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物致知:一个永恒的教育理想
——黄晓慧博士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序

2011-04-03

大学教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微观智慧

黄 甫 全

(华南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格物致知:一个永恒的教育理想
——黄晓慧博士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序

黄 甫 全

(华南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格物致知;知识的栖息地;教育理想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前些日子,黄晓慧博士发来电邮,告知她的学位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即将出版,嘱我写序。写序尽管多半是很艰难又很枯燥的,但是她跟我攻博的一朝一夕却至今一直活灵灵的。人生总是充满巧合,而巧合的底蕴其实是追求。我与黄晓慧博士,一个是军人出生,一个是现役军人。我们的师生缘分就是四个字:“军人求学”。

我总是感念,教育及其研究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搏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灵与命运。2005年3月的一天,那注定是我教育生涯中一个触动军人底色的特殊日子。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育楼二楼的办公室,好几位同学在优雅地交谈,满屋子都是高尚的生命活力,其中竟然有一名年轻的女军官。我一下子很诧异,抬手指着问她:“你是——”她敏捷地跨过来,“刷”地给我敬了一个军礼:“报告首长,我是今年的博士考生黄晓慧!”接着,旁边有同学简要介绍,她是湖南师大的本科和硕士,然后应征入伍到国防科大做了一名军人教师,今年报考我们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生。“哦!不——不错……”这喃喃之语里,掩映着的,是我心灵深处久违了的从军生涯的珍贵记忆,被这个意外的场景轻轻地拨动了!

军人,军礼和考博,果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我有幸在灾难深重的文革期间的1975年高中毕业,毕业时尽管返乡后前景渺茫,但却有幸获得睿智的老师赠送英汉词典铸就“知识总会有用”的坚强信念!于是,我努力着于1976年底当了兵,为的是那时大学只招“工农兵学员”政策缝隙里可能的求学读书梦!尽管很不巧第二年就恢复高考断了这条路,然而我又是很幸运地获得了部队推荐参加高考的稀缺名额,带着鲜红的帽徽领章成为了载入史册的我国大学七七、七八级的一员,而且学的是属于科学领域的植物保护专业。1991年,当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弃政从学的抉择后,再次非常幸运地转行考上了东北师大博士,非常幸运地成为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先生的入室弟子。求学路上,我是何其幸运,幸运得总是企盼着与人分享幸运!于是,黄晓慧顺利地穿过那年考博的惨烈竞争,踏上了她的“军人求学”的人生旅程。

我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表征为概念、命题、公理、观点和理论体系等,需要记忆成诵;不过,我们绝对不能仅仅将知识进行表征性理解和记忆!心理学揭示知识有“陈述”、“技能”和“策略”三种类型[1],教育学则指出了知识变体(versions of knowledge)的事实[2]。我基于自身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经验,则深切体会到知识的“智慧”和“方法”本性,领悟到“智慧”、“知识”与“方法”其实就是“三位一体”。我1977年当新兵时拜读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①任继愈著.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虽然并没有读懂哲学和中国哲学,但是却记住并一直忘不了,哲学就是智慧,智慧载于知识,知识与智慧相通;并且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人为什么要求学,为的就是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求学乃至教育,实质就是转识成智。事实上,人人生而愚钝,却既可以通过读书将古人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又可以通过求教将他人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从而慢慢脱愚转智。所以,阅读圣贤著述和求教老师学长,就是智慧人生的两条轨迹。这也许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论“格物致知”的真谛之一吧。

大学期间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与训练,使我深切体会到知识其实可以转化为人的做事技能与能力,并且在后来自己的学习和学生的指导中努力践行。不过,我一直都对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明就里,直到2006年阅读了陶渝苏的《知识与方法》②陶渝苏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阐明了哲学的古老追求“实现知识的统一性和最大包容性”,我终于明白知识其实包含着方法。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给知识下的定义为,知识是确证了的信念。一种信念,在被确证而成长为一个知识的过程中,是必须有适宜方法加以确证的。于是,信念在被确证中融汇了方法,从而升华为知识。因此,从知识生成过程维度看,知识既是人们认识的一种产品,更是人们进行识知的有效方法。所以,我要求自己也训练学生求学致知。首先是读书致知,阅读论著务必逐步做到“识记”、“感悟”和“转化”。先不管懂不懂,读东西必须将作为知识的概念与理论读到耳熟能详和闭目成诵。进而寝食不安和苦思冥想,悟出点知识里的智慧真谛,并用以修身养性,做一个有智慧的人。然后将知识作为框架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生活问题和学术问题,逐渐将知识转化为做事为学的能力。

