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利用分布情况及其对馆藏建设的影响*

2011-05-12祝春晖

图书馆建设 2011年3期
关键词:类图书流通次数

祝春晖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405)

对馆藏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寻文献利用的规律,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读者对馆藏建设的认可程度,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馆藏建设工作的实际水平。本文以图书利用原始数据为基础,研究图书利用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分析读者阅读倾向及需求,以期为文献采访工作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合理化的建议。

1 样本数据的收集

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的图书利用情况,笔者抽取了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馆的全部流通数据和年度图书采访数据,按年份分别进行统计。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利用的数量分布情况。统计图书的流通次数和流通册数,从而掌握图书利用的集中与分散规律。②图书利用的学科分布情况。统计流通图书的学科专业分布情况,从而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偏好。③零借阅图书的分布情况。了解近几年新书入藏后一定时间内无人借阅的情况,为调整采访政策提供参考[1-2]。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我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流通日志中按年度导出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全部流通记录,根据研究需要抽取图书登录号、控制号、题名和责任者、索书号和价格等字段,对应工作日志增加该册图书的入藏时间和外借次数字段,按年份逐册统计出图书利用的相关汇总数据。

2.1 图书流通次数与图书数量分布规律

流通次数指各年内图书的外借次数,1册图书外借1次,无论借期长短均被视为利用了1次。对图书利用次数和数量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一定数量的图书对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读者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于潜在需求无法在管理系统中统计,因此不纳入统计范围。此次研究假设读者需求为借阅需求,以读者表现出来的需求(即借阅实际情况)表示读者的全部信息需求。

将各年流通数据按流通次数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汇总得出不同流通次数对应的图书数量,详见下页表1。

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0年我馆图书的流通次数绝大部分介于1~10次之间。由于流通次数高于10次的图书数量非常少,在流通图书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很分散,统计意义不大,所以不在统计表中单独列出。各年的最高流通次数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2007年的最高外借次数为38次,2009年为27次,2010年为18次。较低位次的流通次数基本都是连续排列的,如外借次数介于1~10次的每一个位次,每年均有数量不等的图书的外借次数连续分布在这一区间内。处于较高位次的流通次数分布通常是不连续的。

将流通次数从低到高按序排列后可以明显地看出,图书利用分布情况存在集中与分散的现象。处在较高位次的外借图书,由于同样的时间内借阅次数多、为更多读者所利用,相同数量的图书满足的读者需求就更多。为了说明这一现象,将4个年度的图书利用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分别折算出各年度满足20%、30%、50%和80%借阅需求最少需要多少图书,详细情况参见表2。

表2 2007—2010年满足相关需求所需的最少图书数量

表2的统计结果反映出,随着馆藏数量的增加,满足同样的借阅需求所需图书数量越来越多。馆藏数量越少,读者的借阅需求越集中,文献利用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就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在馆藏总量较少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供借阅的文献资源数量也少,加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需求本身又具有很多共性,读者的阅读焦点集中于少量的图书,因而这部分图书的利用次数就多。而随着馆藏数量的增加,读者更关注新增的文献资源,同时原来的阅读焦点依然会吸引部分读者借阅,读者的阅读需求会更加多样。

2.2 流通图书学科结构分析

通过统计发现,自2007年以来,虽然各年的图书外借数量各不相同,但外借图书在学科类别方面的分布却相当稳定,其分布趋势非常接近。表3及根据表3所绘制的分布趋势图(图1)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些特点。

表3 2007—2010年流通图书册次学科分布统计

2.2.1 读者阅读倾向呈现出稳定的规律

我馆2007—2010年图书流通历史(表1)反映出,虽然各年的图书外借册次总量呈波浪状起伏,但各年度图书流通册次在学科类别上的分布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各年的变化不大。分析各学科类别在当年流通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发现,学科比例分布曲线(图1)吻合度很高,显示出近几年外借图书的学科分布非常稳定,也反映出读者群整体阅读倾向非常稳定。其原因应该是学校的专业设置较为稳定,作为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专业读者数量虽有变化,但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使得各年均表现出稳定的读者借阅需求,这种稳定的需求规律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学校读者的阅读倾向和爱好。如果读者所处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阅读偏好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这对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和读者服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3]。

