能改善Th1和Th2细胞所释放因子的表达。治疗后发现IL-2有所上升,IL-5和IL-10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IgE和EOS水平也随着降低。两组中上述结果表达相似,只是治疗组的改变程度更明显,表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苦参素可以分别对Th细胞发挥作用,增强免疫功能,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使疗效增强,起效更加迅速。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胺、半胱氨酸及甘氨酸,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样作用[4,5],但无糖皮质激素的副反应。苦参素注射液是由氧化苦参碱和极少量氧化槐果碱混合而成,其中氧化苦参碱是该药的主要成分[6]。经药理研究证实,氧化苦参碱可调节大鼠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抑制IgE交联、白三烯及组胺等递质的释放,从而稳定细胞膜[7];同时对正常小鼠与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具有明显抗急性渗出性炎症的作用,可减少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产生,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负调控作用[8,9],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1] Kang K,Stevens SR.Pathophysiology of atopic dermatitis[J].Clin Dermatol,2003,21:116-121.

[2] 盛楠,宗文凯,余美文,等.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及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7):440-442.

[3] 潘祥龙,缪晓,竺炯,等.中药抗炎1号注射液对急性湿疹疗效及血清lgE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2):34-35.

[4] 董晓霞.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斯奇康治疗泛发性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10):896.

[5] Baltina LA.Chemical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 to new bioactivecompounds formedicine[J].CurrMed Chem,2003,10:155-171.

[6] 宋瑜,李咏梅,李燕娜.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湿疹64例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7,11(5):100-101.

[7] 王新峰,李磊,韩国柱.苦参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5,24(6):483-484.

[8] 刘东平.苦参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4):63-64.

[9] 褚卫建,李海军.氧化苦参碱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TNF-α和IL-10的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5,12(7):1237-1238.

猜你喜欢

苦参素甘草酸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甘草酸联合大黄素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转分化的抗肾脏纤维化作用
苦参素通过p38/JNK信号途径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半乳糖修饰苦参素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
苦参素对缺氧/复氧损伤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