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靠文章生存的人

2011-03-20

文学自由谈 2011年4期
关键词:做文章珠海诗句

●文 李 更

在珠海24年里,还是见识了不少泡沫型文化人,或者具体点,是泡沫型作者,我一直不清楚珠海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作家、诗人,我固执地认为,只有靠自己的文章生存的人,才可以叫作家或者诗人,否则,只能叫爱好文学的人。

有一定市场的作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靠卖文为生的,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这么多年,泡沫确实堆积了不少,却是经不得阳光,泡沫其实很容易被阳光风化,有的,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曾经的痕迹也无有些许留下。

我自己也为他们可惜,或者必须承认,他们之间还是有些具备成为作家或者诗人的可能性的。

说到消失,当然不少是生存问题造成的,就像我们领导强调的,中国人现在主要还是生存权的问题。有人可以靠精神的力量过日子,这就是文学的功能。

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大家多过得浮躁。我看过许多人的文字,字里行间,急急忙忙,赶路似的,那样的文字显然不能组成好的文章,有一些好的灵感,有一些好的句子,多在匆忙中自我毁灭了。

只要看看那些越来越长的诗句,你就能够体会作者浮躁的心情,与其说他们没有炼字的时间,还不如说他们没有推敲的心态,语言的瀑布,泥沙俱下,互相遮盖,即使有好的东西,也埋在大量的泥沙里面了。

所以我在看到张振兴的诗句时,不禁想到:珠海现在真的还有这么安静的写者吗?

长短句、竹枝词,间有民谣的味道,甚至不夸张地说,还有那么明显的唐宋古风。

可见珠海还是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

张振兴的句子,有时是非常短的,可以随时抓起来看两行,很快使你进入他的境界,在今天这个媒体极其发达的时代,状物是一般人不敢在文章里体现的,因为有那么多的图片、电视片,什么风景人们都耳熟能详了,你再啰嗦,看客们就没有那些耐心了。

但是,张振兴还是在白描,甚至是在诗句中白描。居然三两言,甚至两三字,就把自己看到的景物造型出来,栩栩如生。

然后,有抒情,有议论,很多很多的内容,如果换成口语诗人,足够浪费大量的文字,然则,杯酒释兵权,他小小地给力,问题就解决了,他如此地节省文字,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个不用靠稿费生活的人。

不用靠,和不能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后来才知道,他果然是不用靠的。

算得上金领,工作非常繁忙,他所处理的事物,和他写的文字,没有任何联系,从他的诗歌中,我实在想不出他的思维是怎么发散出去的。

然而这的确是他十几年以来在处理复杂的事物中的灵光闪现,相当多的,是他因为工作而必须进行的旅途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感觉,发现了这样那样的句子。

我忽然想到一句:小鱼浮水面,大鱼沉江底。

张振兴可能在文字中还不能算大鱼,但是他是那种绝不浮在水面的歌者,不要让自己泡沫化,在做文章这个行当里面,他也许没有其他人那样非常的使命感,但是,他才是真正在做文章里面找到快乐的人。

做文章,在许多人看来,是可以出名的,是可以得利的,甚至,是可以做官的。

但是,做文章在张振兴这里,就是如竹林七贤那样,雅士之雅事也。虽然赶不上魏晋风范,却能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找到一个没有烟尘的处所,写十分干净的文字,不亦乐乎?

我还是不习惯为别人作序,主要因为我的文字基本定型,一直以来的大批判文章,让我的文字充满火药味。而我至少明白,一本书的序,当然是有导引性质,是要褒义的,我不知道我这只因为批评文章而臭硬的手还能不能写出表扬文字,但是,我觉得张振兴的诗歌是值得介绍的。

请看客见谅,照理说应该把书中文字一一举例,以便读者对应,但是限于篇幅,我怕读者发现我有拿别人文字赚稿费的嫌疑,如果要按照官样序文,我有理由摘几首作者的诗歌,那么我的文章必然要长出两倍,读者到底是看我的还是看作者的?

要特别说明的,我的感觉都是来自本书的,并且时时共鸣。

猜你喜欢

做文章珠海诗句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挽救海里的珊瑚,要在天上做文章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珠海开放大学
读诗句,写成语
巧用“加法”做文章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风口浪尖上的珠海银隆
基层电视台要瞄准“农”字做文章
巧用诗句育新人