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

2011-04-16夏显力廖允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村域纯收入陕西省

李 阳,夏显力,廖允成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农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村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乔家君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相关梳理,总结了村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研究动向,指出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结构及其动态分化、村域经济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不同尺度村域经济模式的总结与比较等几个领域需要重点关注[1]。谢海军对辽宁省农村的面板数据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财政投入均会对地区农村经济增长产生影响[2]。韩正清、王斌等分别就农村金融发展与村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性的研究,得出了农村正规金融贷款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结论[3,4]。朱玉春对公共服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做了回归分析,认为农村基础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对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5]。张明阳分析了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水库总库容量、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六个因素对浙江省村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电气化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机械化水平的影响[6]。还有学者就农业劳动力配置、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村基础教育和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理论和实践分析,认为农村非农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效的财政支农资金都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由于地域环境条件的差异,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此,以陕西省为例,在对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取了影响陕西村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出了促进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1 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1.1 村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拉动下,在“一村一品,万村推进”工程和“农民增收七大工程”的强力推动下,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全面增长,劳务收入和政策性补贴贡献突出,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截止2009年底,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8元,比2008年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增速。粮食总产量达到1200.2万t,比2008年增长4.2%,连续第6年获得丰收;水果面积发展到101.13万hm2,比2008年增加8.27万hm2,总产量1150万t,比2008年增长7.8%;畜牧业、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全省基本形成了陕北以羊、薯、杂粮、果、大棚菜为主,陕南以瘦肉型猪、中药材、桑蚕、土特产、绿色食品为主,关中以果业、小麦、玉米、蔬菜、畜牧业、园林花卉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168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00个,一县一业建设县区11个,四区一带建设县区16个。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从业农户80多万户,从业人员200多万人,产业涉及粮、果、畜、菜、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

1.2 村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一村一品”成为村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近年来,陕西省围绕苹果、设施蔬菜、猕猴桃、枣、茶、蚕、药、菌、渔、猪、牛、羊、传统手工业等特色产业,确定了“一村一品”为村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力促进了陕西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截止2007年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村域经济正在经历转型,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偏弱。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下,陕西村域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具体表现为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以农业为主的收入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全省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村域经济总体实力仍然偏弱,发展差距仍呈拉大趋势。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看,2007年,陕西省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495元,2008年差距拉大到1625元,2009年进一步拉大为1715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36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84元,占53%以上,而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收入已占到60%以上。从贫困人口分布及数量看,陕西省有50个国定贫困县、27个省定贫困县,2008年底贫困人口373万,占全国贫困人口4007万的9.3%;全国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2%,陕西省为12%,高出全国近8个百分点。

(3)村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持续扩大。陕西南北狭长,地域差异明显。陕南大部分属于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秦巴山区,陕北属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革命老区,与地势平坦的关中地区相比,这两类地区村域经济发展都难以摆脱“先天性”缺陷;加上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后天性”差距,使得全省三大片区农村发展差距持续扩大。截止2009年底,最高的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2元,是最低的汉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而1999年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汉中市的1.67倍。从单个村域的比较看,村与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更为突出。2008年,省内经济最强村宝鸡市东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0元,是宝鸡市西部山区最穷村后排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余倍。

2 影响陕西村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

2.1 分析方法

目前在因素分析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相关分析法中的一种,主要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量化的度量,适合动态历程分析,对数据的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故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分析影响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样本数据列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态势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

(1)确定分析序列:参考数列X0和比较数列Xi。

(2)无量纲化处理:综合比较无量纲化各方法优劣,本文选取均值化法(见下式)对X0和Xi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求差序列Δ0i(k)、最大差Δ(max)和最小差Δ(min)。

(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ξ0i(k)即为灰色关联系数,Δ(min)为最小差值,Δ(max)为最大差值,Δ0i(k)为其他差值(包括最小差值和最大差值),ρ为分辨系数,多取0.1-0.5,本文取ρ=0.5。

(5)计算关联度。

其中,r0i即为比较数列i对于参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

(6)依关联度排序。对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大,说明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变化的态势越一致,即比较序列因素的变化对参考序列影响程度较大。

2.2 影响因子的选取

影响和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长期的历史原因,又有现实的资源禀赋条件,也与制度和体制有关。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区域特点,筛选出劳动力、农村基础教育、城乡结构、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通信工具持有量、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等8个因素,作为对村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①劳动力以乡村从业人员数量来表示,主要度量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②农村基础教育一般用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由于数据缺失,本文根据前人所作研究以乡村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来代替人均受教育年限,用以衡量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③城乡结构以城镇化率来衡量,以区域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并参考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数据;④考虑到本文研究对象为村域,且陕西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故以农业总产值来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⑤农村居民通信工具持有量鉴于统计数据的限制,选用本地电话用户来表示;⑥由于农村金融中对农村经

