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腐败下东汉的灭亡

2011-03-31赵长欣

关键词:外戚田庄宦官

赵长欣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政治腐败下东汉的灭亡

赵长欣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东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其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也从繁盛走向了衰落。汉末党锢之祸和黄巾大起义的冲击,终于使东汉走向了灭亡。

东汉;豪强地主;专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王朝更替为特征,每个朝代几乎都经历了从繁盛到灭亡的过程。东汉中后期,伴随着政治的黑暗和腐败,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人民陷入了极端贫困的境地。黄巾起义的爆发,终于使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一 、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膨胀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从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必须从社会经济入手。东汉王朝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东汉社会的发展和豪强地主休戚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豪强地主经济的恶性膨胀,以及他们在政治、读书仕进方面的种种特权,是导致东汉阶级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光武帝本人就是南阳的大族,因而从东汉建立伊始,豪强地主的势力就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放任,豪强地主大量侵占并掠夺农民的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兼并的加剧,不仅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而且也威胁到“弱力少智”的中小地主的生存,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东汉初,光武虽然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恢复三十税一,释放奴婢等等,但还是未能制止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未能遏制其发展势头。因此,整个东汉时期,以田庄为组织形式的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豪强地主的经济势力恶性膨胀,东汉政权对社会经济基本失去了控制力量。一方面是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集团的手中;另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日益困难,老百姓日益贫困、破产,成为衣食无着的流民。如安帝永初二年(108年),“万民饥流”,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豪强地主除了凭借权势侵占了大量的田地,如顺帝时大将军梁冀“多拓林苑,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菽,远带丘荒,同族封域,殆将千里”,还超额占有大量的社会劳动力。正如仲长统所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数,徒附万计。”如此以来,国家实际掌握的户口数量不断减少,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豪强地主占有的土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势力日益膨胀,则对统一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豪强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人口之后,以田庄的方式进行经营。崔寔的《四民月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田庄的生产经营状况,如自给自足性生产,农、林、牧、渔、手工业等基本上样样俱全,此外还有商品交换和高利贷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田庄是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实体。

东汉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得不到政府有力保护的情况下,豪强地主开始加紧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不仅豢养了大量耕战结合的私家军队,还在田庄内修造武器,其武装势力在东汉末年迅速发展。近年来众多出土的文物都可以说明,田庄内有武器库和修造作坊,如四川新津牧马山汉墓出土有陶屋式武库的模型。在汉末的割据混战中,各州郡牧守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积极拉拢有武装力量的豪强地主,而他们为了保全自己,也积极寻找投靠对象,二者的结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混乱的局面。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独立的私人武装力量,豪强地主的田庄俨然就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王国。经济上,它们不断膨胀的势力是对国家小农经济的严重破坏;政治上,它们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军事上,它们拥有不断壮大的私人武装力量,是对国家统一局面的严重威胁。在黄巾大起义和汉末大乱中,许多豪强大族乘机割据称雄,如曹操、袁绍、孙坚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从公元190年讨伐董卓伊始,这些地方军阀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最终发展为全国性的混战。战争连年不断,人民被大量屠杀,“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东汉王朝在三国形成的过程中寿终正寝。

二、奢侈腐化的世风

东汉社会经济的衰竭,还与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的恶性蔓延密切相关。东汉初年,由于战争的破坏,生产凋敝,人口减少,统治者一般都比较注意节俭,史称“勤约之风,行于上下”,但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和帝永元年间,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从统治者开始,奢侈之风日益滋长。那些当权的外戚和宦官更是奢侈无度。宦官侯览“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虽然皇帝曾经下诏“禁奢”,但“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不仅中央的贵戚宠臣不能禁,地方上的豪强富贾亦不能禁止。奢侈之风愈演愈烈,直至东汉的灭亡。

奢侈之风不但促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地榨取人民的血汗,而且必然导致奢侈性工商业的畸形发展,刺激大批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于是,农业生产的危机出现,进而动摇了整个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王符就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当过度的奢侈导致社会再生产停滞萎缩时,潜伏的危机就会变成现实的危机。这样,封建王朝的灭亡就为时不远了。

三、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后期政治的腐败,首先基于朝廷自身的内乱不断,也就是所谓的外戚、宦官之祸的恶性循环。光武和明帝在位时,鉴于王莽篡逆的教训,坚决不让外戚干预朝政。章帝时以窦氏为皇后,窦宪兄弟相继官居要职,宠贵日隆,以至竟敢横夺皇家公主的园田。但和帝以后的政局陷入空前的混乱,则是东汉初期光武为了加强皇权,进一步削弱相权的结果。东汉三公虚有其位,仅是“备员而已”。传统的三公执政的局面消失了,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东汉自和帝以后,几乎都是幼主继位,由太后临朝听政,不便接触大臣,太后就倚重娘家父兄协助处理政务,政权落入外戚之手。皇帝成年后,不甘心受外戚的控制,为了夺回权力,便结纳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这又为宦官弄权制造了绝佳的机会。这种围绕皇权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激烈斗争的恶性循环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汉灭亡。这些贵戚宠宦一旦把持朝政,“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并互相残杀,使朝政日乱,纲纪废弛,最后双方在争权夺利的拼抢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也在恶性循环中走向了灭亡。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K061

A

1673-1395(2011)06-0185-02

2011-03-28

赵长欣(197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外戚田庄宦官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安徽灵璧小田庄大运河遗址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
重蹈覆辙
家犬助主渡危机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