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的角色

2011-04-12郭立婷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科学

□郭立婷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人文精神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人类的任何活动中,个体或团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都会得以彰显进而影响甚至左右活动的进程和目标,与此同时,个体的人文精神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在以人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更应以教育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来促进教育的完美诠释,使学生用人文情怀包容知识的内核,用人文素质升华能力的表达,这是教育的义务、学生的权利、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理、工、农、医等科技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日益缺失,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角色日渐黯淡。

一、专业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的因与果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基础,人文知识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深深地融合和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样在专业教育这出重头戏中,人文精神应是一个重要的潜在角色。只有焕发出人文光彩的专业教育,才能使大学生不仅具有专而精的专业素质,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双指向”却使我们离初衷愈来愈远。

(一)专业教育的过程指向考试,使学生远离了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直接指向解题和考试,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忽视了把知识承载的大量有益信息传递给学生。如许多教师采取“两点一线”式的授课方式,即在上课时首先把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的系统讲解上,然后配之以大量的习题获得反馈,如此反复。这些教师对学科的背景资料、学科的前沿发展、学科创造人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学科的应用领域等介绍甚少,更没有把自己对学科知识的全方位体察和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同学生充分交流。这样的专业教育只是让学生变成解题的“机器”,对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不能有整体把握和全面体验,在他们的心目中,知识是冷冰冰、不温暖的;是没有感情色彩的;是和自己的成长成熟不太相关的;是和人类的未来命运相距遥远的。这导致了专业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逐渐弱化,人文传统日益缺失,最终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时代的进展一无所知,对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而只会鼻子前面的那一点专门知识。在这种情形下,人文精神这个角色重新回归专业教育舞台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将促使专业教育走出那种狭窄的模式,重拾应有之义,把知识的多个侧面五彩斑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捕捉到每一个人的呼吸。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之树将不再只有光秃秃的树干,而是枝繁叶茂、满目苍翠,能献给人间无尽的清新和绿意。

(二)专业教育的目的指向功利,使学生遗弃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就曾经说过: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则这种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是功利的推动力,从国家来说,用科学来发展经济,振兴民族;从企事业单位来说,通过搞科研开发来体现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从个人来说,用科研成果来体现个人价值,获得利润,提高社会地位。但由于这种力量指向一个既定的目标,其视野范围必然是狭窄的,常常只热衷于一些能立竿见影的研究,并日益养成急功近利的情绪,从而丢掉了探索未知和追求完美的科学品质。大学中的专业教育直接指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定位,同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报效国家的愿望息息相关,教师和学生必然会在此功利目标的指引下进行教和学,再加之我国现代化过程的逐步展开,专业教育愈发把目光紧紧聚焦在功利上,而把求真、求美这些可贵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培养丢在了脑后。久而久之,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只学会了一点热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打好理论基础,不能有一个好的人文素质,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更多的跟上技术发展的主观条件。只有使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才能使学生在求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道路上眼光放得更长远,步子迈得更稳健;才能使学生把高深的知识、杰出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谐融汇在一起,流淌在血液里,浓缩在人格里,绽放在行为里,成为引导时代潮流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人。

二、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专业教育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觉地对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探究的过程,所以研究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的角色其实质是要搞清楚在专业教育这一微观的科学活动中蕴含着怎样的人文精神。只有明了了这一点,教师才能自然、巧妙、适宜地还原专业教育的人文本色。

我们通常认为,科技专业教育是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同科学技术一样,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其答案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哲学、艺术、伦理道德、语言等等,不一而足,它们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因而其成果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并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显而易见,二者的特性是截然不同的,但从一切社会活动起因于人也必然归宿于人的观点出发,二者又是相通的,无论是科学的探索还是人文的研究,它们都是人类自己的活动。科技专业教育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展开,人文精神和人文因素必然贯穿这一科学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一)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生命基因

从古至今,人类之所以进行着不屈不挠的科学攀登并取得了无数造福千秋万代的发明创造,这要归功于两大生命基因,而这两大基因都是蕴藏在我们人类内心深处最为宝贵的人文精神:首先,第一生命基因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心,它促使我们急切地想去窥知万事万物的个中奥秘,撩起自然世界的神秘面纱,去探究清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原始人为了求得生存,用一颗好奇心去了解他们所感知到的日月星辰,四季轮回和身边的一草一木;牙牙学语的孩子对奇妙的世界提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在专业教育中,强烈的好奇心更是一把打开未知之门的钥匙,从知识中获得一点启发;教师给予一丝点拨,就能激起学生无尽的思考和遐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考不逊于牛顿疑惑苹果落地;这种遐想不啻于克里克对生命秘密的无限向往和狂热。学生内心淳朴的好奇心,是专业教育的生命基因,它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真诚探索,成为教师和学生研究学问、进行创造的不竭动力。

