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2011-04-02丁庆芬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预设同学

丁庆芬

(常熟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从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丁庆芬

(常熟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以人为本的课堂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成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自主获取知识,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打破种种预设,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变化,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角色转换

“预设”本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有真值或有意义的估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有可能并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1]27而“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1]27“生成”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与“预设”相对,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本文试就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紧扣一环。这种课堂教学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是一种预设性的教学,它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权威的评判者,学生在讨论中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思考如何去迎合教师所需要的答案。[2]97因而传统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这一主体。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教师不时迸发出高超的育人智慧,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生成,从“以人为本”的终极培养目标来看,无疑应该是正确的。但教师如何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成呢?如果我们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生成”,可能出现的仅仅是表面热闹、而缺少深化与升华的课堂情景。这样的生成无疑是浅层次的。很多时候,在文本分析与拓展中,会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环节,仅靠学生自己的人生经验是无法“生成”的,必须依靠教师去引导,去点燃。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热爱生命》一课。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校医推门而入说要占用上课时间给同学们验血。当采血结束的时候,教室内早已炸开了锅,这时教师灵机一动,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当针头扎进我的指头,当殷红的鲜血流进滴管……”然后请每位同学就此话题,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几句意蕴深刻的话。

这时,教室内重新安静下来,学生纷纷开始思考。有同学说:“这是生命的暖流,没有理由不去珍惜。这一刻,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有同学说:“所有的紧张瞬间消失,只留下平静。因为真实的面对才是最佳的选择”。又有同学说:“这是人与自然的较量,野性和人性的角逐,死亡压力下的生存意志,自然困境中的挣扎,是极限状态下的自我挑战,是濒死状态下的不屈抗争,是任何生命对生命的热爱”。……原本教师担心学生理解不了的抽象内容,一个偶然事件,成了理解文章的重要注脚。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因为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学生在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处在积极、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能火花就自然而然地迸发了出来。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要及时发现、巧妙运用,这样就能寻求到意外的教学成果。

从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教师如果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就能使课堂成为更适宜学生思维发展的阵地。

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尽管教师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实施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独裁者”。而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使学生主体生成的差异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矫枉过正的行为也随之出现,那就是强调差异变成了迁就差异,强调自主学习而放弃了统一的要求,于是教师成了课堂上尴尬的“旁观者”,对学生的无效生成也只会点头称是,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同样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和低效。要改变这两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在预设时准确地理顺学习的目标和重点,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鼓励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干预,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自由想象和直觉思维,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这一理念,同时又不至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宋定伯捉鬼》这篇课文时,当讨论到全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时候,有同学说:“宋定伯大胆,碰到鬼都不怕,而且机智勇敢地捉住了鬼,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英雄。”有同学说:“这表明在人们的心目中,鬼是邪恶的化身。这篇文章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这位教师点头表示肯定,因为这些正在他的预设之中。但另外一位同学的发言却让教师大吃一惊,他说:“人有好坏之分,论理鬼也该有好坏之分,文中写鬼与宋定伯同行,这个鬼既没有以青面獠牙的面孔来吓唬他,也没有欺负他的行为,更没有加害于他的举动。尽管宋定伯在‘互背'和趟水的过程中露出一些破绽,但经过他的解释,鬼就深信不疑了,以至于把自己最忌讳的事情全盘托出,这说明鬼对宋定伯已经坦诚相待了。”经他这么一提醒,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激活了,有人迫不及待地接下去:“宋定伯,充满狡诈,作者用一个诳字概括其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感情色彩。”又有同学补充:“文章结尾交待其捉鬼动机是为了‘得钱五百',足见其小市民心态,而且这鬼最后化为一羊,羊乃善良、温驯之物,以此衬托宋定伯这一少年英雄,颇有滑稽的味道。”

虽然这些理解大大出乎了教师的预料,与教师的预设大相径庭,但学生的观点都有凭有据,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对文章的主题从另一个层面上进行了挖掘,体现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开阔的视野。而作为教师,当听到学生生成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不同时,并没有及时制止,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完全调动起来,开阔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当然,教师要及时引导,使生成适度。

