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

2011-04-07张丽芳

关键词:职业生涯毕业生职业

张丽芳, 付 昊

(河北农业大学 学生处,河北 保定 071000)

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

张丽芳, 付 昊

(河北农业大学 学生处,河北 保定 071000)

针对农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执行力不强、学校职业指导服务体制不完善的现状,从农科大学生自身、高校职业指导中的局限性及社会环境3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加强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对策。

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人职匹配

伴随着农科院校专业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增长,农科大学生如何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境下脱颖而出,找准自己的“就业支点”,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者工作的核心任务。农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立足于农科院校大学生在生涯目标设计、学生自身心理特征以及就业中遇到的特殊问题等现状,探讨与该现状相适应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对农科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取向起到“启航和领航”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国内关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均起步较晚,针对农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较少,如何帮助农科大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尚需逐步深入。本文拟从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影响其现状的因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1]。为了解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课题组在大量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科大学生职业目标“学业化”

职业目标“学业化”是指学生尚未树立职业意识,仍将继续升学作为预定目标。在对某高校农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当问到“您的大学预定目标”时,有38.4%的学生选择“就业”,49.3%的学生选择“考研”,6.1%的选择“出国”,另有6.2%的学生选择“未想好”。从结果来看,选择“考研”、“出国”的学生高达55.4%。在对学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选择继续升学的原因多样化,有的学生将考研作为补偿自己高考失利的手段;有的学生为了充实过于宽松的大学生活;有的学生为了调换专业;但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考研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真正因为专业兴趣和自身特点而选择考研的学生很少。职业生涯规划不单是为了就业而设计,而是为了一生的职业发展而进行的设计。然而,大学生在为自己确立目标时更多是围绕能否顺利就业进行,而较少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这样做一方面不利于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的回避态度。

(二)农科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

对学生“找工作时专业对口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24%的学生认为找工作时应该专业对口,发挥自己所长;48.6%的学生表示尽量对口,但不强求; 24.4%的学生表示专业不重要,工作只要合适就行;另有3%的学生表示只要能找到工作,愿意放弃所学专业。从这一结果既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较为开放的态度,为了就业不再执着于是否专业对口,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在就业与专业发生冲突时,可以轻易放弃所学专业。这也表明大学生并未围绕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为就业而就业的盲目心理。

(三)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力差

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时,有12.2%的学生表示已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了规划; 55%的学生只是思考过,但还没制定规划;23.3%的学生对此问题思考较少;另有7.4%的学生表示从未思考过。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缺乏主动性和行动力,更多地将想法停留在思想层面,甚至有的学生还未提到思想层面。这就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纸上谈兵,并未起到实质作用。

(四)学校职业生涯服务质量尚需提高

在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在对学生的访谈时了解到,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自身和专业特点,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生涯设计;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与现实脱节,不能解决择业就业时所面对的问题。

二、影响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一)农科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农科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客观的认识。在近几年对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劣势,或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也无法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取向等做出准确的评估。由于对自我缺乏探索,使得学生在设立目标时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建立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农科大学生择业期望过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农科类大学生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性,而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地方就是农业第一线。然而,在对学生理想工作单位类型调查中显示: 7.5%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29%选择事业单位; 34.1%选择国有企业;15.6%选择外资企业;另有13.4%选择私营企业。从每年毕业生去向来看,绝大多数农科毕业生滞留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考研队伍中,真正投入农业一线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反映出农科大学生缺乏学农爱农,投身农业、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择业时求稳心强,一步到位思想严重,缺乏对当前就业环境的理性认识,不能依据当前环境适时调整择业目标。

(二)农业高等院校自身局限性对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农业高等院校自身局限性,导致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弱化。首先,农业类院校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科学体系[2]。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仍然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与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无法很好地契合,这就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学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其次,我国现行复杂的就业管理流程,使得就业工作人员忙于毕业生事务性工作,仅能提供一般的就业政策咨询和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包装方法等,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精力全面展开。这些严重影响了农科类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第三,学校对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宣传力度不够,往往停留于就业指导单一环节。学生很难获得清晰地成功规划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

(三)社会环境对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目前,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事、劳动、户籍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政策不配套、不同步,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十分薄弱,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国家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落后地区去建功立业,相应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如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然而,实际真正响应政策,深入落后地区就业的学生并不多。本研究在对毕业生不愿下基层的原因进行的调查时发现:有44.8%的学生选择待遇低, 24.9%的学生选择基层单位用人不规范,16.3%学生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另有12.4%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而这些现实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光靠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到落后农村去就业不够现实。

三、对农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及对策

(一)农科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自我认知,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理清自身具有优势与劣势,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增强实施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引下,实施规划内容,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能力。最后,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农科大学生要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转变“农业就是农村产业”、“农村没有出路”的偏见,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理性分析就业环境,对自身正确定位,调整择业期望和就业心态,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农业、多渠道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新观念。

2.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社会实践 首先,通过广泛阅读,选修多学科课程,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来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其次,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单位”,积极深入企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和岗位特点,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自身适应单位需求的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最后,根据自身职业兴趣,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了解就业前景与需求,增强实践经验。

(二)不断完善农业院校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公开选聘优秀的教师充实到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质量好坏。为弥补学校职业指导专业教师人员的不足,可以采用公开选聘的制度吸纳优秀教师。其次,深入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实际需要,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最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达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评估自我、规划自我的目的,切实促使学生顺利走上自己的职业道路。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人职匹配”[3]。在农科类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及课程设置和完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农科类院校应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要以实践能力为主,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认识单位、参与实践、检验知识的机会。

3.加强个性化辅导和人才测评的力度 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是个性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人职匹配”。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导更多采用的是大规模的课程讲授。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受众人群广,但实效性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无法实现“人职匹配”。为弥补不足,学校要加强个别职业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完善人才测评手段,通过职业测评软件,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特点及适合的职业等方面有全面了解。学生只有真正做到“知己”,才能有正确的职业定位。

(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

政府可以适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灵敏、准确和系统的反应,逐步下放高校办学及就业工作的自主权和真正实现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政府机关从以前的“过程管理”工作方式向“目标管理”的模式过渡,改变传统的计划、编制和指标控制的繁琐审批办法,逐步摆脱具体控制和操作的工作环节,并逐步实现“政事分开”。

[1] 杨邦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 孟蕾,熊楚才.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3(3):85-88.

[3] 马中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84.

Exploration on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 ing

ZHANGLi-fang,FU Hao

(Division of Student A ffairs,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China)

Based on the problem s of lacking of career p lanning sense and execu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imperfect professional guidance system of school,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s from three aspects:the limitation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them selves,the limitation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en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 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s such as students changing emp loyment concep ts,improve their ow n quality,school consummate emp loyment service system and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policy guidance and macro-control.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career p lanning;career consult;emp loyment practice base;matching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ccupations

G 647

A

1008-6927(2011)01-0017-04

2010-10-21

河北农业大学教学课题“《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A 8)。

张丽芳(1982-),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

(编辑:潘秀华)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毕业生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