2.2.2 不同学科大类的图书流通量差别较大

在我馆中文图书各年的流通量统计中,社会科学类图书的流通量占所有图书全年流通量的80%以上,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流通量不足20%。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学科类别的图书借阅流通量相差很大。图书流通量可以分为4个区间,反映出4个差别较大的层级。位于第1区间的是I类,大约占图书流通总量的40%。位于第2区间的是H类和T类,分别占流通量的15%左右,两类共占30%左右;近4年的分布趋势图反映出,T类图书的流通量有起伏,但变化都不大,其中TP类图书的流通量占了绝大部分;而H类图书的流通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虽然每年增幅不大,但2010年与2007年相比已有近5%的增幅,是变化最大的一个类别,在整体趋势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对H类图书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图书馆应对H类图书的借阅需求变化加以适度关注。位于第3区间的是F、B、K、J、C、R、G和D 类,F 类图书的流通量约占8%,B、K、J类图书均占3%~5%,其余4类界于1%~3%之间,第3区间各类图书合计不超过总量的27%。位于第4区间的是其余的11个大类,每类的流通量均在总量的1%以下,合计的流通量仅占到总量的3%。其中,I、H和T类图书的流通量占了全年流通总量的70%。

2.3 图书利用情况对文献采访工作影响度的测量

文献采访工作历来强调文献信息资源对读者需求的保障程度,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关注读者的阅读需要,以是否为读者所用作为文献采选的首要标准。在影响文献采访政策的各项因素中,文献利用历史情况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忽视的因素。文献采访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但这种关注目前依然停留在经验层面。在学科文献的采选上,文献采访人员大多还是凭借题名、主题、作者、出版社这些信息对图书加以挑选。无论是学科馆藏的经费分配,还是图书种类的遴选,都没有做到过程严谨。尤其是在制订图书经费分配方案时,没有定量测算图书利用情况对文献采访工作的影响程度,也没有界定出这种影响要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视为合理。

简单地看,如果单纯分析某一时段图书利用对下一时段图书采购经费分配的影响,可以抽取1年内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图书利用习惯以册作为统计单位,经费计算时也同样以册为单位,分别统计1年内各学科大类图书的利用情况和下一年度同类图书的采购情况(如表4),比较两组数列分布的相关程度,从统计学的角度来测算其影响度。按统计学中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介于-1至1之间,其正负表示相关性质,其绝对值表示相关强度。如果结果为正数,表示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变化方向相同,一方增减,另一方也随之增减。如果结果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强[4]。

以我馆2008年图书利用数据和2009年图书采购数据为例(见表4) ,根据统计学公式测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 = 0.825 5。说明两组数据呈正相关关系,表示在一般情况下,某一类图书利用越多,下一年度的文献采购经费也越多。相关强度大于0.7,说明图书利用情况对文献采购有较大影响,但距离1还有一定距离,也表示出这种影响程度是有限的,至少反映出图书利用历史并不是文献采购时考虑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书是为了用的,从未利用过的文献固然代表采访失误,但又不能简单地以利用次数代表文献的入藏价值。我馆近几年外借图书学科类别的分布情况已经真实地反映出我校读者群的阅读特点和倾向。就图书利用的整体情况而言,专业图书的利用率低于非专业图书的利用率。这不是个别现象,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以学习实用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在就读的3年中有1年的时间要到企业实习,各学期有一定学时的实训课;专业教学内容也比较重视实操和实训课程,淡化对理论知识的追求;理论学习仅以够用为度,长期忽视对学生个人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没有借助图书馆完成学业的压力,缺乏利用专业文献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阅读以满足个人爱好、提升综合能力的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对专业图书的阅读较少。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面临着深造、求职的压力,学校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参与行业内的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所以专业图书中,英语和计算机类图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图书成为学生的主要专业信息需求,借阅量大。这反映出提高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功利性很强,着重短期目标的实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非专业图书的阅读中,文学类图书是多数学生的首选,可见文学类图书在丰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其他类图书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类图书几近借阅总量的半壁江山,而科普类、艺术类、政治类图书相对受到冷落,也反映出学生读者有过度追求闲适、娱乐的趋势。

表4 图书利用比例与下一年度图书采购经费分配比例对照表

可想而知,如果单纯地以利用率为评判标准,必然会导致文献采访机制的异化[5]。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对这一情况也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分配经费时并不简单地以利用次数作为经费分配的唯一依据,而是更多地考虑了学校的专业设置、各学科专业读者人数和校区分布等因素。但是同一学科大类下不同种类的图书利用次数却具有科学的参考价值和指引意义。尤其是对专业图书的利用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把样本数据细化至二级、三级甚至更细的类目,把专业核心课程与图书分类号对应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所得的统计结果更具科学性,也更有说服力。图书采访时应先根据馆藏建设方针分配专业图书和非专业图书的经费,再在同一类别中根据读者数量确定图书利用概率,制定复本量和借阅册次,使图书的品种和数量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同为专业图书,图书利用与采购经费之间的相关系数保持在0.95左右比较适宜。

