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伐他汀致皮疹一例

2011-04-13赵淑清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年1期
关键词:普伐他汀药疹还原酶

李 坚,赵淑清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0岁,因脑桥梗死在我科住院治疗。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右颈内动脉起始段1.0 cm×0.18 cm低回声斑块,右椎动脉狭窄(内径0.18 cm)。血总胆固醇5.17 mmol/L,甘油三酯2.6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1 mmol/L,合并高脂血症。口服普伐他汀20 mg,1次/d。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普伐他汀20 mg,1次/d,病情稳定。复查血脂、肝肾功、心肌酶谱均在正常范围。半年后发现右腰部及双下肢瘙痒,并出现白色小水疱,抓破后流出少量清亮液体,皮损固定,腹部皮肤有时发作性刺痛,当时未诊治。于2个月时门诊复诊时告知医生。体检见右腰部及双下肢散在白色小水疱,直径约1 mm,周围无红肿等异常,无压痛。停用普伐他汀,改用普罗布考500 mg,2次/d,继续服阿司匹林,患者不愿服抗过敏药。皮疹逐渐消退,瘙痒及刺痛逐渐减轻。2个月后皮疹完全消失,之后随诊1年患者无异常。

2 讨论

本例患者多年未做体检,否认药物不良反应史。因脑梗死入院后,检查发现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应用阿司匹林及普伐他汀治疗。半年后发现固定皮疹并持续存在,询问生活环境、饮食情况无特殊变化,考虑药疹可能。阿司匹林及普伐他汀均可出现皮肤损害,暂时难以判断何种药物引起,因替换阿司匹林的药物氯吡格雷价格使患者难以承受,故先停用普伐他汀,观察变化。结果皮疹自行好转,且未再复发,可以确认为普伐他汀所致。

药疹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但药物引起皮肤损害的确切机制大多不明。普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他汀类药物目前已作为诊疗规范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普伐他汀可引起湿疹性皮疹[1]、苔藓样疹[2]、牛皮癣状疹[3],本病例在服药半年之后发生皮疹,并伴皮肤感觉异常,提示应长时间观察该药的不良反应。

[1] Krasovec M,Elsner P,Burg G.Generalized eczematous skin rash possibly due to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J].Dermatology,1993,186:248-252.

[2] Pua VS,Scolyer RA,Bametson RS.Pravastatin-induced lichenoid drug eruption[J].Australas J Dermatol,2006,47:57-59.

[3] Yamamoto M,Ikeda M,Kodama H,et al.Transition of psoriasiform drag eruption to psoriasis de nove evidenced by histopathology[J].J Dermatol,2008,35:732-736.

猜你喜欢

普伐他汀药疹还原酶
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普伐他汀对子痫前期预防及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普伐他汀钠肠溶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普伐他汀在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22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皮损处理临床回顾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发酵液中酮基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构建
普伐他汀药代动力学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羰基还原酶不对称还原®-6-氰基-5-羟基-3-羰基己酸叔丁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