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山西民俗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2011-04-12范文明范红梅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山西

□范文明,范红梅

(1.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2.洪洞一中,山西 洪洞 041600)

民俗文化是民众群体集体创造,共同享用,自行流传的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蕴含着先天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因为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不同,所以各地的民俗文化及其道德教育价值也存在差异。本文拟初步探讨山西民俗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希望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热爱之情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爱国言行。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土地、河山和一切资源;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保卫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关心祖国建设,努力为国家作贡献。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重要人物纪念日;旅游寻根;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1.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山西传统节日活动中,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有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及地方受崇拜人物的纪念、追忆活动。如端午节食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寒食节吃“子推”、燕燕,是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凭吊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是因为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体现了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第一关庙凭吊关公,是因他忠诚,信义,仁智,勇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山西节日活动,凝结着浓浓的乡情厚意,不仅使本土的山西人年复一年地欢度庆祝,也使海外山西人不辞辛苦,回乡与家人团聚。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活动会激发海内外山西人思乡、爱乡之情,进而升华为爱国、护国之行。

2.旅游寻根。山西是中华根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独特的根祖文化。该旅游区以中华史前三圣尧舜禹建都立业的活动遗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为主线;以中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洪洞大槐树,在东南亚等华人积聚地有广泛影响的关公故里,以及陶寺遗址、丁村文化等众多人类早期著名文化遗址等为主要内容。作为山西人,当了解这段历史,身临其境时,强烈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有一种民族归属和认同感。基于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会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人到山西旅游,能知宗明祖,增强人们的寻根意识,形成民族认同,从而晓民族大义,激发爱乡爱国之情,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如在亿万海内外古槐后裔心中,洪洞大槐树,被奉为“图腾”,被当作“家”,被称为“根”,被视为神圣的故乡。辛亥革命时期,洪洞因为大槐树免去了卢永祥部的抢掠,民国初孙丕康的《游洪洞古大槐树处有感》一诗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辛亥义师赴晋南,朔方士卒念家山。秋毫不犯安如故,罗拜邮亭尽解颜。”而今古槐后裔已遍布全国,及至异国他乡。他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情系槐乡,故土难望,常有怀着对先祖的敬慕之情的回乡寻根者及写信寻根者,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对每一个寻根祭祖的人来说,不啻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道德品质教育

1.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也是民俗文化的首要道德资源。在山西节日喜庆活动中,这种道德观念随处可见。春节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拜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磕头之礼,长辈受礼之后,说些吉利勉励的话,再给“压岁钱”和“喜果”,护持小孩健康成长。过了初二,亲戚互拜,侄儿拜姑姑,外甥拜舅舅,女婿拜丈人,还有拜干亲。可以说,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疼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改善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同样春节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年年轮回,代代传承,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有团结家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在饮食礼仪方面,平常在家吃饭,为示尊重,晚辈要给长辈盛饭,且第一碗要先给年长者,端饭菜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晚辈干活回来后,长辈也端饭以示关怀。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尊老爱幼的俗语和谚语更多,“一辈传一辈,谁也不吃亏”,“爹敬爷爷儿孝父,敬祖宗为的是教子孙”,“要知父母恩,直等怀里抱子孙”,“早纳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明雪暗雨,老娘爱女”,“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这些谚语如春风一样,感染着我们,打动我们纯洁的心灵。

2.勤俭节约。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偏少,气候干燥,山地多植被少,贫地多而沃土少,自然灾害频繁,在此贫穷艰难条件下,民众在生产劳动,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山西民俗的首要特色——崇尚节俭。山西人崇尚节俭的习俗在地方志和《村规民约》中多有记载,“民俭俗淳”、“习尚俭素”、“其民勤俭”、“俗尚俭约”等字句,比比皆是。对于粮食,尤倡节俭,抛撒粟粒,长辈会训斥,挥霍粮食,乡人会斥之为“作孽”。吕梁人常说:“一顿省一撮,三顿省一合;一天省一把,三年过来买匹马”。当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便启蒙以“庶饥遇荒有备”的教育,人们以勤劳勇敢、讲义气、重信用、诚实待人为荣,视游手好闲、挥霍浪费、弄虚作假、懦弱无能为耻,日未出便做,日落尚不肯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仍然要把辛勤劳动作为日常习俗而传承,把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发扬。

