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理性观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2011-03-31操菊华田辉玉

关键词:工具理性哈贝马斯异化

操菊华 田辉玉

(武汉工程大学 学生处,湖北 武汉 430074)

交往理性观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操菊华 田辉玉

(武汉工程大学 学生处,湖北 武汉 430074)

哈贝马斯以化解现代资本主义危机、寻找经济发展与社会交往的和谐为目的提出交往理性观,倡导人与人平等共处,协商对话,反对外来干涉,主张还原交往行为之本来面目。这一交往理性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和谐社会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在继承马克思和本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对工具理性观进行扬弃,提出了积极的交往理性观,主张重建社会关系的和谐,寻找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平衡,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观的继承与批判

在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主义思维和实证主义模式日渐盛行,工具理性逐渐取代价值理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工具理性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左右了自然界的发展,也深刻渗透到社会价值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异化做了深刻阐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物质利益关系造成异化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他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对抗中发现了人与人的关系,进而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揭示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后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中对异化现象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马克思认为理性导致非理性体现的是理性本身的二律背反,应通过社会实践扬弃理性的异化而不是抛弃理性。解决的办法不是从根本上抛弃理性,而是把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把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作为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著名的批判理论学派,该学派沿袭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路,坚决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同时他们又借鉴了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性二分的思路。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过程是理性工具逐步占据主导、价值工具日渐压缩的异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了人类自由的丧失和意义的丧失,而这种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自身所不可克服的。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卢卡奇提出“物化”理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也都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没有摆脱纯粹哲学化的倾向,也未摆脱近代以来主体哲学的思维框架,未能指出人类的解放之路,因而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哈贝马斯继承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同时他不囿于此,认为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缺陷。他提出了自己的交往理性观,主张重建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适度平衡。

二、交往理性观及其评价

哈贝马斯以科学技术批判作为突破口来实现工具理性批判。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成为新的意识形态,成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掩盖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根本性对抗,把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人民群众“政治意识”的丧失。这样一来,科学技术就为资本主义统治做了最好的辩护,使得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变得更为隐蔽。[1]

在科学技术批判的基础上,哈贝马斯进一步提出了交往理性观的理论框架,即“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理论。系统世界包括行政系统和经济系统,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生活世界主要指精神文化系统,是以人们的相互理解、协调互动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理性工具的扩张,这种扩张不仅体现在系统世界,而且渗透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成为大众交往的目的,给主体间社会交往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病症的根源就在于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侵略”,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基于这种理论框架,哈贝马斯主张建立交往理性,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交往理性“最终可以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一种核心经验”。在以语言为媒介的沟通行为中,“言语者要求其命题或实际前提具有真实性,合法行为及其规范语境具有正确性,主体经验的表达具有真诚性”[2]。在这里,哈贝马斯提出了著名的商谈伦理理论,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遵守共同的规则,本着自由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对话以达成共识。交往理性改变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单向度交往模式,代之以多向互动的主体间性,倡导“交往行为不受国家、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乃至文明模式的干预,谴责那些用政治的、经济的、暴力等手段干涉强行贯彻自己意图的做法,否定扭曲的、不合理的充满功利色彩与利益冲突的交往行为”[3]。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但他的批判不是消极的,恰恰相反,他在看到工具理性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又深入分析各种非理性的、不和谐现象,主张限制工具理性的边缘,反对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侵入,用交往理性来主导生活世界,追求交往的去行政化,去功利化,找回人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哈贝马斯理性交往观充满了和谐的思想,为拯救扭曲的社会交往问题,为走出资本主义发展困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客观分析,哈贝马斯的理论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面对资本主义发展困境,单单靠主体交往方式的改变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工具理性的泛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形式都是对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的角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真正消除异化现象,彻底解决社会关系的不和谐问题。

三、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哈贝马斯以化解现代资本主义危机为目的提出重建理性文化,倡导人与人平等共处,协商对话,反对外来干涉,主张还原主体关系的本来面目,这一理性交往观对于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4]只有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把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片面地发展经济,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忽视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目前我国人均 GDP已突破2000美元,属于后工业化向现代化过渡期,社会矛盾若处理不好,群体性事件化解不力,社会不和谐现象持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就可能陷入矛盾凸现期。[5]客观地讲,一些地方经济GDP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不但无助于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反而还严重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民怨积聚而爆发群体性事件。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这些地方经济的发展超越于人的发展,物的力量凌驾于人之上,工具理性侵占了交往理性,其人际关系必定是尖锐的,非和谐的。

(二)加快民主化进程,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与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逐步加快民主化进程,建设民主法治国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社会交往行为是一个民主协商的过程,人们遵守共同的规范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地位是平等的。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声音,有权不接受任何强加的决定,有权反对行政与经济的干涉,不受金钱与权力的制约。这是一个民主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形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基本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决策更科学、参与更广泛、执法更透明、监督更有效、形式更人性,更多地反映基层的心声,充分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当然,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有赖于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与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民主是力量之源,法治是政治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6]

[1](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韦琼姿.试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现代人际和谐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9(5).

[4]罗建兵.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时代文学,2008 (16).

[5]何志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 2009(5).

[6]陈湘舸,毕昌萍.高扬民主法治旗帜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导刊, 2009(12).

B82

A

1673-1395(2011)06-0110-03

2011-04-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X007)

操菊华(1976-),女,湖北新洲人,讲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哈贝马斯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