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2011-05-23李湘杨成密广东河源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河源市517000广东茂名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茂名市55000

中国药房 2011年22期
关键词:经济学文献用药

李湘,杨成密(1.广东河源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河源市 517000;.广东茂名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茂名市 55000)

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现代经济学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药物治疗备选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效果或效用,考查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或某一项医疗卫生政策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最佳的疾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高医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保证用药的安全、高效、经济[1]。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学科发展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就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希望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前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与不足,促进其今后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1 方法

分别以“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最小成本分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几大数据库上搜索2006年1月-2010年7月期间的相关资料,筛选出研究药物经济学的文献,然后对其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进展

2.1.1 研究内容与应用研究进展。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发展初期主要以综合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我国的第1篇药物经济学文章发表于1990年[2],给人们开启了研究药物经济学的大门。1993年,张钧等详细介绍了药物经济学的起源和主要评价方法,并对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运用提出了设想[3]。之后综合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操作步骤与应用的文章日渐增多。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80%以上)是某种疾病的多种用药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如金双平等[4]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比较了雷贝拉唑与兰索拉唑2种用药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济性。药物经济学在药事管理、新药研发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一些学者、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报销目录的制定、药品定价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1.2 文献数量。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关药物经济学的文献都能达到200~300篇,发表在2000年之前的数量相对较少,2000年以后文献数量逐年快速增长,评价研究文献的数量相对增加更多[5]。吴晶等对我国1994-2005年药物经济学文献进行了统计,1999年以前每年不到20篇,发展到2000年以后每年都在100篇以上,2005年接近180篇[6]。2005年以后,该类文献又进一步增多,几乎每年都超过200篇,本文对2005年以后的研究情况也作了初步统计,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2006年1月-2010年7月我国药物经济学文献数量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pharmacoeconomics literatures during Jan.2006-Jul.2010

2.1.3 作者单位分布。据李明晖等人介绍,国外的药物经济学样本文献研究多数由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学术机构、医药企业、政府部门、咨询公司等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第一作者单位的分布较分散,学术机构占48.40%,咨询公司占25.00%,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占14.36%,政府部门占6.91%,医药企业占5.32%[7]。而在我国,研究单位还较为单一,80%以上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都是医疗服务机构,学术机构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第二大阵营。近年来,研究单位单一的问题稍微有所改善,医疗服务机构所占比例相对减少,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所占比例增加较多,具体见表1。

表1 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文献第一作者单位分布Tab 1 Unit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author in pharmacoeconomics literatures in China

2.2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常用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最小成本分析法4种。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CBA)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方案(又称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和描述,并对货币化了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是将备选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临床指标来表示,进而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成本-效用分析法(Cost-utility Analysis,CUA)是将治疗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效用指标来描述,并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进而对治疗方案的经济性进行比较的方法,适用于临床结果指标不同的各种不同治疗药物之间的比较;最小成本分析法(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是指当2种备选方案的临床效果相同时采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比较何种药物治疗成本最小[8,9]。另外,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备选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评价研究综合了效果、效用以及效益之中的2种或3种产出指标,同时进行成本产出分析,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综合分析(Combined)[7]。

目前,国外的药物经济学研究采用的评价方法较多,其中以CUA为主(占32.98%),其次是CEA(占23.40%)、综合分析(占14.89%)、疾病成本分析(COI)和CBA(各占12.77%)、CMA(占3.19%)[7]。而国内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CEA为主,几乎占所有药物经济学文献的70%以上,其次应用较多的方法是CMA,具体分布见表2。

表2 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Tab 2 Application of pharmacoeconomic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a

2.3 学科教育情况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用治疗方案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经济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使患者以最少的费用支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应该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因此,药物经济学教育也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药物经济学学科的教学队伍与研究力量在逐步发展和壮大。

2008年,王施益等[10]对52所高等院校进行了药物经济学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6所(31%)提供药物经济学教育,3所(6%)明确表示准备开设药物经济学课程,其余33所(63%)暂无教学计划。在16所提供药物经济学教育的院校中,4所同时提供药物经济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9所只提供本科教育,3所只提供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几乎没有一所高校独立开设了药物经济学专业,一些医药类高校(约16.31%)是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各相关专业中开展教学,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这门课程。而开设了药物经济学课程的院校也并不是都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有些院校仅将其作为公共选修,或者专业选修,开设的课时大多都少于50课时(大于50课时说明该课程较重要)。

在药物经济学教材方面,现在本科教学采用较多的是陈洁主编的《药物经济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和孙利华主编的《药物经济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和孙利华主编的《药物经济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目前我国出版的主要药物经济学专著大约有12本左右,近期出版的主要是F.兰迪瓦根伯格[美]主编的《应用药物经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等。

3 讨论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世界诸多国家得到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其学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推行,医疗费用中的药费快速增长,药品的价格成为临床用药和病人选择用药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政府推进医疗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可以说,药物经济学在我国面临着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1 发展前景

文献报道以及本文的调研显示,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相关理论的研究与介绍有了较大的进步,其评价研究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药物经济学文献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相当大的增加和提高。由此,人们也发现药物经济学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用药方案评价,在临床药物与药学服务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还可以保证患者用药有效性的同时节省患者的药费开支,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药费增长的问题,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将更快地推动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无论从社会各界对药物经济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来看,还是从客观需求来看,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都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3.2 面临的挑战

随着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为药物开发、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其研究和学科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1)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治疗方案的评价研究方面,对药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多;(2)研究者单位过于单一,多数评价研究仅局限于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医药企业等机构较少,而且大部分由同一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单独完成,少部分由不同机构合作完成;(3)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应用CEA的最多,也有部分采用CMA,而使用COI、CUA、CBA的很少;(4)学科教育没有形成单独的教育体系,相关教材建设与药物经济学发展脱节,尚不能满足现阶段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发展对药物经济学人才的需求。

3.3 发展建议

为了使药物经济学在我国有长足发展,实现临床合理用药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还需进一步加强药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尽可能实现多单位合作研究,如使药物经济学了解较少的医师和药师,与进行药物经济学理论研究较多的高校学者合作,同时政府部门与医药企业也运用其号召力和有利资源积极参与评价研究,可以使药物经济学研究得到最优化。同时,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应多元化,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种类、研究条件以及研究目的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逐渐由CEA和CMA为主的研究方法向CUA和CBA过渡。另外,重视药物经济学教育,尽早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药物经济学发展的统一教育标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加强优质师资的培养、优秀教材的建设以及药学、医学本科教育中药物经济学教育的力度,也是促进我国药物经济学发展重要途径。

[1]陈 洁主编.药物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Pau1F,洪 盈.H2受体拮抗剂的药物经济学及其处方研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0,17(4):217.

[3]张 钧,郭震洲,王立强,等.药物经济学概述及在我国运用的几点设想[J].中国药房,1993,4(5):11.

[4]金双平,裴静波.雷贝拉唑与兰索拉唑2种用药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6):486.

[5]顾 海,蒙志莹.药物经济学在中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6,1:31.

[6]吴 晶,孙利华,刘国恩.中国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6:28.

[7]李明晖,李洪超,马爱霞.近期国内外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1:48.

[8]李昌煜,何小欣.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与实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7,6:20.

[9]谭志美.药物经济学研究在促进临床药学发展中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6):791.

[10]王施益,李洪超.对我国高校药物经济学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4:49.

猜你喜欢

经济学文献用药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简明经济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