黄晓慧攻博伊始,虽是先拜王本陆教授为师,但与我有密切联系。2006年年中,王本陆教授谨遵师命调回京师,她便正式转到我的名下。这个时候,她已经在王本陆教授的教学认识论立场和我的学习化课程主张影响下,确定了“课程知识”的学研主题。我接手后提醒她要融入她自己在国防科大工作的“大学生活背景”,她就进一步将学研主题具体化为“大学课程知识”。在经过多次思考、分析和讨论后,她勇敢地接受了我的建议,选取知识社会学作为学研的方法论视角,先去钻研舍勒的《知识社会学》③[德]舍勒著.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并广泛收集已有的舍勒译著。舍勒(Scheler,M.,1874~1928)有“黑格尔第二”的美称,足见他的思想深邃与文字晦涩。再加上译者艾彦的翻译确实不敢恭维,一本《知识社会学》读得她昏天黑地,心中几番打起了退堂鼓。然而,军人的坚毅品质使她拼命坚持了下来,读遍了舍勒的译著,又读遍了研究舍勒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写出了《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及其对高校课程研究的启示》的读书报告,几经反复和修改后,渐趋成熟。这时一晃就已经进入到2007年的年初了。

我发现,她已经在知识社会学“方法论方面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就进一步给予了她“以收集和利用文献资料为基础,边读书边思考边扩展边深化边清理”的指导,其中明确要求:“一定要边读书边思考边扩展!不扩展,永远都不能开阔眼界,永远做不了大学问,永远写不出大气文章!扩展,有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同盟、往敌人……等等方向扩展;扩展,还需要向基础扩展,比如辞典、辞源、百科全书、基本原理著作等等!这里的拓展是有‘主线’或有‘主题’的拓展,不是随意扩展!”她很能领会,将学研触角围绕舍勒进行了前后左右的扩展,一鼓作气完成了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梳理,拎出了维柯(Vico,G.,1688~1744)的一体论,孔德(Comte,A.,1798~1857)的决定论,马克思(Marx,K.,1818~1883)的因果论,曼海姆(Mannheim,K.,1893~194)的关联论,涂尔干(Durkheim,E.,1858~1917)的符合论,韦伯(Weber,M.,1864~1920)的亲和论,舍勒的互动论,默顿(Merton,R.,1910~2003)的范式论以及伯格(Berger,P.L.)和卢克曼(Luckmann,T.)的建构论等,触及了数百年里知识社会学理论从一体论,决定论,到互动论,最终走向建构论的发展趋势[3]。从中还富有历史智慧地洞察到了当代知识社会学与微观政治学的结盟,并深刻领悟了福柯(Foucault,M.,1926~1984)“学科规训”理论及其对大学课程知识研究的方法论意蕴,于是水到渠成地将知识社会学知识转化成了她的学研能力,并顺理成章地将最新的“知识-权力”理论确定为博士论文研究的具体方法论框架。

这样一个艰难的方法论训练过程,她是何等的投入刻苦,她是怎样的锲而不舍,不仅有华南师大教育楼203办公室里她从清晨到深夜坐过的凳子和用过的桌子与电脑作证,更有她爱人写给我的“抱怨”电邮为证。那年春夏交替之际,她苦得病倒,只得回家养病。等她养好病返回学校不久,她爱人就给了我一封电邮,写道:“上次晓慧回家治病,她自己快治好了,返回学校。不料感染了小孩和我,都患有支气管炎,故最近半个月,把我给整惨了。小孩到现在还没有痊愈,真让我操心极了。”

正是在这样刻画着活生生的生命轨迹的知识学研与训练中,黄晓慧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是一篇创新特征显著的博士论文,既有微观知识政治哲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创新,又有教育知识运作的微观权力结构与控制机制原理的观点创新!论文在清晰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背景中,寻找并建构起了微观知识政治哲学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已有“知识-权力”理论基础上,深入到教育知识的微观权力结构与控制机制层面,提炼出了独特的逻辑分析框架 ,这就是在“空间”、“活动”、“时间”与“结构”四个维度,建立起了教育知识运作的权力规训原理,开辟了历史-立体式的分析途径,包括通过空间分配达至对人的身体定位,通过活动控制达至对人的行为规定,通过时间积累达至对人的身体操练,通过结构编排达至对人的力量重组等。这样的创新和建构,也许对建立和发展教育知识微观政治哲学和教育知识微观政治学,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路径和奠基了原理。论文依据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观点新颖,材料鲜活,富有逻辑,论述深刻,语言简洁,行文考究,体例规范!作者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了出色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行文功夫,其中现象学和解释学交叉的微观分析所需要的慎密思维和文本性叙事描述所需要的丰富语言和行文技巧,让人拍手称奇!

