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人群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模型分析

2011-05-23李光耀

中国卫生统计 2011年4期
关键词:体力活跃比例

赵 芳 傅 华 李光耀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体力活动不足或静坐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前10项原因之一,静坐生活方式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1〕。大量研究〔2〕表明,缺乏体力活动是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不仅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人群体力活动水平较低:杨功焕等〔3〕对中国人群2002年体力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小于20岁和大于60岁人群相比,青壮年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相对较低,而该年龄段人群大都为职业人群。李洋等〔4〕的研究也发现只有31.3%的在职者职业性体力活动活跃,说明职业人群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目前国内缺乏关于职业人群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尤其是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等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职业人群个体因素、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为开展职业人群体力活动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08年8月复旦大学公共生学院和上海市爱卫办联合开展的“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问卷调查”。相关的调查内容包括了体力活动评价、血压、体重、慢性病、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等。

2.分析指标 体力活动评价采用经过效度和信度验证的中文版本的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短卷〔4〕。参照IPAQ国际体力活动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和公共卫生指南〔4〕,总体体力活动评价标准如下:(1)完全静坐:一周中没有任何中等强度或重度体力活动。(2)体力活动活跃:符合下列三项中任何一项,判定为体力活动活跃:每周不少于3天的重度体力活动,每天不少于2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中重体力活动累计不少于5天,并且合计总能量消耗达到600METs.min。(3)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符合下列两项中任何一项者判定为体力活动高度活跃:重度体力活动,每周至少3天,且能量消耗达到1500METs.min;每周中、重度体力活动合并累计不少于 7天,并且合计总能量消耗达到1500METs.min。按上述标准将体力活动分为静坐、不活跃、活跃、高度活跃4组。慢性病要求必须经医生确诊的慢性疾病;工作满意度由条目“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来评价;工作压力由“总体而言,您认为您的工作压力如何?”来评价;社会支持由“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您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家人吗?”来评价。

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Epidata 3.0建库录入,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有序资料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5〕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 果

1.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调查在职人群4390人,其中男性2400人,占54.7%,女性1990人,占45.3%;年龄范围18~65岁,平均(43.3±11.1)岁;87.6%的职业人群已婚;大专及以上学历1404人(31.98%),高中和中专学历1377人(31.36%),初中及以下学历1609人(36.65%);职业类型主要是企事业职员4014人(91.43%)。

2.体力活动评价

调查人数4390人中,体力活动总体评价为:静坐1640人(37.36%),不活跃505人(11.50%),活跃620人(14.10%),高度活跃1625人(37.04%)。

3.个体因素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

随年龄上升,静坐比例从31.75%升至40.94%,静坐和不活跃合计比例18~岁组42%,25~岁组和35~岁组约45%左右,而45~岁组和55~65岁组达51%;非在婚组静坐比例41.73%,在婚组静坐比例36.83%。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体力活动与年龄组、婚否相关(均为P<0.05),与性别、受教育程度无关(P>0.05)。见表1。

表1 职业人群个体因素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

4.体质指数、慢性病患病情况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

随BMI指数上升,职业人群高度活跃比例上升,调查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组1443人,占33%,静坐比例超过35% ,但高度活跃比例超过41%;高血压患者数703人,患病比例16.01%,静坐比例为40%;除高血压以外的其他慢性病主要为糖尿病、关节炎、支气管炎等,累计患者数为644人,患病比例14.66%,静坐比例为38.66%。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体力活动与BMI相关(P<0.01),与慢性病患病与否无关。见表2。

表2 职业人群体质指数(BMI)、慢性病患病情况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

5.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

调查人群中,随着工作满意度评价从不满意至非常满意,静坐比例从45.80%降至30.70%;随着工作压力从无至很大,静坐比例从36.51%升至42.75%;随着社会支持从没有到至少3人,静坐比例从47.16%降至32.25%。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体力活动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相关(P<0.01)。见表3。

6.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

总模型似然比检验 P<0.001,拟合优度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P=0.962,模型拟合良好。Wald卡方检验表明,年龄组、BMI、是否高血压、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是职业人群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婚姻、学历、工作压力、其他慢性病(除高血压)对职业人群体力活动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5~65岁组与18~岁组相比体力活动有差异(χ2=5.803,P=0.016,OR 值 =1.447);高血压患者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体力活动有差异(χ2=10.119,P=0.001,OR值=1.30);工作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组分别与不满意组、一般组、比较满意组相比体力活动有差异(P<0.05,OR值分别为 0.67、0.76、0.82);社会支持很大组分别与无社会支持组、社会支持较大组相比体力活动有差异(P<0.05,OR值分别为0.60、0.80)。见表4。

表3 职业人群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

表4 职业人群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

讨 论

本次调查职业人群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并不乐观,静坐和不活跃的比例分别为37.36%、11.50%,合计接近全体职业人群的50%,表明目前上海市职业人群的体力活动不足。职业场所应提供多种鼓励措施,激发和促进职业人群积极参与体力活动。

关于年龄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杨功焕等〔3〕对2002年中国人群体力活动的调查显示年龄组之间体力活动有差异,本研究调整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年龄与体力活动仍相关。职业人群静坐和不活跃合计比例18~24岁组为42%,25~44岁组约为45%左右,而45~65岁组为51%,提示应设计实施不同年龄组的体力活动干预方案,加强对青年、中年职业人群的体力活动干预。

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对体力活动有影响。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组静坐比例达40%,可能由于疾病不适于高强度体力活动,也可能由于缺乏体力活动是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2,3〕,而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出现高血压组静坐比例高于血压正常组现象。有研究〔6〕显示,中低强度体育锻炼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疗效显著,血压和体重均有显著下降,提示对职业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可以设计适宜的体力活动干预方案进行运动干预。

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是职业人群体力活动的有利因素。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本身及工作环境所感受到的一种态度或看法,是员工对其全部工作角色的情感反应〔7〕,体力活动可能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如心情越不好,越不愿参加体力活动,反之,心情愉悦,可能会增强参加体力活动的意愿;社会支持是指从社区、社会网络或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那里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和帮助。本次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是体力活动的有利因素,增加社会支持有助于积极的体力活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国外研究一致〔8〕。

综上所述,体力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年龄、健康状况(BMI、是否高血压)、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对职业人群体力活动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工作场所开展体力活动的健康促进时,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健康状况设计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工作场所的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本研究所涉及的因素仍有限,仅从个体层面进行了分析,未能包括政策、组织等层面因素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1.Move for health,2002 World Healthy Day.Departmen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毛淑芳,刘岩.体力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承德医学院报,2004,21(1):67-70.

3.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246-251.

4.李洋,李伟听,范本浩,等.上海中心城区居民体力活动情况的调查.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6):458-460.

5.张文彤主编.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6.李洋,陈明慧,傅华,等.中低强度体育锻炼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的疗效分析.中国运动医学,2002,21(5):489-493.

7.Sternfeld B,Ainsworth BE,Quesenberry CP.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a diverse population of women.Prev Med,1999,28(3):313-323.

8.Sherwood NE,Jeffery RW.The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Annu Rev Nutr,2000,20:21-44.

猜你喜欢

体力活跃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活跃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巾帼身影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人类的收留
加油!
数据分析
水下作战用啥枪
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