3 图书利用情况分析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启示

3.1 使用价值会影响价值,但不决定价值。

一般情况下,图书利用次数越多表示图书的使用价值越高,但并不代表图书的价值越高。使用价值是文献采购的首选条件,其判定应通过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因为各学科专业文献的利用情况与知识老化程度密切相关。图书入藏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被利用,就是文献采访工作的失误。因此,零利用图书的比例应受到关注,应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同等条件下,图书馆要优先选择流通次数可能较高的图书,使同等数量的图书能够满足更多的借阅需求。判定哪些是借阅率高的图书对于文献采访人员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专业文献的选择,一直是文献采购的薄弱环节。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请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教师选书、组织现场购书、开展读者调查等,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就要求学科馆员深度参与到文献采购中,重视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在专业文献采购方面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负责确定专业文献订单,尽力做到所购买的每种文献都符合学科教学、科研的需要,使所购买的文献都能被充分地利用。

同样地,在藏书剔除时也要以图书利用历史为参考依据,把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剔除的藏书应是使用价值低甚至是完全丧失使用价值的文献。对专业文献的剔除尤其应该慎重,目前图书馆界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图书利用历史应作为确定图书是否被剔除的主要参考因素。

3.2 读者阅读倾向虽有规律,但可引导。

读者的阅读倾向虽然有较稳定的规律,但并非一成不变。个人的阅读兴趣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文献选择,它的形成受社会环境、读者自身的各种因素、阅读内容及人际关系等的影响。由于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使得其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获取和利用信息,尤其是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个信息宝库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为了改变大学生阅读率低,尤其是专业文献阅读率低的这一现状,图书馆也想了很多办法,如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编写导读书目、组织专业书评、开展各类培训等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技能。

虽然阅读是极富个性色彩的活动,但个人的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图书馆可以通过对读者所处环境的改造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承担起阅读教育的职能。除了继续做好各项阅读推广工作外,图书馆还可以在借阅机制上引导读者对专业图书的阅读,如专业图书借阅积分奖励计划、非专业图书在借阅数量和借阅时间上的适当限制等都可以引导读者的阅读倾向。但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应积极培育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校园文化,这需要学校的环境支持和教学内容的引导。

3.3 改变采访策略,以图书利用情况确定复本量。

文献采访指导思想中要同时体现对图书利用率和读者需求满足率的追求。有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不顾入藏图书的具体情况盲目选择复本量,也会造成图书的利用率低。笔者发现,一些利用率低的图书复本量不低,导致很多复本处于零利用状态。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在征订图书时就已经确定了复本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断供而导致需求量大的图书无法补齐复本情况,也能减少采访的人力投入,但却极易造成图书利用率低、经费使用效益低的后果。事实上,影响复本量的只有读者的借阅需求,而每种图书的借阅需求是难以准确估量的。如果一种图书不需要复本也能满足借阅需求,为什么还需要购买复本呢?征订图书时如果采取零复本策略,通过后续的各项业务工作和相关借阅机制对读者需求加以保障,应该也能达到较高的读者需求满足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图书利用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例如,各学科大类分别设置该类图书的最高复本量,征订图书时只对读者推荐的图书按该类图书的最高复本量配置,凡是采访人员自己选定的各类图书原则上只购进1本,图书入藏后再根据预约情况确定复本量,最高复本量不得超过本馆规定的该大类图书复本量的上限。为了避免图书缺货,预约时间应控制在入藏后较短的时间段内,如3个月。对于无人预约的图书,说明1本已经足够满足需求,无需再购买复本[6]。

[1]蔡迎春, 康 红. 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09(9):42-46.

[2]刘淑波, 胡文华. 新书书库实证利用调查研究及对策[J]. 图书情报知识, 2010(3):101-105.

[3]魏争光. 大学图书馆读者文献利用行为倾向分析[J].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8(3):38-41,45.

[4]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 统计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4.

[5]汪跃春, 胡 敏. 基于入藏图书实际利用的图书采购模型:以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19):52-55.

[6]吴志荣. 感悟“一个复本”:探究西方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J] .图书馆杂志, 2004(12):42-43,41.

猜你喜欢

类图书流通次数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依据“次数”求概率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