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色》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

2011-03-31胡敏娜

关键词:艾丽斯索菲亚沃克

胡敏娜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紫色》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

胡敏娜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通过对三代黑人女性的思想观念以及婚姻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下自立自强的抗争过程,指明了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

黑人妇女;男权主义;《紫色》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获得了美国书坛三项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为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基础。艾丽斯·沃克积极倡导黑人妇女争取自身权利,她认为美国社会中黑人受到了白人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黑人男性不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压制,他们的心灵也在白人的压迫下扭曲变形。他们在白人那里得不到尊重,只能通过在身体和精神上压制同为黑人的妻子来得到满足感,发泄内心的痛苦。她的这一思想在《紫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麻木忍受的第一代黑人女性

茜莉的母亲和索菲亚的母亲是小说中描写的第一代女性,这两位母亲在小说中都无名无姓,通篇只以“她”或者“妈”来指代。

茜莉的父亲被白人用私刑处死,留下两岁的茜莉和刚出生的聂蒂,而茜莉的母亲无法承担起抚养女儿的重担。虽然家里还有些土地,但是茜莉的母亲缺乏劳动技能,不知道如何经营这些土地,也找不到帮手帮忙打理这些土地。最初,邻居们出于怜悯会施舍一些食物给孤寡母女;但久而久之,邻居们也不再施舍东西了;茜莉的母亲无以果腹,只好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找东西吃。由于缺乏生存技能,茜莉的母亲不得不选择再婚,重新回到依靠男人的生活方式中,而且,“她几乎马上就第三次怀孕,尽管她的精神并没有好转。此后,她年年怀孕,一年一年地变得越来越虚弱,精神越来越不正常。”结果,她留下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索菲亚的母亲也是一个在家庭里毫无地位、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她生养了六个孩子。索菲亚在向茜莉提到母亲时,这样描述:“说句实话,你让我想起我妈。她受我爹管,不,她给我爹踩在脚下,啥事都是他说了算。她从来没有回过一回嘴。她从没为自己辩护过。有时为了孩子,想说想干点什么,可这往往适得其反。她越想为我们争口气,我爹就越跟她过不去,他恨孩子,也恨生孩子的人。”索菲亚的母亲就这样在男人的压迫下悄无声息地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直到精力耗尽,离开这个世界。由于懦弱和缺乏独立的女性意识,她只能选择心甘情愿地依附于男人。

这两位母亲在长期夫权文化的侵蚀下,丧失了自我,慢慢地把自己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完全丧失了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一辈子都生活在男人的影子里。

二、从沉默到觉醒的第二代黑人女性

主人公茜莉是第二代黑人女性的代表人物,她有着悲惨凄苦的童年。在她14岁时,继父强奸了她。残忍的继父把她先后生下的两个孩子都抱到外边树林里杀掉了。她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不呆在家里。她除了要为家人烧菜做饭,还要承担其他的家务活。更为痛苦的是,她还要取代母亲充当继父的泄欲工具。茜莉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继父厌倦了她后,把她当物品一样送给了X先生。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命运的转机,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依旧,唯一不同的是,奴役她的人由继父变成了丈夫。在此后的日子里,茜莉除了要操持家务,充当丈夫泄欲的工具,还要时时承受种种恣意的打骂。这时的茜莉是一个十足的逆来顺受的家庭奴隶式的女人。面对种种折磨,她只是自叹命苦,从未想过反抗,而是顺从地接受了一切。她深受男人的迫害,却怂恿继子哈泼去打儿媳索菲亚,说明她已不自觉地认同了男权至上的观念。

莎格的到来,逐渐唤醒了茜莉的自我意识,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自我的大门。莎格是茜莉的丈夫X先生的情人,是黑人女歌唱家,她敢爱敢恨,“什么都见过,什么都干过”。虽是情敌,但莎格在茜莉的心中充满梦幻色彩,茜莉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偶像,莎格是作为茜莉的理想的自我出现的。X先生把病得快死的莎格带回家休养,茜莉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茜莉的善良感动了莎格,她病愈后唱的第一首歌《茜莉小姐之歌》就是献给茜莉的,这让茜莉第一次感受到了黑人女性的友爱。

