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用药导致严重皮疹一例

2011-04-13赵志刚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年1期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过敏史皮疹

陈 丽,赵志刚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0岁。既往体健,无过敏史,无其他病史。患者主因发热(体温38.5℃),无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自行服用下列药物:①日夜百服咛日片1片;②泰诺片1片;③泰诺林1片。几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约48 h后,下巴、眼睛周边出现红色皮疹,疹子似蚊虫叮咬,随后皮疹发展到全身并伴有瘙痒,以大腿、上臂内侧和腹部最为严重,红色皮疹融合成片状,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患者自行购买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片,口服5 mg(1片),1次/d。用3 d后皮疹未得到明显好转,随即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开具西药炉甘石洗剂外擦,中成药皮肤病血毒丸、龙血竭胶囊、四妙丸等药物口服,大约1周后皮疹全部消退。

2 讨论

本例患者无药物过敏史,无慢性病史。由于发热服用上述含同一成分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过大,造成严重皮疹,且以往文献中有类似报道[1-2]。因此,可确定患者发生的严重皮疹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相关。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3]。国内外许多用于治疗感冒的复方非处方药中都含有本品。虽然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较低,但使用不当也可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肝脏的毒性反应。

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控制对乙酰氨基酚的服用剂量是关键。成人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方法:口服0.3 ~0.6 g/次,0.6 ~1.8 g/d。1 d剂量不宜超过2 g,否则就可能引起肝损害。用此药治疗发烧时,一般疗程不应超过3 d;用来止痛时,疗程不宜超过10 d。需长期服用此药的慢性疼痛患者,应在服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果出现了肝损害,患者必须及时换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保肝治疗。小儿常用量口服,应按照其体重或体表面积(成人约1.5 m2)精确计算用量:每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或按体表面积1 d 1.5 g/m2,分次服用,每4~6小时1次;12岁以下的小儿每24小时不超过5次量,疗程不宜超过5 d。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一般每天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应适当减少。另外,由于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因此,孕妇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果一定要用,则应在服药后的3个月内监测胎儿情况,以免发生意外。

总之,无论是治疗还是意外引起的过量用药,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都值得关注。有必要加强公众用药的宣教工作,加强此类药物的有效管理,降低用药风险。

[1] 秦剑.对乙酰氨基酚引起重型药疹1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11.

[2] 马亚范,任常军.对乙酰氨基酚致双眼角固定型药疹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9):1308.

猜你喜欢

对乙酰氨基酚过敏史皮疹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北化大生物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沉默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蓑衣莲酮硫酸酯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探讨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