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若干思考

2011-04-03李旭旦宋旭璞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

◎汪 怿 李旭旦 宋旭璞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若干思考

◎汪 怿 李旭旦 宋旭璞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缓解就业矛盾,营造创业氛围,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上海相继出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活动拓展了空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已逐步成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之一,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存在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要在明确定位、正确把握创业与就业、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学生创业和科技创业等关系基础上,健全工作格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展创业空间、强化创业教育培训、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等方面做出努力。*本文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项目《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RS2010-1)子课题《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部分成果。

高校毕业生 创业 关系 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理性思考

(一)明确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发展定位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一定的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创业是指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通过就业渠道谋取职位,而是依靠自身的学识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等,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办公司、创办企业等形式创办自己的事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较高形式,是多元化就业渠道的特殊表现形式,即创业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对于高校毕业生自身成长发展、对于促进就业、对全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创业者自身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其次,对促进就业工作而言,高校毕业生创业是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潜质岗位需求的重要来源。再次,对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全社会倡导全新的创业价值观念和创业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几对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创业与就业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促进就业是工作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创业是多元化就业渠道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要坚持促进就业作为主体。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和核心,还在于运用政策导向增加就业岗位、开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力与岗位相互匹配。对创业而言,尽管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创业毕竟需要一定条件,除了需要有合适的创业项目、相互配套的要素,对创业者主体的素质、能力以及创业外部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尽管提倡高校毕业生创业,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可以和应该创业,能够创业的毕竟是少数,能够创业成功的则更少。在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上,应避免把全部力量都孤注一掷于高校毕业生创业。另一方面,还需要清楚地看到,创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人才、对就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因此,要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把创业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的增长点,为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开辟新的空间。此外,还要注意就业和创业的互动问题。就业和创业不是完全割裂、无法交汇的两个轨道,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既可以先就业再创业,也可以经过创业的磨砺后再选择就业,因此,在政策支持上应考虑一定的衔接。

二是正确把握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的关系。创业其实分为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两种,前者的核心是生存,后者的核心是发展。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上,要区分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的区别。针对生存型创业者,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打通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着力解决其就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问题;针对发展型创业者,有必要制定发展规划或纲要,给予税收优惠,也可给予工资和社保贴补,还应加强对其维权的帮助。此外,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运用掌握的科技发明、创意项目,通过创业成为业界精英;另一方面,也要对弥补市场需求空缺、形式灵活多样的生存型创业给予同样的关注和支持,避免偏颇浮躁、顾此失彼。

三是正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创业与科技创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创业,其内涵与科技创业是重合的,有关政策鼓励学校设立创造发明成果奖,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停学、休学办企业,给予校内企业政策优惠等,目的在于造就出类似微软盖茨那样的创业者。但应看到,以技术发明、关键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业,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的特点;相较于科技创业,高校毕业生拥有了一定科技基础,但多数不足以单独开展技术发明;拥有一定的资金,但多数不具有充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先天不足”,从自身条件来看,存在“四没一缺”,即没经验、没人脉、没通路、没资源,缺乏抗风险与应变能力,因此,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上,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尖”的科技创业。既要创造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科技创业,但同时也要支持高校毕业生用自己的创意、智慧通过开网店、加盟连锁等形式,在市场中寻求商机,满足市场需求。此外,也要把握社会发展特点,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开展公益性创业项目,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成功。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工作格局

要从着力加强创业工作的对接性、联动性和长效性出发,建立政府推动、部门合作、高校参与、社会支援的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格局。

一是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推动。在市级层面,要充分发挥市促进就业联席会议的作用,人社、发改、经信、教育、科技、农业、财政、规划、工商、住房、统计、金融、共青团、工商联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加强对全市创业工作的研究和协调,共同推进本行动计划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区县层面,要推动各区县成立相应工作小组,推动区县探索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区县四套班子领导与成长性企业管理团队的定点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跟踪联动等“三联制度”,为包括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团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构建大学生创业的工作网络体系。

二是发挥高校在创业支援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摇蓝,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外,还应构建大学生创业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所依赖的科技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以及创业团队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等进行科学评价,为使学子和企业在知识与财富之间架起桥梁,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机构,保证创业顺利开展。

三是对社会化的创业支援机构进行扶持。在政府直接参与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同时,要积极吸引和支持社会的创业支援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展购买服务的试点,建立购买服务的标准和办法,购买服务的领域包括注册登记代办、法律事务、财务记账等方面。

(二)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要增加创业扶持的资金投入。有关部门要通过财政出资设立专项资金,或整合现有各类扶持创业资金(基金),用于小额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融资支持。抓紧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积极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积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

二是要完善大学生科技创业资金扶持。针对高校毕业生希望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在创业的主要特征,要把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的对象范围扩大到毕业后两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以此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树立创业观念,参与创业实践。

三是要加大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力度,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的信用评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业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是要健全创业资金扶持链。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例如,在创业筹备阶段,要加大“种子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创业起步阶段,要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政策扶持;在创业发展阶段,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