3.诚实守信。晋商在明清时期雄踞国内三大商帮之首,驰骋商界500余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可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相媲美。晋商创造如此辉煌的主要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诚信经营。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晋商的辉煌。晋商所到之处,以关公为偶像,尊为财神,到处建关帝庙。晋商之所以百倍信崇关云长,均在于“信”、“义”二字。希望以其信义教育同行,以其武功希冀保卫自己的商业利润。在经营活动中,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绝不缺斤短两,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并总结出许多商谚:“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生意没有回头客,东家伙计都挨饿”;“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秤平、斗满、尺满足”。可以说,诚信是山西人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不管做人还是做事。

三、家庭美德教育

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父母及家人就开始对他进行引导,诸如待人处世,勤俭持家,自强自立等,其民俗传承的方式主要是“身教”,父母或长辈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幼者;“言教”,通过口头语言,诸如讲故事,唱歌谣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进行教育。正如民间所言,“成龙变蛙,全在爹妈”,“小姑不贤婆婆错,儿子不正父之过”,“为老不正,教坏子孙”。山西家族民俗中有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家规、家法、家礼、家教等,涉及孝亲、悌弟、持家、理财等方面,此对每个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家庭要和睦,必须上慈下孝、兄弟和睦、夫妻恩爱。民间很多生动的谚语对和睦相处作了概括和总结,如“父慈子孝顺气丸,兄宽弟忍合家欢”,“家要义,哥哥让兄弟”,“哥哥咋的走,弟弟咋的扭”,“三兄四弟一条心,家中泥土变成金”,“夫妻和,全家乐;夫妻吵,全家跑”,“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都有相处的习俗,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规家法。如“家庭和不和,关键在婆婆”,“婆媳和,全家乐”,“婆婆有德媳妇贤”,“比你大,比你小,嫁给你哥得叫嫂”,“村中有个好嫂嫂,满街姑娘都学好”,“妯娌好,烦恼少”,“妯娌和,兄弟亲,妯娌不好家必分”。

不少家训是家教的活教材。如清代万泉县(今万荣县)西景村教员王赐琏撰写的《训子歌》。受时代局限,不免掺杂着封建思想的糟粕,然而其中的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戒偷戒赌,待人宽厚等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当地广为流传,许多家长皆传抄诵读,以教育子女,成为当地的口碑文学。“孝顺父母根本固,敬爱兄弟手足全。教子须从幼时起,劝妻全在新几年。叔伯是父亲同胞,姐妹与你气相连。 家庭和睦多祥端,休学乖忤生忌嫌。乡党邻里护身符,有事相帮受称赞。穷要干净富要宽,干净更比宽展难。再穷都莫胡偷盗,大小是贼把嘴钳。想钱休入赌博场,赌博场里丧家缘。饱时莫把饥时忘,丰年还记有荒年。强徒匪人莫交往,谨防发案受牵连。亲戚朋友不可少,胡结乱交枉费钱。千万莫带行利帐,压穷多少假富汉。背后莫论人是非,安知自己见不偏。 戒轻浮,慎语言,说话做事把理占。平素日子戒奢侈,要饱还是家常饭。穿衣勿须讲时兴,不热不冷便是仙。一切坏事莫沾染,入井恐寻出路难。正当使费莫缩后,千万不可胡花钱。买卖不必多争竞,随行就市少耍悭。”

四、文明礼貌教育

1.语言美。节日喜庆活动,是非常隆重的,它要求每个人都来营造喜庆、吉祥的气氛。因此,发挥节日喜庆活动的文化资源优势,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文明教育。春节,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吉星高照”等吉祥的话语,给长者拜年或祝寿时,要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福寿安康”等祝福语,这些嘉言懿语,配以节日的特殊的喜庆气氛,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语言美。

2.行为美。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和社交中的礼仪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如有客到家,要热情款待。讲究“茶七饭八酒十分”,意思是给客人斟茶,茶水不能倒满杯,杯满易洒,视为对客不敬。同样,盛饭八成即可。而斟酒必须满杯,否则视为不敬。客来敬茶,一定要洗刷茶具,沏新茶,既卫生又礼貌。忌讳在客人面前说饭不够吃,这被视为变相逐客令。吃饭时有很多忌讳,饭前饭后忌敲碗筷,有“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的谚语;不能剩饭菜,多吃多盛,少吃少盛;忌急饮猛食,这符合饮食卫生;忌喝水带响,发出“吱——吱——”的响声,民间视为不礼貌行为;忌过饱打嗝,俗话说“饭吃八分饱”,过饱打嗝视为不礼貌行为,易引发胃痛;忌囫囵吞食,狼吞虎咽视为不雅,俗话说“像饿狼似的”。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忌戴手套与人握手,戴口罩与人谈话;对别人不能称其绰号,否则视为不敬,忌在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揭其短处。这些礼仪无疑能规范青少年的文明行为,促进青少年的行为美。

