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环境友好型评价——以河南省长葛市为例

2011-04-16李继明袁天佑曹金华范业宽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长葛市环境友好土地利用

李继明,袁天佑,曹金华,范业宽

(1.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郑州450002;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特殊属性,如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位置的固定性等,使土地资源在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1,2]。对于有限的土地利用,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有很大的局限性,忽略了空间生态环境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急需一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的研究,从不同出发点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模式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众多探索研究,并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3-7]。但是目前还缺少从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3个方面相结合、体现统筹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与环境良好之间辩证关系及其结合的评价原理、指标体系和方法。而我国对“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的时间也比较短,研究的数量不多,基本上都是定性的叙述性研究[8,9],尤其是针对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经济功能单元的县域尺度的实证研究还尚未出现,急需对该尺度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进行评价。

本文以县域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为目标,以河南省典型的县域—长葛市(县级)为实例,就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友好度测算方法进行探讨,期望促进实现土地利用从“环境不友好”向“环境友好”的根本转变,为建立县域“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体系、进一步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保障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1.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国内外就“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具体概念还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结合一些学者[8,9,11]对相关概念的描述,笔者认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是一种不产生负外部性或者现有条件下负外部性最小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土地利用模式。

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取对生态环境友善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措施,达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传统技术、管理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对区域内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享,以及这种和谐共享的可持续性,其中包括土地制度、方针、政策、使用者素质等人文环境与土地数量、质量、使用条件、产出效益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及土地利用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等,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可持续利用。

1.2 县级“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与以往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目标基本一致,都要求最终达到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永久性或可持续性的利用。因此,借鉴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7,8],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①生态环境友好型;②经济可行性;③社会接受性。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和利用模式的建立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在分析影响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因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1,6,8,10-13],依据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内涵,根据县域土地利用的特性,并充分考虑具体指标特征,构建了由目标层、评价准则层、因子层和元指标层等多层次的县级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表1)。

表1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及数据获取方式

1.3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方法

在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常还需要将所有指标有机地综合起来,从而得到一个综合性指数,以便把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零星、分散的单项信息融合在一起,对整个县域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得出整体性的评价和认识。为此,这里结合前人的研究[5],提出一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友好因素[14],提出改进的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模式。

(1)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即通过消除量纲的影响,使各指标值间具有同等效用,不同指标给予不同权重,最后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值:

式中:Xi为综合评价值,U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分值;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值确定的方法有: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层次分析法等。综合指数方法是逐个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这3个方面的单项指标(包括复合指标),侧重于对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变化过程的评价。但是综合指数法具有不易揭露具体存在的问题。

(2)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4]。尽管综合指数法可以得到有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的总体概况,但是掩盖了某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了找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障碍因子,我们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即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是分别逐个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等各个评价指标,即对反映评价对象的单项指标(包括复合指标)分别进行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评价它们是否满足友好性要求,这3个方面的任何一个若是不友好的,则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非友好性的。

1.4 县级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度分级

目前,国内外对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分级系统和分级标准尚未作过专门的探讨和研究。对此,根据事物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借鉴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思想,同时结合前人在土地方面的研究成果[15,16],最后通过咨询专家,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划分为不环境友好、临界环境友好、基本环境友好和全面环境友好4个阶段(表2)。

表2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等级标准及含义

2 长葛市土地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实例

2.1 研究区域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东经113°34'-114°08',北纬34°09'-34°20',属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北与新郑市相接,南与许昌县相邻,西与禹州市相连,东北与尉氏县接壤,东南与鄢陵县毗邻(图1)。

图1 长葛市地理位置图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数据源,采用2000~2009年的统计年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监测数据、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根据已构建的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长葛市的实际情况,对县级土地资源友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所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即进行指标筛选,然后根据数据获得的情况,进一步建立长葛市具体的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专家打分

表3 2000-2009年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

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指标计算结果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综合指数,最终得出长葛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利用的水平(表4)。

表4 2000~2009年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结果

从单项指标上分析(表4):生态友好性指标方面,除了2000年和2001年为临界友好阶段,其他各年都处在基本友好阶段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在经济可行性指标方面,整体情况都比较好,除2000年处在临界友好阶段,其他各年都处在基本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在社会可行性指标方面,2000—2009年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阶段,从不友好阶段一直过渡到了基本友好阶段,直至高度友好阶段。具体而言,2000—2003年为不友好阶段,2004年为临界友好阶段,2005—2006年为基本友好阶段,2007—2009年为高度友好阶段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在2000—2009年这10年间,长葛市的土地利用状况2000年属于不友好阶段,2001—2002年属于临界友好阶段,2003—2009年属于基本友好阶段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具体评价结果是:生态友好性评价结果较好,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是:土地生态系统遭到轻微破坏,土地质量下降,耕地产出能力主要依靠高投入、先进科学技术和农田设施建设维持,人均耕地锐减,今后应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土地的合理整顿;经济可行性评价结果较好,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是:农业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人均粮食主要依靠先进农业科技技术来提高,应采取土地系统环境的改善的相应措施;社会可行性评价结果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是:整体上县域国民素质和城市化率还很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县域尺度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的原理、指标体系及方法,采用综合评价和单指标评价相结合的定量计算方法,并以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评价为实例,重点阐述了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1)在探讨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友好型、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一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特性,建立了县域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4个等级及标准,并确定了各等级的基本含义。

(2)河南长葛市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实践表明,生态环境友好型、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方面都相对较好,整体来讲,在2000—2009年这10年间,长葛市的土地利用状况2000年属于不友好阶段,2001—2002年属于临界友好阶段,2003—2009年属于基本友好阶段,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土地利用仍然存在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应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环境治理工作,提高人们保护土地的意识。

[1] 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评价和规划实践系列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999.

[2] 马克伟,张巧玲.土地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5-17.

[3] 刘彦琴,郝晋珉.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状态评价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6):410-413.

[4] 王静,濮励杰,张凤荣,等.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江苏锡山为例[J].资源科学,2003,25(5):40-45.

[5]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45-48.

[6] 钱海滨,薛永森,田彦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4-19.

[7] 张凤荣,王静,陈百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5-58.

[8] 毛德华,陈秋林,汪子一.关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1):75-78.

[9] 刘贵芬,刁承泰.江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62-64.

[10]张坤明,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54-59.

[11]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04-214.

[12]顾时贵,陈源泉,高旺盛.河北省太行山区县域生态资产评价与开发利用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73-176,181.

[13]李静,宋戈,王秀峰,等.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价值损益分析-以建三江垦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201-203.

[14]冯健.苏南大型集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02 ,24(5):39-45.

[15]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4):35-38,47.

[16]单胜道,黄祖辉.农业现代化模糊综合定级法研究——以浙江省新昌县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0(6):1-5.

猜你喜欢

长葛市环境友好土地利用
河南省长葛市获丰巢础加工厂
长葛市第九届素质教育手抄报活动 圆满完成
长葛市
河南许昌长葛市佛耳岗汉墓出土文物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