(三)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空间

一要扶持发展各类创业园区。加大创业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孵化器的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培训和咨询的功能,在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下,孵化企业发展,降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其成活率和成功率。

二要建立创业公共实训基地。要在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企业集聚的地区,整合政府、高校、社会三方资源,建立一批创业公共实训基地,构建社会化创业培训体系,提供科技成果创业转化的实验试制条件,营造创业模拟的经营实践环境,搭建创业实训和开业公共服务平台,走出一条政府推动、“园区、校区、地区、厂区”联动、社会资源互动相结合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新路。在运作机制上,一方面,坚持公共、公益属性,面向全社会开放,广泛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机制,促进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探索“创业载体+抚育方式+创业辅导”的大学生创业扶持三级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业链模式,做大做强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通过高端服务和特别扶持措施,着重培育大学生创业明星企业、高端企业,吸引全国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切实提升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教育培训

一是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培养计划,有效落实师资、教学内容、课时,重点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断增强创业能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培养具有主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正确创业价值观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开创事业”的理想和胆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突出掌握运用知识和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突出包括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做事能力在内的创业能力,着力打造优秀创业者;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加强教学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

二是优化创业能力提升模式。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依靠封闭的校园教育结出硕果,而必须同时外借一些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界的支持。通过这些力量的支持,既可以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而且有助于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师资、经费等问题。建议高校与有志于为创业教育作贡献的企业形成制度性的联系,甚至形成创业教育联盟,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见习大赛。开展创业见习大赛,既能帮助高校毕业生参与体验式实战经营,降低其创业门槛,减少其创业风险,还能帮助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实践中学会敏锐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定创业计划、获取创业资源、实施新创组织管理等本领,此外,通过比赛还能识别和发现适合创业的人选,为进一步开展政策聚焦奠定基础。因此,要深入开展创业见习大赛,积极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群团组织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新模式,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创业。

(五)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服务体系

一要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要以创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公益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综合性、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帮助广大大学生更好就业,促进知识型人才成功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助推器和加速器。要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包括创业实习、创业实践、能力培训、产品实验试制、科技成果转化等贴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覆盖创业全过程的专业服务。要着眼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主要包括财税金融、工商管理、融资担保、科技创新、企业外贸、劳动保障、企业管理、创业开业、知识产权职工科技、检测服务、法律咨询、改制上市等多样化服务。要创新服务形式,整合政府、高校、社会三方资源,联手高校,调动社会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并借助政府相关部门之力,合作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

二是完善的孵化体系。要根据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服务。有创业意愿或有创业项目但尚未具备成立公司能力的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可申请进入预孵化阶段,在预孵化阶段,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与办公设施和体验式的创业实训培训,推进创业项目的公司化进程;对进入创业孵化的企业,要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系统的孵化服务、多层级的系统辅导,指导创业者学习和提高各项企业运作的实务能力;帮助创业企业规避创业风险,加快成长发展,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加速孵化阶段,要通过资本对接、基金支持、市场营销、战略咨询等高端服务,助推优秀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完善创业市场导向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创业市场导向信息的发布机制,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做好宣传创业信息,避免或减少高校毕业生创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创业失败的问题。要结合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细化对产业和主要行业的分类指导,定期发布创业行业或项目的指导目录。要制作一套创业办事规范流程和创业者指导手册,向创业者免费发放,并通过互联网,方便创业者查询。

四是扶持发展创业指导志愿团队和创业者行业自律组织。大学生创业亟需借助“外脑”亲力亲为地指导与引领,借助“外力”身体力行地助推与支持,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专业行业协会则是“外脑”与“外力”藏龙卧虎之地,在那里集聚了一大批谙熟经济、精于经营、善把商机的有知识、有专长、有经验、有人脉、懂政策的“四有一懂”人才,因此,要积极扶持发展创业指导志愿团队,通过动员、组织选派、协会推荐、自愿申请、公开征集、定向邀盟等多种途径,为高校毕业创业者提供开业策划、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咨询、指导和服务。

(六)优化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要相应地出台一系列的涉及工商、税务、卫生、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和制度上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保障,形成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保障体系。

二是优化生活环境。要顾及到初创期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租住需求,把他们同步纳入人才公寓的适用范围,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管理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人才公寓”,解决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安居问题。要充分利用优势医疗、教育等方面资源,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医疗服务。打造符合国际化潮流的工作、生活环境,包容多元化的文化理念,提供更完善的文化交流场所。

三是优化舆论氛围。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是驱动全社会创业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要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确的导向,培育“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社会氛围,消除不利于创业的观念障碍,克服高校毕业生创业“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培育高校毕业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经历市场的风雨中茁壮成长的态度和观念。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上海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手册[D].

2.杨静文.我国创业理论及实证研究概述[J].商业研究,2005(22):11-14.

3.罗晓芳,张旭亮.大学生创业孵育支撑体系理论及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7):84-87.

4.张帆.中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12-115.

责任编辑 纪 峰

G648

A

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