五、生态环境伦理教育

先辈们在与自然环境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自然环境保护观念,而这朴素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又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而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具体表现为善待动物、保护植物、维护环境和谐等。

人们长期于自然环境中生活发展,逐渐形成了对动植物的认识和看法,且赋予他们一定的象征意义,并通过崇拜、感恩、图案工艺等一系列民俗形式表现出对动物的道德关怀,植物的尊重和保护。动物类:蛇,民间称“小龙”,与多子多福相联系,年节时用白面蒸制蛇,叫蛇盘盘,口中含一枚铜钱,象征富贵,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谚;喜鹊,民间认为是报喜鸟,有“早报喜,晚报财,晌午报客来”之谚,有“喜鹊报喜”,“喜鹊登梅”等图案工艺;蝙蝠,“蝠”同福,吉祥图案中常见的有“双福临门”,“五福捧寿”等;狮、虎,镇宅瑞兽,晋北农户家中多挂虎像,称为镇宅虎;鹿,谐音“禄”;猴,“猴”同“侯”谐音,表“封侯晋爵”,“辈辈封侯”;象,吉祥瑞兽,与花瓶组合,意为“太平有象”。植物类:松柏,象征长久、长寿;桃,桃树、桃枝、桃木可避邪,桃果表长寿,为老人祝寿,要蒸制面桃;柳,象征有雨,农业丰收。

在山西,几乎是有山便有庙,庙高便有林,所以植被极好,在蒲县东岳庙的山门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砍吾树木吾不语,伤汝性命汝难逃。这副对联挂在山门上几百年,大概属和尚为保护山林立的篇言,而百姓已将这篇言化作一种道德或行为准则。

种树育林是山西民间的传统习俗和美俗,民众依据自然条件和自己喜好种植,逐渐形成特色种植区。在吕梁、晋中、忻州地区,农家种植枣树较多,红枣在吕梁日生活中被当作访亲问友的必备礼品,求神拜佛的贡品;清徐的葡萄,汾阳的核桃;在晋东南地区,柿树、山楂树、桑树散落村野;临汾市被称为“花果城”,成熟季节随处可见果子;在运城地区,果树柿树居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有关植树的很多民谚。说明植树重要性的民谚有“沿河树连树,河堤分外固”,“荒山造了林,拔了灾害根”,“沙滩造了林,沙窝变黄金”,“山川栽满树,等于修水库”,“一棵松树一把伞,一棵柳树一眼泉”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春栽杨柳夏栽桑,正月种松好时光”,“三九四九沿河插柳”,“养猪先抓母,植树先育圃”,“沙土枣树黄土柳,百棵能活九十九”,“栽树没窍,深埋实捣”等表明栽树的季节和规律。

总之,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大众化的行为模式,让民众参与,通过民众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自发地、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应该研究这一资源的道德教育价值,并发挥其优势,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如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旅游寻根等形式激发民众爱家乡爱国之情,形成民族认同感;运用节日活动、生活礼仪及谚语进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品质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子女要做到语言美及行为美,要孝顺父母、兄弟和睦、夫妻恩爱;通过崇拜、感恩、图案工艺等一系列民俗形式表现出对动物的道德关怀,植物的尊重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汉斌,杨文军.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民风民俗中加深民族认同感[J].延安大学学报,2004,(6).

[2]朱如虎,林长春,马元柱.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3]张青.山西洪洞大槐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4]白占全.吕梁民俗[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5]刘振华.借鉴晋商诚信经验,着力建设信用山西[N].山西日报,2003-06-24.

[6]张余,曹振武.中华民俗大系·山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7]路成文,祁凤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C].太原: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

[8]孙秀华.民俗在环境保护中的有效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打赢“双减双抢”攻坚战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山西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7万公顷(550万亩)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