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耐量异常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2011-04-12许晔俞璐陈雨宋经良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糖耐量葡萄糖发病率

许晔 俞璐 陈雨 宋经良

(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233)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DM)已成为当前世界卫生组织面临的严重的问题之一,在我国也呈迅速增长趋势。糖耐量异常(IGT)是介于正常血糖与DM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属于DM前期。每年IGT患者中5%~10%将发展成DM,且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也明显增加[1]。因此,IGT患者的干预治疗是预防DM的关键。2009年7月~2010年6月,笔者对81例IGT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收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1例患者均由2008年6月~2009年5月期间本院门诊及社区健康体检中筛查出,其中男43例,女38例,平均年龄(47.0±5.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符合1999年WHO关于IGT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口服 75克葡萄糖液后 2h血糖大于等于 7.8mmol/L,小于11.1mmol/L[2]。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

1.2 方法

1.2.1 综合干预方法 ①了解患者的饮食结构,给予个性化饮食处方,保持热量摄取与消耗的平衡。主食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占每日总量的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按1/5、2/5、2/5分配三餐,保证蔬菜摄取量,水果每日不超过150g,同时限盐(6~8)g/d;②指导患者运动,包括方式、强度、频次等;③开设IGT与DM的关系及其危害性、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等的专题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宣传控制体重、控烟等的重要性。对照组予一般宣传,不做特殊干预。

1.2.2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BMI;记录干预前FBG、2hPBG、TG、TC、LDL-C、HDL-C,干预后以相同方法测定以上指标。每三个月随访FBG、2hPBG,并于干预结束后再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BMI、血脂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BMI、FBG、2hPBG、TG、TC、LDL-C、HDL-C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后干预组FBG、2hPBG、BMI、TG、TC、LDL-C较干预前均降低,HDL-C升高(P<0.05),对照组的以上指标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BM I、血脂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BM I、血脂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P<0.01

指标 干预组(n=41) 对照组(n=40)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FBG(mmol/L) 5.4±0.6 5.2±0.1*##5.5±0.3 5.4±0.4 2hPBG(mmol/L)8.7±0.6 8.1±0.5**#8.5±0.7 8.4±0.8 BMI(kg/m2) 26.1±1.3 25.2±1.1**#25.9±1.6 25.7±1.1 TG(mmol/L) 3.2±1.3 2.5±0.8**#3.0±1.7 2.9±0.6 TC(mmol/L) 5.6±0.8 5.1±0.7**5.7±1.1 5.3±1.4 LDL-C(mmol/L)3.4±0.6 2.9±0.7**#3.6±0.8 3.3±0.7 HDL-C(mmol/L)1.0±0.3 1.3±0.2**##1.1±0.2 1.1±0.3

2.2 两组干预后转归情况比较

经一年随访,干预组DM发生率为2.4%,而对照组的DM发生率为20.0%,两组转归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转归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其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更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多数DM患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故发现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病程迁延,疗效欠佳。IGT患者是DM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其发病率近年来也大幅度增长,如何减少IGT向DM的转归,使其转归为NGT,是医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IGT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导因素,可导致多种代谢异常,包括糖、脂代谢紊乱及肥胖等[3]。其糖尿病的发病率是NGT者的100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NGT者。IGT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TG、TC、LDL-C、HDL-C等生化指标的异常,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6]。

IGT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是:膳食搭配不合理、摄入高热量食物过多,总热量过剩;缺乏运动、体力活动减少引起超重、肥胖。膳食中除脂肪外,大量摄入蔗糖、果糖亦可致胰岛素抵抗;反之,进食血糖指数低、富含可溶性纤维的复合淀粉类则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4]。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在满足患者生理状态热量需要的同时,减轻了机体的代谢负担。而适当运动促使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加,加速脂肪分解,从而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同时增加胰岛素分泌,阻止由IGT发展为DM[5]。

本研究得到的结果符合上述论断,证明对IGT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包括相关知识教育,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可有效改善其糖、脂代谢,促使其向NGT转归,同时降低DM的发病率。故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IGT患者尤为重要,这样可延缓甚至避免其进入DM状态,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其生活、生存质量。因此,对IGT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耿建英,刘殿武,杨少玲,等.生活方式干预与2型糖尿病[J].河北医药,2009,31(4):476-478.

[2]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3]谭庆华,潘海涛,胡小玲,等.合并糖耐量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细胞功能的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8,4(15):1630-1631.

[4]方桂兴,陆珍珍,汤武.生活方式干预与糖耐量异常[J].医学综述,2010,16(2):278.

[5]Richard E,Pratley,Chhristian W.Progression from IGT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he central role of impaired early insulin secretion[J].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2002,2(3):242-248.

[6]张翼飞.糖耐量受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各代谢指标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23.

猜你喜欢

糖耐量葡萄糖发病率
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糖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用量的要求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