当莎格得知茜莉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后,她仗义执言,并宣布要和X先生断绝关系。后来,莎格帮助茜莉从X先生那里拿到了聂蒂的来信,这是茜莉苦苦盼望的东西。莎格告诉茜莉,她的倾诉对象上帝是属于白人的,并不会倾听她的心声,要把上帝从她的头脑里赶出去;她首先必须要无视男人,才能看清楚这个世界;爱上帝最好的方式是珍惜美好生活的给予,信奉自己,才是信奉上帝。

在莎格的感召下,茜莉开始同X先生的男权主义意识作斗争。在莎格的帮助下,茜莉最终走出家庭,来到孟菲斯市独立谋生,创立了自己的“大众裤子”公司。她的手艺受到大家的欢迎,生意日渐红火。她聘请了两个黑人姑娘来帮忙,开办了一个家庭工厂;聘请索菲亚负责开设专门经营裤子的服装商店;还雇佣了一个白人伙计。经济上的独立使茜莉逐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一个传统的黑人女性逐渐变成了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人格独立的黑人女性。爱、事业、金钱、友情、时间,这些因素成就了她的价值。

艾丽斯·沃克通过茜莉这个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黑人妇女首先要争取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才能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取得和男人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黑人妇女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主动寻找自我,保持精神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依靠同性朋友间的互相关爱,达到最终目标。

三、奋力抗争的第三代黑人女性

索菲亚是第三代黑人女性的代表。她是一个颇具反抗精神与平等意识的黑人女性。她对茜莉说,“我一生都得打架,跟我爹爹打,跟我兄弟打,跟我堂兄弟和叔叔伯伯打。”索菲亚按自己的意愿办事,敢爱敢恨,从不任人摆布。她爱哈泼,遭到对方父亲的反对,但谁也阻止不了她追求爱情。她先和哈泼同居,未婚怀孕后,去见男友的父亲X先生。X先生不准儿子娶她,她却不以为然,说“我干吗要嫁给哈泼?他还跟你住在这儿。他吃的穿的,都是你买的。”之后,她选择离家出走,最后抱着孩子和哈泼结了婚。婚后的索菲亚也一直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抗争。哈泼试图以传统的方式殴打她,以达到驾驭她的目的,为此,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最后离开了哈泼。作为第一个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对男权主义说“不”,敢于走出家门寻求自我价值的女性,索菲亚唤醒了茜莉对自我意识的思考,激励她摆脱黑暗生活,最终踏上寻求自我之路。

四、结论

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对三代黑人女性在充满性别歧视的生存环境中的不同反应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展示了黑人妇女从麻木忍受到觉醒继而反抗、斗争的心路历程,探讨了当时美国社会中黑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批判了两性关系的不合理,张扬了平等、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艾丽斯·沃克指出:黑人妇女首先必须战胜自己,成为一个物质与精神双重独立的女人,寻找和认识自身价值,才能最终摧毁长期以来戴在黑人妇女身上的男权至上的枷锁,踏上一条正确的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1]李洁平.艾丽斯·沃克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7).

[2]温爱玲.女性意识的觉醒——浅析《紫色》中茜莉的人物形象[J].理论学刊,2007(5).

[3]陶洁.艾丽斯·沃克: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美国黑人女作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叶利荣E2mail:yelirong@126.com

I106.4

A

1673-1395(2011)06-0025-02

2011-04-10

胡敏娜(1977-),女,江西高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艾丽斯索菲亚沃克
未来科幻城
快递爱情
笔友
世上最美丽的吻
琴缘(上)
笔友
索菲亚的魔法书
索菲亚的魔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