三、从单向的传播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有一条就是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在阅读作品时的独特体验。教师对学生有创见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舞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

贵州的卢派清老师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当讨论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时,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很独特也很有趣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孔乙己欠下十九个钱?这个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但卢老师觉得这对理解作者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作用,于是就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课文开头提示了四文钱一碗酒,倘可再多出一文,就可以要一碟茴香豆,因此可以推算出孔乙己的这十九文钱就是四碗酒加三碟茴香豆,孔乙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欠钱,并且一直没有还上,这至少说明了孔乙己的嗜酒成性,和他的生活日益贫困,潦倒不堪。有同学认为:这十九个钱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悲剧,他死要面子、好吃懒做的恶习也是导致他自身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孔乙己有谋生的手段,就是替人抄书,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时时去偷书,并用“窃书不能算偷”来为自己开脱,丧失了一个读书人的廉耻之心。有同学则认为:这十九个钱恰到好处,少一文则太少,多一文则太多。钱少了就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嗜酒成性。如果钱太多,对唯利是图的掌柜来说又是不能接受的。讨论至此,卢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并稍加引申:这十九个钱的刻画在孔乙己的性格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还有其他作用吗?于是学生的思路又转向了别处,有同学说:这十九个钱对刻画掌柜的性格特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次见到孔乙己,掌柜的都会提起那十九个钱,即使是在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在他眼里只有金钱,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表现了他自私冷漠,唯利是图的嘴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态之炎凉。有同学则从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来概括:孔乙己欠十九个钱在文中反复出现,在深化文章主题、安排文章结构以及情节的发展上同样有作用。最后,卢老师总结道:“十九个钱”的设置就好似一个黄金分割,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突出文章的主题,抑或情节设置,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让人不得不为这十九个钱设定的巧妙而拍案叫绝。

这个案例充分表明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能量是巨大的,学生大胆的质疑、精彩的解读是不能小觑的,而教师一旦以一种合作者的姿态进入到这种动态生成中间,一定会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四、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强调生成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因为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效地生成。生成必定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目标的设计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注重能力和情感目标。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意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础的。

且看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的教学创新,余老师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小说教学的常规模式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角度来进行串讲,而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精心预设了三个有创见的问题。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主问题:说说“孔乙己和酒”。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和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方面来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孔乙己是一个酒客,由酒又可以牵出他的特定的活动场所——咸亨酒店。喝酒时遭到两次无情的嘲弄,他最后出场是在酒店里,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教学的进行阶段,请同学围绕“孔乙己与偷”来品析课文。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是旁人取笑他的内容,小说中的人都以取笑他为乐,而偷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取笑的由头;偷是他被打的直接原因,不管是脸上的伤疤,还是到最后被打断了腿,他都没有醒悟过来。而更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打断他腿的竟是一个读书人——丁举人。偷深刻地揭露了孔乙己的性格弱点,表现了作者对他又怒又哀的心态。偷在全文中还起到了贯穿全文,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侧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学生讨论孔乙己这个人。要求学生对人物进行一句话点评。学生分别从外貌、身份到性格、命运,最后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这三个层面进行探究。整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高层次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也大大超出了他们原有的水平,而这种效果的取得是余老师在预设过程中的精心安排和设计的自然结果。

综上所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具备下列特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只有当教师真正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也调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陈志虎.预设与生成的理性对待[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4).

[2]潘伟.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版),2009(04).

Generated from the Defau l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version to See the Role of Language Teachers

DING Qing-fen
(The Affiliated School to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people-oriented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Students in a dynamic classroom seek independent access to know ledge,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break all kinds of default,changes in interest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classroom resources to capture the real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access to know ledge.Truly"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centered"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o enable students to truly become themain classroom.

well-default;switch roles;dynamically generated

G420

A

1008-2794(2011)06-0118-03

2011-04-12

丁庆芬(1974—),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预设同学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