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2011-04-12朱柱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胃壁瘤体征象

朱柱

(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CT室,安徽颍上236200)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起源于胃壁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质干细胞,约占所有胃肿瘤的2%[1],约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60%~70%[2]。G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与胃癌、胃溃疡等混淆。近年来,CT在GST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14例GST患者的CT与临床表现资料,旨在提高术前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0月~2010年11月临床及CT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ST患者共1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58.6岁。以上腹部不适、纳差、消瘦就诊者7例,上消化道出血就诊者2例,腹部触及包块者4例,健康体检无意发现腹部包块者1例。

1.2 CT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东芝Asteion 4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层厚5~8mm,层距5~8mm,螺距3.0∶1。平扫结束后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90~100mL,经高压注射器团注。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8~12h,扫描前30min口服清水500~1000mL,扫描范围包括整个上腹部。

2 结果

本组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软组织肿块,位于胃体部9例,胃底部3例,胃窦部2例,其中腔内生长3例,腔内外生长7例,腔外生长4例。良性5例,瘤体相对较小,直径1.2~4.9cm,最大径均≤5.0cm,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且静脉期肿瘤持续强化(图1);恶性或潜在恶性9例,肿块较大,直径5.3~24.0cm,最大径均>5.0cm,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见囊变坏死,部分病灶内可见散在斑片状钙化灶,不均一强化,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亦持续强化,其中2例发生肝脏转移(图2)。

3 讨论

GST是一类起源于胃壁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多为恶性[3],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从本组资料来看,GST以胃体部最为多见,其次是胃底部,胃窦部较少,与文献报道相似[4]。Mazur等[5]于1983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们对GST的起源、免疫组织学检测、基因突变及表达、诊断标准等有了更新的认识。GST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Lukasz等[6]报道,约2.95%~33.33%的GST与结肠癌、胃癌及前列腺癌等并存,它们之间是否有内在相关性尚不明确,但对于GST患者而言,外科医生除手术切除GST外,尚需警惕有无伴存其他组织来源肿瘤的可能。

图1 胃底部良性GST瘤体较小,腔内生长,最大径≤5.0cm,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均一强化且静脉期肿瘤持续强化 图2胃体大弯侧恶性GST肿块较大,腔内外生长,最大径>5.0cm,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亦持续强化

GST 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8.6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症状主要与肿瘤大小及良恶性有关。瘤体较小者常无症状,易为临床或患者自身所忽视;肿瘤较大,可引起腹部不适、触及腹部肿块等,亦可因覆盖在肿瘤表面的粘膜溃破而引起消化道出血。GST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膜,多循血道转移,淋巴结转移者少见,本组2例发生转移者均转移至肝脏。近年来,GST因其高侵袭性及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特性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免疫组化检测为GST诊断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CD117和CD34为GST的重要标志物,81%~100%的GST患者中CD117呈弥漫性表达,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中不表达CD117;56%~82%的GST中CD34呈弥漫性表达,且良性GST中CD34表达较高,联合检测CD117和CD34对GS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7]。其它免疫标记物如destin、S-100、nestin及NSE等有利于了解GST细胞的分化方向及鉴别诊断[8]。

胃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既往以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为主,均以显示腔内病变为主,观察不到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的病变及腔外情况,且缺乏对病变整体形态及毗邻结构的了解。随着CT检查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发现肿瘤、肿瘤定位、明确肿瘤范围及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而且仔细分析这些CT征象,多可在术前即对病变的性质作出明确诊断。Gong等[9]即根据病变的生长方式把GST分为腔内型、腔内外型及腔外型三种,就恶性程度而言,腔内外型>腔外型>腔内型[10]。GST的良恶性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目前认为GST无真正良性,原因在于GST本身就是多潜能未定向发展的肿瘤,从良性至明显恶性均可出现,且为动态发展过程,文献报道良性间质瘤术后可出现转移征象,即使病理结果为良性,术后亦应定期随访复查[10]。所以更确切地说,GST分为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较妥。GST肿瘤较小时CT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后肿瘤于动脉期呈显著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的特点;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笔者发现肿瘤直径≤5.0cm时多趋向良性。肿瘤较大时,CT平扫可见瘤体形状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所在部位胃腔轮廓不规则,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坏死灶强化不明显,静脉期肿瘤实质亦呈持续强化的特点;与病理结果对照发现,恶性GST的瘤体最大径均>5.0cm。因此笔者推测,GST瘤体越大,恶性程度可能越高,本组2例发生肝脏转移者瘤体最大径均>5.0cm也支持该观点。以瘤体最大径5.0cm为界值对鉴别GST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虽然GST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但从本组病例的良恶性对比中,笔者推测肿瘤在5.0cm大小时可能是其生物学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即肿瘤可能处于由良性或交界性向恶性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肿瘤在增殖过程中经过持续性克隆作用,增殖活跃的癌细胞被选择保留,成为5.0cm以上肿瘤的主要成份。但仅凭瘤体大小尚不足以完全确定GST的恶性程度,还需结合其他CT征象,如肿瘤是否具有浸润性、有无局部粘膜和肌层及邻近器官的侵犯、脉管浸润或瘤栓形成与否及远处器官的转移情况等。

虽然GST具有典型的CT征象,但仍应与胃癌、胃淋巴瘤及胃平滑肌瘤鉴别。从本组来看,GST以胃体与胃底部多见,具有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与胃壁相连部位以外的胃壁结构层次正常,胃壁有一定的柔软度,很少有梗阻征象或淋巴结转移,如发现腹腔内广泛淋巴结转移者应考虑其他疾病。胃癌以胃窦及贲门部多见,肿块周围胃壁常呈环形增厚,有僵硬感,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易致胃腔梗阻。胃淋巴瘤以继发性淋巴瘤多见,胃壁弥漫性增厚且有一定柔软度,密度均匀,多轻至中度强化,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分布。胃平滑肌瘤远较GST少见,平滑肌瘤更多见于食管,少见于胃。CT难以鉴别GST与平滑肌瘤,两者鉴别诊断有赖于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总之,随着CT设备的升级与软件更新,扫描速度、空间及时间分辨率随之提高,胃肠道蠕动产生的运动伪影已微不足道,CT定将在GST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1]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Virchows Arch,2001,438(1)1-12.

[2]Heinrich MC,Corless CL.Gastric stromal tumors(GISTs):the role of surgery in the era of targeted therapy[J].J Surg Oncol,2005,90(3):195-207.

[3]徐松,李海.胃间质瘤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22-4424.

[4]Hussain D,Zafar H,Raja AJ.Gastric stromal tumors:clinical presentations,diagnosis and outcome[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06,16(11):696-699.

[5]Mazur M,Clark HB.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 reappraisal[J]. Am J Surg Pathol,1983,7(6):507-519.

[6]Liszka L,Zielińska-Pajak E,Pajak J,et al.Coexist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with other neoplasms[J].J Gastroenterol,2007,42(8):641-649.

[7]高峰,吴云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9(25):889-893.

[8]Gong JS,Zuo M,Yang P,et a1.Valu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Clin Imaging,2008,32(3):172-177.

[9]高剑波,杨学华,孙勇,等.胃间质瘤CT征象与病理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0):1523-1526.

[10]徐化凤,徐青,奇静,等.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4):709-711.

猜你喜欢

胃壁瘤体征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空腹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