济影响较大的部分主要为贷款,故本文选择城乡居民贷款余额作为影响因子;⑦由于农业机械化是体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故本文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表示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⑧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村域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经济转型的前提,故本文选取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作为影响因子。由于提高农民收入是村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故本文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村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2.3 实证分析

2.3.1样本说明与数据获取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和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条件的差异,境内形成在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但发展很不平衡的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经济区域。故本文选择在陕南、陕北、关中三个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洋县、富县、周至作为研究对象。洋县地处秦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兼顾山区村落和市场村落的特点,是典型的旅游型经济发展模式。富县地处陕北鄂尔多斯盆地,苹果生产基地,同时又是石油三级储量区,勘探潜力巨大,属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周至地处关中,紧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西安市,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属典型的现代农业型经济发展模式。

2.3.2计量结果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表1的数据,取ρ=0.5,得到灰色关联度系数(表2)。

表1 影响洋县、富县、周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因素数值表

表2 洋县、富县、周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经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

2.3.3结果分析

(1)从洋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影响村域经济诸因素的关联度排序来看,关系最紧密的是城乡居民贷款余额,其后依次是城镇化率、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最后是本地电话用户、农业总产值、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

这说明正规金融贷款是影响洋县村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增加有效支农资金投入,是促进洋县村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发展劳务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促进洋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洋县村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对洋县村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这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洋县农村基本建设投资过于疲软。

(2)从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影响村域经济诸因素的关联度来看,排序第一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城镇化率,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再次是本地电话用户数、城乡居民储蓄贷款余额,最后是乡村从业人员人数、农业总产值、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

这说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仅扩大了全县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且有助于扩大城镇内需,进一步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释放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并有力促进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此外,农村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与富县村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反映了富县力抓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已经发挥了成效,农村基础教育对村域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本地电话用户数、农村金融对资源型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从周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影响村域经济诸因素的关联度来看,排序第一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农业总产值,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城乡居民贷款余额,再次是城镇化率、本地电话用户、农村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最后是乡村从业人员数、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

周至村域经济发展与农业总产值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是周至县的现代农业比较发达,农业产业的高端化、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成为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同时,研究结论也进一步表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也是加快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但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村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不显著,这和洋县、富县的结果趋于一致。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由于地域环境条件的差异,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7]。但就陕西而言,城乡居民贷款余额、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是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机总动力、电话用户、农村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4个因素对陕西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区域上呈现明显差异。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对陕西村域经济发展影响最不显著。这是因为县域财政收入用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总量不足且大量外流,其中大部分投资仅靠县、乡、村和农民筹措,造成了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乏力和低效[8]。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以县域金融机构为依托,通过贷款政策引导支农信贷的投放,并对信贷资金进行地区间调剂;二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增加支农资金投入;三是成立县域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建设农信社接入大额支付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农村地区征信系统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2 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步伐,引导农民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步伐。①加强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指导县域城镇化科学发展。②统筹城镇建设用地,扩大城镇发展空间。③深化投融资和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县域城镇建设力度。④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⑤大力支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9]。⑥加快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异地搬迁,引导新办企业进入城镇,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3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主要措施是: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机化资金投入、农机科研、农机服务、农机生产企业的广泛参与给予保证[10]。②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购置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适当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和实施范围,并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给予扩大补贴。③培育发展农机服务市场,扶持发展专业的农机服务公司,定期进行农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同时组织农技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

3.4 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主要措施是: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增加支农投资中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增加农业科研投入。②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内带动-区外辐射”的示范推广格局。

3.5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①要扭转村域经济发展中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投入的传统观念,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视作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开放程度和学习主动性。②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基金,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农民创业。③围绕农业现代化和进城务工农民工的职业需求,定期定点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④以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建立农村人才市场,并联合人才市场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向农村发布用人信息。

3.6 加大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消除村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效应”

主要措施是:①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使用和监督制度,依靠立法,确保市级以上农村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到位率。②统一资金来源渠道,明确部门分工,避免重复投资和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③放活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市场,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④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对水、电、路等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建设采用政府投资为主,私人投资为辅,对电信、煤气等部分准公共物品投资采取市场供给为主的方式。

[1] 乔家君.村域经济研究的国际进展[J].人文地理,2010(2):24-30.

[2] 谢海军,翟印礼.农村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7):90-92.

[3] 韩正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9(4):86-90.

[4] 王斌,杜英娜,于树会等.河北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304-306.

[5] 朱玉春,唐娟丽.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9(5):197-200.

[6] 张明阳,谢志仁等.浙江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科版),2004,27(2):103-106.

[7] 朱玉春,黄增健.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99-3000,3022.

[8] 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9] 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ebabb3a 580216fc700afd39.html,2009-03-27/2010-11-22.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go.cn/zwgk/2006-09/05/content_378438.htm,2006-08-28/2010-11-22.

猜你喜欢

村域纯收入陕西省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村域尺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立足村域资源
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