其次,第二生命基因是好奇心的孪生姐妹—爱美之心。众所周知,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是人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抹亮色,它能使干枯的心灵变得饱满,使单调的生活五彩斑斓,正如文学大师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诚然,自然界的万紫千红、山清水秀、晨晖夕阳是让我们心旷神怡的,但美更存在于科学的探索和表达中,布鲁贝克曾经说过: “这种对知识的探究不仅是闲逸的好奇了,只有越来越精确的知识验证才能使人们得到满足。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这难道不是对美的追求吗?专业教育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正是无数专家学者从看似纷繁复杂又千变万化的表象中所发掘、提炼、抽象出来的事物内在结构的秩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美的博大精深和一目了然:牛顿的F=ma用三个字母和一个等号告诉我们一切机械运动尽在其中;数学关系式e∏i+1=0中五个数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数”0、1、e、π、I象朵朵鲜花被编织到花环中一样,让我们领略到了思想浓缩的美不胜收……,专业教育中弥漫的这种智慧、简约之美必定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充分领略到知识的神奇无比和学习的永无止境。

(二)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方法之本

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能为科学航程精确导航,更是科学研究中所有具体方法得以成功应用的基础,二者都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在专业教育中也同样如此。

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在无数的失败、成功和苦苦思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无数的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人们一般认为,自然科学强调逻辑思维,对问题总是采取演绎推理,实验分析;人文科学则侧重于形象思维,对问题多用想象力、直觉、感悟力等思维方式。实际上,形象思维对自然科学同样重要,量子力学就不是完全来自对基本假说的数学分析,而是来自于对实际现象内在关系的直觉和深刻钻研;而爱因斯坦也正是在想象力的推动下不停地对自己发问:如果我以光速追随光波将会看到什么?才最终创立了相对论。这种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高度协调作用的思维方法也是专业教育的根本方法,它渗透并体现在专业教育的一点一滴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又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应具有的直觉和悟性,以期两种思维方式能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和谐相融、彼此促进,从而孕育出真正的创造。但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绝非易事,它既需要与研究对象零距离接触,也需要学习、挖掘、继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吸收哲学思维的精华,最终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从工作方法来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科学研究其涉及范围之广,其探究难度之深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凭个人的才智单枪匹马向难关挑战已不再可能,我们需要更多依赖于多学科的合作,众企业的加盟,甚至于跨国界的对话。但这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交流,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能力侧重,不同的实践方式,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不同中去比较借鉴,来使自己有所增益,而不是互相看不起,互相有戒心而使协作受阻。专业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教学活动,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这不仅体现在各异的性格倾向上,更体现在不同的学科侧重上、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上、与同学的不同交流方式上,这一切都需要同学之间真心地沟通、充分地理解、诚恳地帮助并且互相取长补短。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文精神,有了它, 才能有既宽松和谐、又紧张激烈的学习氛围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各展所长、各显所能,在一种清新的人文环境中共创未来;有了它,才能让我们对明天的科学和生活更加充满期待。

(三)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信念之魂

当我们如数家珍般地提起那些科学巨匠,总是深深折服于他们的科学成果在历史长河中所绽放出来的璀璨的恒久的光芒。但往往在这种光芒中,不仅凝结着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更蕴涵着一种对真理的执著和坚持。这就是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支持下所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惟上、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尤其是在科学结论同某些位高权重的人的意见相违背、触犯了某些显赫人物的切身利益时,坚持这种信念就显得尤为可贵。历史上不计其数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不向权贵妥协,而受尽责难和折磨,提倡日心说的布鲁诺被罗马宗教裁判所逮捕, 囚禁七年,受尽严刑拷打,强迫他放弃日心说观点,但布鲁诺英勇不屈,坚持科学真理,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最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哥白尼、牛顿、刻卜勒、加勒等科学家都用自己的努力来证实并推动日心说的传播,并通过斗争一步步走向了胜利。在专业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具体的知识,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执著于科学的可贵和重要;教师不仅要将这种信念贯穿于知识之中,更要从教学中存在的抄袭、作弊等不良行为入手来导正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只有使学生具备了这种人文品质,他们才能更深入地钻研知识、更密切地贴近实践、更深刻地认识真理、更勇敢地走近创造;科学才能日新月异;社会才能愈发文明。

(四)人文精神是专业教育的守护之神

现代科技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使我们的工作方式方便迅捷,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已充分享受到的。但是当我们在家里欣赏远在大洋彼岸的电视节目直播时;当我们用手机同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谈心时;当我们通过因特网将全球信息一览无余时,我们是否想到科技在给我们带来惊讶和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担忧和威胁。当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气候恶化,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不再那么美好时;当有些国家利用原子所产生的巨大核能制造核武器从而造成核威胁时;当基因技术既被用于治愈不治之症,又被用于研制生化武器时,相信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造福人类和损害社会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我们已充分领略。确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无褒贬,关键在于人类怎样应用,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必须对科学成果的使用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慎重的态度,使它们对人类有利而无害。从专业教育来看,它直接培养掌握和应用未来科技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专注于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教会学生从人类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知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使这种人文情怀成为专业教育的守护神,守护着学生在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时尽最大可能来预见、推知科学成果对人类所能应用的范围和时效,避免科技成果的滥用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守护着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充实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

三、结束语

人文精神贯穿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象一条红线把这一科学知识探究的各个环节环环相系,使之充满浓重的精神色彩与和谐美。教师应当努力探索人文精神回归专业教育的具体途径,使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重焕光彩。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更生动有魂,使学子们更放开眼光,关注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许 康.美感—科技活动中的激励因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