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农广校职责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2011-04-12□王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农广校农民科技

□王 静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左权县分校,山西 左权 032600)

一、明确农广校的职责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前提

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科技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作为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广校, 应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一)农广校要自觉担当起农民科技培训的历史重任

农广校具有熟悉“三农”、贴近农民的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因此,农广校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二)农广校要办成农民可信任的培训机构

农广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农广校办好,使农广校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可依赖和信任的培训机构。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开发应用,广大农民适应能力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就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坚持利用低成本、大容量的远程教育方式,广泛挖掘农村对人才培训需求的巨大潜力,加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培养,进行扎扎实实的培训。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面广、规模大、针对性强、人才可就地培养的特有优势,将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放到乡(镇)、村,广集培训对象。二是要选择一些技术新、品种优的培训内容,融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三是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对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进行调整更新,突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二、注重实效是农广校进行农民科技培训的基本原则

(一)农广校的科技培训要做到“三个结合”

农广校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导向,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头性,努力扩大农民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和水平,才是农广校搞好农民培训的出路所在。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还要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一是将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以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按照分头组织、统一安排、共同实施的原则,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县级农广校首先应引起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争取领导的全力支持,紧紧围绕当地政府工作中心,结合本地农民科技现状,根据农民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选好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二是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新,敢于学习新技术,愿意尝试新成果,但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教会他们新技术,同时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教育农民树立新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三是将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还应对广大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能够就地进行生产的非农专业技术培训。例如,手工编织、简单工艺品制作等。通过这种培训,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中,从而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步伐。

(二)农广校的科技培训要注重实效

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农民科技培训渠道是进行农民科技培训的必然选择。

1.培训方式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并着力强化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人员的培训。在技术推广与应用、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辐射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民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来。2.培训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3.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实际。要进行科学的调查摸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确保实效。4.培训要采取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田”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生产实践指导,逐渐形成专家与教师、农民三方互动的培训模式。教师将广大农民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农产品安全检验、植保技术等相关技术问题予以汇总,然后定期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满足广大农民对种养等技术的需求。5.培训教材要贴近农民实际。组织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乡土教材、通俗易懂的实用科技小册子、光盘,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专业性和地域性。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农民容易掌握,也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6.培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一是利用墙报、板面定期开办农村科技教育专栏,强化科技知识宣传教育;二是通过地方有线电视插转台,村级互联网等播放设施,转放农业科技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网络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三是结合农民培训深入基层,利用农广校的电教设备播放农村实用技术,扩大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四是扶持建设村科技书屋和农民夜校,方便农民借阅和学习,激发和引导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广校服务农民科技教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农广校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和生产知识,将专业知识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 要具备较强的培训能力,将培训内容有效而通俗地传授给农民,并运用于生产当中变为生产力。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采取纵横相结合的办法。纵向实行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按需施教,培训资源共享。横向联合当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技术机构,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农民技术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确保农民培训所需的各类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黔莉.浅析农广校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J].农技服务,2008,(4).

[2]周舒俐,付志峰.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J].农民科技培训,2010,(2)

[3]翟兰军,王鹏科.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基本模式[J].河南农业,2010,(2).

猜你喜欢

农广校农民科技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