正像黄晓慧已经清理出来的一样[4],起初是福柯用“规训”一词挖掘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然而进一步的问题为,是什么因素把附着在知识上的权力形式带上前台呢?福柯并未对此作出解答。美国学者霍斯金(Hoskin,K.W.)在《教育与学科规训制度的缘起——意想不到的逆转》一文中明确指出:知识与权力之间必定有一个第三者在起作用,正是它把知识与权力联结起来。研究揭示,正是历史上处于不断改变中的教育实践方式连接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发挥着第三者的中介作用。知识系谱学的追溯也显示,所谓的新知识门类其实是由权力作用下的细微的教育实践方式所带来的。学科知识不是纯粹的知识论层面的事,它会由于实践方式的作用而关涉到权力分配的问题。沙姆韦(Shunway,D.R.)在《学科规训制度导论》一文中对此给予了详细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各种学术组织和大专院校如何掌握各种知识资源和权力,从而左右学科的发展[5]。

其实,教育知识政治学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成为英美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新路向。最早提出和研究教育知识的伯恩斯坦(Bernstein,B.),洞察了教育知识与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的内在联系,指出:“一个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播与评价被认定具有公共性的教育知识,既反映权力的分配,又反映社会控制的原则。”并据以定义:“教育知识是经验结构的调节机制。”进而深入地阐释道:“人们普遍认为,正式教育知识是通过课程、教育学和评价三大信息系统得以实现的。课程确定什么才算是有效知识,教育学确定什么才算是知识的有效传播,而评价则确定哪些所教知识才算是有效实现。”[6]这就意味着,教育知识政治学需要且必将深入地致力于课程知识、教育学知识和评价知识的政治学研究与建构。

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的是,社会学家揭示出教育知识的政治本性以后,在当代认识论向知识论扩展的背景里,教育知识就逐步变成了教育及其研究领域中的聚焦点。教育知识之所以凸显,是因为“我们在许多不同方面被卷入了‘知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课程内容、教育学应用中的发现模式、教育管理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政策研制与分析的基础以及教育探究自身的样式”[7]。于是我们需要且必须领悟到,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已经面临着教育知识的现状与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则被赋予了在教育及其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的教育知识清理与建构的历史使命。具体而言,我们正在步入课程内容、教育学知识应用、教育管理、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研究的知识论变革、开发与建构年代。

而且巧合得很,英国著名学者哈珀(Harper,G.)教授2001年开始研究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一所伟大的大学”。历经十年寻访,今朝献出一篇美文。大学“伟大”,既不在“大师大楼”,也不在“历史传统”,而似乎是在“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学习”。一句话,大学“伟大”,全在于“知识追求的伟大理想”。所以,哈珀描绘了一个新隐喻:大学乃知识的栖息地!他说,“所谓知识的栖息地,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物质的还是概念的,都是指知识能够得以推进的地方”。“知识的栖息地一半是建立起来的,另一半则是建立在所有学者和学术界对创造、检验特别是探索的信仰和观念之上”[8]。

有道是:“世界可能在改变,但有些东西却恒久不变。”从2000多年前儒家提出的箴言“格物致知”,到今天学者刻画的隐喻“知识栖息地”,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古时军人建功立业在战场,今朝军人亦挥洒才情于学园。军人求学,一如战场驰骋,一往无前,迎来知识春天;春风化雨,滋润识知心田,哺育知识花朵;科学知识,知识社会学,知识政治学,教育知识论;认识发展,知识进步,个人识知,转识成智,知识社会化,教育知识化……一个知识缤纷的美好世界,一块求知进取的美丽花园,一种识知修身的美满人生。

我思量,这也许就是古贤为我们描绘的“格物致知”的教育理想生活吧!所谓格物致知,也许就是这样善借有效途径感通所遇物事而化身到睿智真知方法的境地之中吧。黄晓慧博士论文出版之际,令思绪荡漾,特札记于此。

是为序。

2010年8月1日于广州“致智斋”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8-42.

[2]CONNETTY F M,et al.(ed.)The SAGE Handbook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Los Angeles:SAGE,2008:66.

[3]黄晓慧,黄甫全.从决定论到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发展轨迹考略[J].学术研究,2008(1):91-96.

[4]黄晓慧.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9-11.

[5][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12-78.

[6]BERNSTEIN B.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A].In YOUNG M.(ed.).Knowledge and control: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London:Routledge,1971:47-69.

[7]CORSON D.Bhaskar’s critical realism and educational knowledg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1,12(2):223-241.

[8]ARPER,G.The great unknown[J].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0(1954),32-37.参见郭英剑.是什么造就了一所伟大的大学[N].科学时报,2010-07-13(B3).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A Timeless Ideal for Education

HUANG Fu-quan
(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China)

“Studying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SPNA K)”is a maxim for human life ideal refined by Confucious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while knowledge habitat is a new metaphor for the university greatness delineated by English Prof.Graeme Harper in 2010.This maybe implies that SPNA Kis a timeless ideal for education.SPNA K likes a light arousing the intelligence that drives every person,all the schools and all of human beings to throw themselves in seeking knowledge in ages.Then there has been an ideal educational life of SPNA K accompanying us:human beings are making progress in creating knowledge and schools are developing in distributing knowledge while individual are subliming in exploring knowledge.

studying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SPNA K);knowledge habitats;educational ideal

G644.4

A

1672-0717(2011)01-0003-04

(责任编辑 李震声)

2010-08-22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新中国小学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的文化哲学清理与建构”(08JDXM88001)

黄甫全(1957-),男,四川洪雅人,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学微观智慧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微观的山水
有智慧的羊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